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农村中学生的厌学现状呼唤教师真爱
【作者】 岳希鹏
【机构】 闫楼镇中心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农村中学生的厌学现象已成为了困扰学校的一大难题, 造成中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是错综复杂的。只有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特别是一线教师的不懈努力,才能达到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情绪,重树积极的人生观最终使他们成功、成才、成就。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 厌学 原因分析 对策
近年来,由于社会、家庭、学校等各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农村中学 生的厌学现象越来越严重。从教多年,我发现无论是哪个年级的哪个班,班里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厌学的学生。他们日常表现为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旷课逃学、;辍学,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如今农村中学生的厌学现象已成为了困扰学 校和家庭的一大难题。现结合自己教学工作实际,针对这种现象进行剖析,以寻求解决的良策。
原因之一, 稚嫩的生命不能承受如此之重!
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压力就像三座大山,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多数家长认为孩子要有好前途就必须“小学力争上游,高中争取重点,大学要上名牌”,把孩子学习的那根弦扯得太紧;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很多学校贯彻的却是应试教育,把孩子逼得很累。孩子深受应试教育的高压,片面升学率的威逼,心理负担的困挠,根本享受不到任何学习的乐趣。一句话,学生不堪重负,缘于这一切并不是他们真的想做,而是种种压力逼使他们不得不做!
农村中学生的厌学情绪较城市的中学生更为普遍,更为严重,是因为农村初中教育自身的特殊性—教学设施比较落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家长期望值很高、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孩子稚嫩的肩膀过多地承受着生命的重荷,难怪“现在学习中最大的烦恼来自作业、考试和升学压力”的学生有85%之多!难怪有50%学生期未考试前一夜不能像平时那样入睡,他们大都感觉有心事,迟迟才能入睡,有的甚至半夜会突然醒来!难怪30%以上的学生尽管有一千个不情愿还是得奔走于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学习过程本来是求知的过程,而当求知的目的并不是真正出于兴趣爱好,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时,学生怎不感到不堪承受之苦?
“当考完期末测试卷后,如果你发现一道5分的题目因粗心做错了,你会怎样?”一个学生在空白选项上填了“心中恐惧,想自杀。”多么触目惊心!稚嫩的字迹背后隐藏着一个怎样的灵魂?
原因之二,你拿什么吸引我,我的老师!
现阶段,最能吸引学生的是什么样的老师呢?对我校240名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活泼开朗,幽默风趣”的教师最受欢迎,占半数以上;其次才是“很高的教学水平”,占30%。教师在兢兢业业教学的同时,不要忘了自己首先应是一个有着健康生活情趣的积极向上的人,不要忘了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随着电脑的普及,大众传媒的发展,家庭教育的日益重视,一些学生的水平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我们到底能力学生授什么业、解什么惑还得接受时代的检阅。如果丢掉教学参考书,与学生同时面对一篇新材料,我们到底比学生强多少?如果和学生同场竞技,我们到底占据多大的优势?学生提及任教学科以外的问题,我们能否给予学生较为满意的答复?老师们加班加点,一门心思目不“斜”视地扑在自己的“本本上”,严重地磨蚀了教师的才智,使教师疲于应付,无法更新知识,开阔视野,为自己“充电”,以至出现了“师不如生”的可叹现象。由此看来,老师不但面临高科技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学生的挑战!通过调查显示,认为学校老师是对自己学习帮助最大的人略低于50%,而旗帜鲜明地提出对学习帮助最大的人就是我自己的占到了5%,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老师的深思吗?
原因致三,有谁能读懂懵懂少年的心!
谁都知道,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但几乎每个人都在无情地剥夺孩子玩的权利!家长和教师的一个致命错误在于忘记了孩子的心理年纪,当孩子需要玩的时候,他就要提出玩的要求,而大人们则认为玩是没有意思的,只会虚度孩子的大好时光。大人们往往振振有词:“书到用时方恨少”,于是,学生学习越来越重,成了大忙人:白天忙着上学,晚上忙着写作业,周末忙着上各种各样的训练班。我们对孩子到底了解多少?他们喜欢阅读什么书?喜欢听什么音乐?喜欢看什么音像制品?喜欢玩什么游戏?……这一切,他们为什么喜欢?他们喜欢的一切,我们真心实意地试图去了解、去研究了吗?除了学习,我们还能跟孩子谈点别的吗?我们真的关注每一个孩子,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了吗?我们忙着“教书”,我们有改不完的作业备不完的课。迫于社会的压力,我们和家长联手让孩子只要“读好书”就行了,至于“育人”,那是软目标,怎样操作,怎么检测都成问题。
失落的少年背负几十斤重的书包,过“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学生被牢牢的粘在板凳上,听课背书做题,乏味的学习让他们漠视生气盎然的四季与变化多端的社会,形同苦役。少数学生成天迷恋网络和游戏,依靠这些来缓解学习压力。玩的对像由自然趋向高科技产品,玩的天地由室外趋向室内,玩的组织形式由团体趋向个人,玩的内容由现实趋向虚拟,玩的方式由开放趋向封闭,导致人与人、人与自然正常的交流和交往的缺失,使抑郁、自闭,厌学成为影响中学生健康的三大心理疾病。
根据上述现状,我们教育工作者应从以下几方面去探索:要处理好亲和力关系;堵和疏关系;专与博关系;欣赏和要求的关系;严与实关系……,尤其是欣赏和要求的关系最为迫切。
(1)处理好亲和力的关系
老师应张开爱的翅膀,以情感人,为学生营造出愉悦的暗示氛围。多一点慈爱、欣赏。教师要敞开心扉与学生进行对话。要与学生友好相处,这样孩子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交往中。师生之间在感情、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多方面进行交流和互动,教师和孩子们成了合作的伙伴。
多一点信任、期望。老师的期望是学生成功的动力,每一个学生都应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积极期望,对自己尊严、权利、灵感和积极性的尊重。哪怕是最差的学生,也不能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落伍”,禁止一切有损学生尊严、人格,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话语。
(2)处理好堵和疏的关系
如果对学生的学业不良行为一味禁止,而忽视了必要的心理疏导,学生的学习压力得不到释放,就会对学习产生逆反情绪,催生厌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谋求心灵的契合。
教师要学会倾听。要做孩子们忠实的听众,认真地倾听他们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教育环境,让孩子们随心所欲、手舞足蹈、甚至离经叛道地畅谈自己的见解,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听,适当地作些点拨。在老师的帮助下,孩子对自己进行探索和评估,从而提高自己,并向他们自己挑战,走出困惑,重树信心,重新点燃学习兴趣的火花。
(3)处理好欣赏和要求的关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大程度的去爱一个人,最大程度的去要求一个人。”那么我们同样可以说:“最大程度的去欣赏一个人,最大程度的开掘一个人。”工作中适合不同层次学生,要有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使每个学生的愿望都能满足,潜能都能开发,学习个性都能展现,使他们的水平都有提高,从而都有成功的体验。相信,我们教育工作者只要勇于担当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对学生多一份关爱,多一份理解,特别是对农村的孩子再多一份呵护,学生的厌学情况肯定会有显著改善。
参考文献:
1、《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先给孩子》,教育科学出版社,苏霍姆林斯基著。
2、《创新教育新论》,东方出版社,叶平著,2001年版。
3、《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的基础教育论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郭元祥编著,2002版。
作者简介:岳希鹏,工作单位:闫楼镇中心中学 ,学历:本科,职称:中学一级,职务:教师.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 厌学 原因分析 对策
近年来,由于社会、家庭、学校等各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农村中学 生的厌学现象越来越严重。从教多年,我发现无论是哪个年级的哪个班,班里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厌学的学生。他们日常表现为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旷课逃学、;辍学,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如今农村中学生的厌学现象已成为了困扰学 校和家庭的一大难题。现结合自己教学工作实际,针对这种现象进行剖析,以寻求解决的良策。
原因之一, 稚嫩的生命不能承受如此之重!
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压力就像三座大山,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多数家长认为孩子要有好前途就必须“小学力争上游,高中争取重点,大学要上名牌”,把孩子学习的那根弦扯得太紧;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很多学校贯彻的却是应试教育,把孩子逼得很累。孩子深受应试教育的高压,片面升学率的威逼,心理负担的困挠,根本享受不到任何学习的乐趣。一句话,学生不堪重负,缘于这一切并不是他们真的想做,而是种种压力逼使他们不得不做!
农村中学生的厌学情绪较城市的中学生更为普遍,更为严重,是因为农村初中教育自身的特殊性—教学设施比较落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家长期望值很高、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孩子稚嫩的肩膀过多地承受着生命的重荷,难怪“现在学习中最大的烦恼来自作业、考试和升学压力”的学生有85%之多!难怪有50%学生期未考试前一夜不能像平时那样入睡,他们大都感觉有心事,迟迟才能入睡,有的甚至半夜会突然醒来!难怪30%以上的学生尽管有一千个不情愿还是得奔走于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学习过程本来是求知的过程,而当求知的目的并不是真正出于兴趣爱好,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时,学生怎不感到不堪承受之苦?
“当考完期末测试卷后,如果你发现一道5分的题目因粗心做错了,你会怎样?”一个学生在空白选项上填了“心中恐惧,想自杀。”多么触目惊心!稚嫩的字迹背后隐藏着一个怎样的灵魂?
原因之二,你拿什么吸引我,我的老师!
现阶段,最能吸引学生的是什么样的老师呢?对我校240名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活泼开朗,幽默风趣”的教师最受欢迎,占半数以上;其次才是“很高的教学水平”,占30%。教师在兢兢业业教学的同时,不要忘了自己首先应是一个有着健康生活情趣的积极向上的人,不要忘了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随着电脑的普及,大众传媒的发展,家庭教育的日益重视,一些学生的水平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我们到底能力学生授什么业、解什么惑还得接受时代的检阅。如果丢掉教学参考书,与学生同时面对一篇新材料,我们到底比学生强多少?如果和学生同场竞技,我们到底占据多大的优势?学生提及任教学科以外的问题,我们能否给予学生较为满意的答复?老师们加班加点,一门心思目不“斜”视地扑在自己的“本本上”,严重地磨蚀了教师的才智,使教师疲于应付,无法更新知识,开阔视野,为自己“充电”,以至出现了“师不如生”的可叹现象。由此看来,老师不但面临高科技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学生的挑战!通过调查显示,认为学校老师是对自己学习帮助最大的人略低于50%,而旗帜鲜明地提出对学习帮助最大的人就是我自己的占到了5%,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老师的深思吗?
原因致三,有谁能读懂懵懂少年的心!
谁都知道,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但几乎每个人都在无情地剥夺孩子玩的权利!家长和教师的一个致命错误在于忘记了孩子的心理年纪,当孩子需要玩的时候,他就要提出玩的要求,而大人们则认为玩是没有意思的,只会虚度孩子的大好时光。大人们往往振振有词:“书到用时方恨少”,于是,学生学习越来越重,成了大忙人:白天忙着上学,晚上忙着写作业,周末忙着上各种各样的训练班。我们对孩子到底了解多少?他们喜欢阅读什么书?喜欢听什么音乐?喜欢看什么音像制品?喜欢玩什么游戏?……这一切,他们为什么喜欢?他们喜欢的一切,我们真心实意地试图去了解、去研究了吗?除了学习,我们还能跟孩子谈点别的吗?我们真的关注每一个孩子,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了吗?我们忙着“教书”,我们有改不完的作业备不完的课。迫于社会的压力,我们和家长联手让孩子只要“读好书”就行了,至于“育人”,那是软目标,怎样操作,怎么检测都成问题。
失落的少年背负几十斤重的书包,过“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学生被牢牢的粘在板凳上,听课背书做题,乏味的学习让他们漠视生气盎然的四季与变化多端的社会,形同苦役。少数学生成天迷恋网络和游戏,依靠这些来缓解学习压力。玩的对像由自然趋向高科技产品,玩的天地由室外趋向室内,玩的组织形式由团体趋向个人,玩的内容由现实趋向虚拟,玩的方式由开放趋向封闭,导致人与人、人与自然正常的交流和交往的缺失,使抑郁、自闭,厌学成为影响中学生健康的三大心理疾病。
根据上述现状,我们教育工作者应从以下几方面去探索:要处理好亲和力关系;堵和疏关系;专与博关系;欣赏和要求的关系;严与实关系……,尤其是欣赏和要求的关系最为迫切。
(1)处理好亲和力的关系
老师应张开爱的翅膀,以情感人,为学生营造出愉悦的暗示氛围。多一点慈爱、欣赏。教师要敞开心扉与学生进行对话。要与学生友好相处,这样孩子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交往中。师生之间在感情、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多方面进行交流和互动,教师和孩子们成了合作的伙伴。
多一点信任、期望。老师的期望是学生成功的动力,每一个学生都应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积极期望,对自己尊严、权利、灵感和积极性的尊重。哪怕是最差的学生,也不能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落伍”,禁止一切有损学生尊严、人格,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话语。
(2)处理好堵和疏的关系
如果对学生的学业不良行为一味禁止,而忽视了必要的心理疏导,学生的学习压力得不到释放,就会对学习产生逆反情绪,催生厌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谋求心灵的契合。
教师要学会倾听。要做孩子们忠实的听众,认真地倾听他们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教育环境,让孩子们随心所欲、手舞足蹈、甚至离经叛道地畅谈自己的见解,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听,适当地作些点拨。在老师的帮助下,孩子对自己进行探索和评估,从而提高自己,并向他们自己挑战,走出困惑,重树信心,重新点燃学习兴趣的火花。
(3)处理好欣赏和要求的关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大程度的去爱一个人,最大程度的去要求一个人。”那么我们同样可以说:“最大程度的去欣赏一个人,最大程度的开掘一个人。”工作中适合不同层次学生,要有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使每个学生的愿望都能满足,潜能都能开发,学习个性都能展现,使他们的水平都有提高,从而都有成功的体验。相信,我们教育工作者只要勇于担当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对学生多一份关爱,多一份理解,特别是对农村的孩子再多一份呵护,学生的厌学情况肯定会有显著改善。
参考文献:
1、《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先给孩子》,教育科学出版社,苏霍姆林斯基著。
2、《创新教育新论》,东方出版社,叶平著,2001年版。
3、《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的基础教育论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郭元祥编著,2002版。
作者简介:岳希鹏,工作单位:闫楼镇中心中学 ,学历:本科,职称:中学一级,职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