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让学生感受到爱的温暖
【作者】 廖恺兵
【机构】 象鼻中心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体育课作为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本体感受为主要形式,以增进身体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它关注的不仅是通过体育教学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还要通过体育教学改善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词:爱心 情感 关爱 激励 欣赏 赞扬
操场上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脸,飒爽的英姿,奔跑的足迹,团结互助的激情,对胜利的渴望和对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的追求。这是我们作为体育老师多么向往的情景啊。然而,近些年来,学校体育在各部门的重视之下,也得到一些完善和提高,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喜欢上体育课的人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明显减少。以我们学校为例,被调查的高年级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的只有70%,学生能够全身心参与的不到60%,特别是部分女同学已出现逃课现象,而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和心理的因素,相对来说要高出许多.不少学生在课堂上无精打采,课外活动中却生龙活虎。也可以说,学校体育造就了不少既无参加体育活动意识,又无参加体育活动能力的“体育合格毕业生”。难道体育课真的没有吸引力了吗?反思其原因,我认为传统的体育教育教学方法、模式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才造成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厌倦情绪,我们为何不尝试让学生个性自由挥洒体育课堂呢?
体育课作为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本体感受为主要形式,以增进身体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它关注的不仅是通过体育教学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还要通过体育教学改善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可是,我们的学校和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以运动员的要求进行竞技项目的训练,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抹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体育教育教学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改革,我们广大体育教师应借此之机,切实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课堂是我们实践的舞台,怎样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我们应该多方面地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
现代教育应当是“爱心”教育、情感教育。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热情洋溢的教育环境,给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善于以和蔼可亲的教态、关切关怀的语言、温柔亲切的目光组织教育活动,由只提要求到多给关心,由强调刻苦学到强调愉快学,由单向运动技能传授 到双向情感交流,由一味指责到千方百计让学生品尝成功,这种“环境温度”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向往和追求。然而在情感教育中,微笑就是最好的催化剂。微笑是一个最具“风景”的表情,可以提升人气、融洽师生关系。有人说,笑容是支点,能力是杠杆,有了这两样,能撬起整个地球。
二、欣赏是一种力量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学生在上体育课时,老师新教的一个技能动作,叫学生们自己练习的时候,很多学生不敢去尝试,畏手畏脚的。这时,如果老师用激励的语言、欣赏的眼光去引导、鼓励,那么学生就会自信的参与、尝试。欣赏是一种有心的感触,又可以是一种“无意的感慨”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培根说过“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雨露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馨香,一种沟通和理解,一种信赖与祝福。当学生感受到你在欣赏他时,他会很容易被打动,使他更具价值感,更具成功感。欣赏可以起到点石成金或锦上添花的效果。于是让我们在教育中多一些欣赏吧。
三、赞扬是一种支持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本性上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得到称赞,渴望赞美是深藏于人们心中的一种基本需要。每一个学生都都有独特的个性的人,每一个孩子之间总是有差距的,每一个孩子总是处在发展变化中。作为教师要适时给学生带“高帽子”,那是一种赏识教育,一种激励教育。即教师大力肯定学生的优点,细心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真心实意地表扬鼓励学生,让学生心理获得极大的满足,体验成就感,继续发奋努力。一位诗人说:“如果一朵花不美,请欣赏它的叶子;如果叶子不美,就请欣赏它的枝干;如果枝干不美,就请赞叹它的根茎;如果根茎也不能使你产生情感的冲动,那么你总该为它是一株蓬勃的生命而讴歌吧”。许多名师在这方面为我们做了榜样,实现了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的轻松的“双赢”真可谓是“贻人玫瑰,手有余香”。
四、转变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对于谁是主体的问题,教师是具有权威性的,教学的中心是教师,虽然这个观点已不占主流,但是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却往往忽视了这个问题。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为其接受。教师是主导者,组织者,他对整个课堂起调控作用,只有通过教师才能达到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主体性教学的学生观是:没有差生而只存在互相差异的学生。我们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提倡个性发展,更要理解个性发展,个性发展并非教师依照每个学生的意愿进行针对其个人的教学,学生喜欢什么学什么,而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其主体感受,发挥其主体作用。特别是我们广大农村学校,场地器材比较落后,许多方面还不能满足学生活动的需求,而且许多体育教师要兼职好几门课程,造成了教师对体育课敷衍了事,讲得多,动得少,不注重学生的感受,更谈不上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的许多认识已不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课堂上必须把学生摆在主体位置上,针对差异启发引导,独立探讨,获取知识,从中真正体验到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把体育学习看成一种既紧张又愉快的 活动,从而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五、平等是基础,创造是活力
体育教学是以实践课为主体的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一起练习、游戏、比赛,共同吃苦受累,共同分享胜利的快乐。我认为学生的感受是最真实的感受,学生的评价是最贴切的评价。我们体育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因为教师自身素质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必要条件。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两者之间存在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教育关系。体育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与学生民主、平等地进行合作交流,而不是高高在上、居高临下地进行“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这样孩子只是在被迫接受,没有独立的见解和个性化的发馈。只有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师才能使赢得学生充分的信任和尊敬,从而提升其人格魅力,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最佳的教育情境。也只有这样的体育教师,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自主创新,进一步促进个性的发展。
总之,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让学生的个性尽情的挥洒,应该正确认识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把我们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拥有完善的个性和人格,让每个孩子都成为课堂生动的主角。把关爱留给每一位学生,让他们都能感受到爱的温暖。教育,要让师生的情感得到共鸣,它集真、善、美于一炉,用情引火,用爱点燃。最终在人性的最深处释放出无穷的能量,这种能量足以改变一个人。于是教育便由此呈现出它的神奇与魅力。
关键词:爱心 情感 关爱 激励 欣赏 赞扬
操场上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脸,飒爽的英姿,奔跑的足迹,团结互助的激情,对胜利的渴望和对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的追求。这是我们作为体育老师多么向往的情景啊。然而,近些年来,学校体育在各部门的重视之下,也得到一些完善和提高,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喜欢上体育课的人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明显减少。以我们学校为例,被调查的高年级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的只有70%,学生能够全身心参与的不到60%,特别是部分女同学已出现逃课现象,而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和心理的因素,相对来说要高出许多.不少学生在课堂上无精打采,课外活动中却生龙活虎。也可以说,学校体育造就了不少既无参加体育活动意识,又无参加体育活动能力的“体育合格毕业生”。难道体育课真的没有吸引力了吗?反思其原因,我认为传统的体育教育教学方法、模式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才造成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厌倦情绪,我们为何不尝试让学生个性自由挥洒体育课堂呢?
体育课作为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本体感受为主要形式,以增进身体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它关注的不仅是通过体育教学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还要通过体育教学改善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可是,我们的学校和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以运动员的要求进行竞技项目的训练,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抹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体育教育教学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改革,我们广大体育教师应借此之机,切实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课堂是我们实践的舞台,怎样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我们应该多方面地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
现代教育应当是“爱心”教育、情感教育。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热情洋溢的教育环境,给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善于以和蔼可亲的教态、关切关怀的语言、温柔亲切的目光组织教育活动,由只提要求到多给关心,由强调刻苦学到强调愉快学,由单向运动技能传授 到双向情感交流,由一味指责到千方百计让学生品尝成功,这种“环境温度”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向往和追求。然而在情感教育中,微笑就是最好的催化剂。微笑是一个最具“风景”的表情,可以提升人气、融洽师生关系。有人说,笑容是支点,能力是杠杆,有了这两样,能撬起整个地球。
二、欣赏是一种力量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学生在上体育课时,老师新教的一个技能动作,叫学生们自己练习的时候,很多学生不敢去尝试,畏手畏脚的。这时,如果老师用激励的语言、欣赏的眼光去引导、鼓励,那么学生就会自信的参与、尝试。欣赏是一种有心的感触,又可以是一种“无意的感慨”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培根说过“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雨露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馨香,一种沟通和理解,一种信赖与祝福。当学生感受到你在欣赏他时,他会很容易被打动,使他更具价值感,更具成功感。欣赏可以起到点石成金或锦上添花的效果。于是让我们在教育中多一些欣赏吧。
三、赞扬是一种支持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本性上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得到称赞,渴望赞美是深藏于人们心中的一种基本需要。每一个学生都都有独特的个性的人,每一个孩子之间总是有差距的,每一个孩子总是处在发展变化中。作为教师要适时给学生带“高帽子”,那是一种赏识教育,一种激励教育。即教师大力肯定学生的优点,细心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真心实意地表扬鼓励学生,让学生心理获得极大的满足,体验成就感,继续发奋努力。一位诗人说:“如果一朵花不美,请欣赏它的叶子;如果叶子不美,就请欣赏它的枝干;如果枝干不美,就请赞叹它的根茎;如果根茎也不能使你产生情感的冲动,那么你总该为它是一株蓬勃的生命而讴歌吧”。许多名师在这方面为我们做了榜样,实现了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的轻松的“双赢”真可谓是“贻人玫瑰,手有余香”。
四、转变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对于谁是主体的问题,教师是具有权威性的,教学的中心是教师,虽然这个观点已不占主流,但是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却往往忽视了这个问题。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为其接受。教师是主导者,组织者,他对整个课堂起调控作用,只有通过教师才能达到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主体性教学的学生观是:没有差生而只存在互相差异的学生。我们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提倡个性发展,更要理解个性发展,个性发展并非教师依照每个学生的意愿进行针对其个人的教学,学生喜欢什么学什么,而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其主体感受,发挥其主体作用。特别是我们广大农村学校,场地器材比较落后,许多方面还不能满足学生活动的需求,而且许多体育教师要兼职好几门课程,造成了教师对体育课敷衍了事,讲得多,动得少,不注重学生的感受,更谈不上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的许多认识已不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课堂上必须把学生摆在主体位置上,针对差异启发引导,独立探讨,获取知识,从中真正体验到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把体育学习看成一种既紧张又愉快的 活动,从而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五、平等是基础,创造是活力
体育教学是以实践课为主体的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一起练习、游戏、比赛,共同吃苦受累,共同分享胜利的快乐。我认为学生的感受是最真实的感受,学生的评价是最贴切的评价。我们体育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因为教师自身素质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必要条件。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两者之间存在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教育关系。体育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与学生民主、平等地进行合作交流,而不是高高在上、居高临下地进行“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这样孩子只是在被迫接受,没有独立的见解和个性化的发馈。只有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师才能使赢得学生充分的信任和尊敬,从而提升其人格魅力,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最佳的教育情境。也只有这样的体育教师,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自主创新,进一步促进个性的发展。
总之,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让学生的个性尽情的挥洒,应该正确认识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把我们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拥有完善的个性和人格,让每个孩子都成为课堂生动的主角。把关爱留给每一位学生,让他们都能感受到爱的温暖。教育,要让师生的情感得到共鸣,它集真、善、美于一炉,用情引火,用爱点燃。最终在人性的最深处释放出无穷的能量,这种能量足以改变一个人。于是教育便由此呈现出它的神奇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