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试论教师的文学修养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给学生以人文之关怀,给学生以心灵之“鸡汤”
【作者】 苗 伟
【机构】 颍南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良好的文学修养给学生以人文之关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灵感;能激发学生对文学的挚爱;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乐趣。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文学修养;人文关怀;物理教师;中学物理教学
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如何适应新时代的变化、发展和需要,在物理教学中,给学生以人文之关怀,使学生全面发展,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物理学与文学都源于生活,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因此,教师的文学修养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人作了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下面谈一谈笔者不成熟的见解。
十八大提出党的最新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
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中,前言部分讲到“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的本质,反应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在“实施建议”中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教师应注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2】
鲁迅先生经常说学文科的学生要读一点理工科的书,学理工科的学生要读一点文科方面的书。好比蜜蜂采蜜,只有采过许多花才能够酿出蜜来,如果蜜蜂仅仅盯在一处,仅仅盯在一朵花上,那酿出的蜜就显得会很有限。【3】
在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撒贝宁主持的专题节目《开讲了》中三位大师在北京大学礼堂现场精彩对话。他们分别是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和著名画家范曾。他们都谈到科学与文学、艺术是相通的,是相辅相承的,是可以相互促进的。【4】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杨振宁教授中国古典文学知识有相当的造诣。
十八大之后,教育部关于教育改革新举措之一,中高考不再分文理科。文理分科即将成为历史。让我们翻开世界历史,映入眼帘的是:西方绝大部分科学家,不仅是物理学家、数学家,而且还是哲学家。以物理学家亚里士多德为例,他是一位伟大的学者。他在哲学,逻辑学方面的成就至今还被应用着。
不论是党的教育方针——教育理念:使学生全面发展;课程标准——教学理念:使学生全面发展;还是鲁迅先生的忠告和杨振宁教授的故事;以及那些令人仰慕、令人可望不可及的物理学家的事迹.都有力说明一个颠扑不破真理:要想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都要全面发展。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心灵的塑造者,作为一名物理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素养,还要有厚重人文精神和相当的文学素养,才能滋润美丽饥渴的心灵,给学生以心灵之火,以点燃他们的心灵,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人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不仅注重物理教学理念的学习,同样注重物理理论的学习;同时还注重人文知识和文学知识的学习。本人不仅是学物理专业的,而且还是《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本人读过卡尔·克思的《资本论》,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庄周的《庄子》,《三字经》,《弟子规》,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唐诗、宋词;还浏览过宋代文学家、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等等。还经常关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节目。
当今社会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和复合型人才来支撑。下面的事例就是理科和文科结合最有力的证据。最近一段时间(指2013年11月份)复旦大学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组发布了关于曹操家族DNA研究的最新成果。复旦大学教授韩昇说“用遗传学技术研究历史,世界很多国家都有成功的案例,但主要集中在史前,我们希望能够把这个手段运用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史学研究的终点往往是生命科学研究的起点,生命科学研究的结果又为历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和证据”,韩昇说。【5】
本人也听过许多物理教师的课,总有不近如人意的地方。许多物理教师的物理学语言相当了得。但美中不足的是文学语言较贫乏。这是自然学科教师的短板,这也是自然学科教师理应加强学习的地方。原因是物理老师身在物理学科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注意加强对学生文学知识的渗透和文学素养的培养,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益处:
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例如在学习《磁》一节课时,教师讲解“磁”的概念时,引用明代王廷陈的诗《行路难》“磁石引铁金不连,饵可得鱼龙不吞。蜡戟虽妍不可刺,明珠虽贵不可餐”。该诗形象地说明“磁”的吸铁性。教师并通过实验进而指出“磁”具有指向性、作用性以及吸铁性。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出,宋代科学家、文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是古代中国的一部科技史,当时中国的许多科学技术是世界领先的,特别是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
比如在学习《电荷》一节课时,教师举出宋代张耒的《十月二十日夜大雨雹震电先是数日极暖至是方稍晴》“江乡节候异中州,十月狂雷震未休。二年到耳同常事,一夜雨声如蚤秋。想见麦畦添宿润,更欣蔬甲长新柔。东堂晚望无氛祲,洗出樊山紫翠浮”。讲到“避雷针”,被世界公认“避雷针”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发明。我告诉学生“避雷针”实际上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证据是美国1778年建国,才二百多年的历史,本人通过阅读我国古代史及社会调查,我国古建筑——古塔顶端的金属物——就是避雷针。因此这些古建筑短则几百年,长则上千年,从未被雷电击中,仍屹立不倒。
在学习《焦耳定律》一节课时,教师讲述:焦耳用40年时间,做400多次实验,于1840年确立功和能之间的数量关系。我告诉学生在这一年发生了鸦片战争。我国从此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通过以上讲述,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情怀。
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和灵感
正如大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情绪低落时我用幽默而又诙谐对联告诉他们:“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半题未做岂能做江山”。故此学生就不再拖拉作业。二十几年来,我所教的学生喜爱上我的物理课,喜爱物理学。不论是教育部门的素质检测,还是趣味物理知识竞赛,甚或是中考,学生们都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被有关部门多次表彰。
马克思说:“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人的第一需要”。 【6】套用马克思的话,学生学习物理不再是完成老师布置作业的手段,而是学生学习的第一需要。
爱因斯坦用充满哲理的话语告诉我们:“成功的秘诀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如果没有这1%的灵感,全世界的汗水加在一齐都还是汗水”。【7】我们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都要善于留心观察,善于捕捉灵感,才会有成功”。
古诗词和近代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枝奇葩,是祖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古诗词和近代诗歌中蕴藏着大量的物理知识,在物理教学中有机的插入古诗词和近代诗歌有时会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之作用。
(一)利用古诗词和近代诗歌创设物理情境,导入物理概念。利用古诗词和近代诗歌创设物理情境,可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再因势利导引入物理概念,这样可谓是水到渠成。
比如,在学习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即伯努利原理时,教师举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又如,在学生学习比热容时,教师可用新疆的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在学习杠杆平衡时,教师可用“小小秤砣压千斤”,“四两拨千斤”,引入课题。
再如,讲授分子动理论概念时,教师可引用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在问学生为什么会有“暗香来”后,还有“近朱者亦,近墨者黑”。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稍作讨论后,教师可顺水推舟引入分子动理论概念。
又再如,讲授相对运动、参照物的知识前,教师可引用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襄邑道中》“飞花两岸照晚虹,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后两句可用相对运动的知识来解释,因为船与云运动速度相同,以船为参照物,云是静止的。在此基础上又可以李白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为例,要学生指出“白日依山尽”的参照物,“黄河入海流”的参照物。教师可用电影《闪闪红星》中的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王勃的《滕王阁序》中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同样让学生指出“竹排”和“青山”、“落霞”和“孤鹜”的参照物。一些古诗词和近代诗歌通俗易懂,读来朗朗上口,脍炙人口,生动形象而有趣。教师通过古诗词和近代诗歌引入物理概念,可引起学生的深厚兴趣,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回味无穷,课堂气氛活跃,有事半功倍之功效。
(二)利用古诗词和近代诗歌帮助理解记忆概念
物理概念繁多且表述严密,有相当多的概念不太好理解,学生因对物理概念理解困难故而对物理望而生畏。若借助于对相关古诗词和现代诗歌的分析,可使学生针对具体问题中的概念,在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逐渐接受和理解物理概念。
例如,分析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使物体发生形变时,教师可此引用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及《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以及《秋歌》“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这些古诗词词义浅显,学生易理解,理解了古诗词含义的同时亦即理解了相应的物理概念。
再如教师讲授平面镜成象特点时引入高骈的《山亭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也可引入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样可加深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同时也是对平面镜成像特点在自然界中存在的涉及,可拓宽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又如,理解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力的分解及浮力现象时,分析风筝为什么能浮在空中的原因,教师可将清代吴有水的《风筝》介绍给学生。“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同时进行受力分析,讲清其道理,效果很好。而在讲授光的直线传播、影子的形成时,教师用苏轼的《花影》有助于学生的理解,“重重迭迭上遥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
(三)利用古诗词和近代诗歌深化和应用物理概念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掌握不是靠死记硬背,不是靠生吞活剥,而是靠深刻理解,靠有机吸收。如学生学习了光的反射后,对李白的“床前明白光,疑是地上霜”,就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再如教师引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可使学生在文学欣赏中对参照物、光的反射、力的作用效果等概念得到深化和升华。
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气势磅礴的瀑布化作熠熠生辉的银河落下神州,如果没有一定的光学知识,就不会有对诗中意境的深刻领悟,反过来,在欣赏和领会诗中意境的同时也是光学知识、力的作用效果知识、能的转化知识在认识上的又一次质的飞跃。
再如,学习物理后,同学们知识了一些时空的概念,师生再重温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一过万重山”。这首诗说的是作者和船在空间运动,西辞白帝城,东抵江陵府,乘船顺流而下,在阵阵猿鸣声中,身处轻舟,但见群山万壑,千姿百态,迎面扑来。好一幅人舟共融于大自然的山水画,岂不令人心驰神往。在这幅画中,我们可以领悟到时空概念、相对运动概念、声的概念、力的概念。诗仙未曾想到会给后人留下一部绝妙的物理教科书。
(四)利用古诗词和近代诗歌进行素质化教学
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得物理学习方法 ,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古诗词和近代诗歌在这些方面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例如,学习“热”和“物态变化”时,教师给学生引入如下诗句:
如苏轼的《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例如,郑板桥的《江晴》“雾里山疑失,雷鸣雨未休。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又如,陆游的《秋夜》:“叶底涓涓秋露滴,草根咽咽暗蛩鸣”。再又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又再如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以上诗句有“雾”、“雨”、“露”、“雪”、“霜”,教师可先要求学生归纳诗中出现的一些物态变化,再要求学生比较区分它们的意图,让学生体验大自然的水循环之美丽画卷。体现自然之美、文学之美,更显物理学之美也。
当学生学习了凝华概念后,对凝华现象及其形成原因有了一个初步了解后,可要求学生用批判的态度去欣赏鉴别,并说明文学毕竟不是科学,它可以使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这对强化物理概念,提高教学效果是大有益处的。
再如,学习了机械运动知识后,教师可引入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后两句的意图是,那一片孤帆渐去渐远,慢慢地在蓝空中消逝,只见那滔滔长江水滚滚而下,汹涌澎湃,向天际奔流。要真正读懂这首诗,必须有一定的综合知识。其中“碧空尽”怎样理解?这可以用视角变小地球是圆形的知识来解释。“天际流”涉及到知识是:长江流域的地理地貌特征是东低西高,重力作用的效果,以及能的转化。该是诗实际是一首融力学、光学为一体的综合题,同时又是一道多学科交叉综合试题。学习鉴赏这首诗既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又比如,教师引用陆游的“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在解释其诗的含义后,可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工业化水平越高,城市与郊区的温度差越大?要求学生从学过的知识入手后,分析归纳出现象存在的原因和改变这些现象的措施。学生经过讨论和思考后是可以从比热容、对流、蒸发吸热、机器放热等方面得到答案的。
可以说,祖国的文化遗产博大精深,古诗词和现代诗歌中的物理知识也多涉及力、热、光、声、磁等等物理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充分利用古诗词和现代诗歌,挖掘其中的物理知识,对物理教学大有裨益,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失为一条很好的途径。
三、激发学生对文学的挚爱
据与我搭班的语文教师反映,学生们语文成绩都有较大的提升,文学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们越来越爱好文学,有的还会写诗。例如,我所教的八(1)班的学生——邢燕迪自己写诗,在2013年12月份,阜阳开发区教育分局举办的有3所学校22个班级学生参加的趣味物理知识竞赛中,该学生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他自己写诗一首,《冬天里的春之歌》“冬天里的一把火,素质教育结硕果。八(1)班的邢燕迪,聪明活泼喜生活。儒子勤奋爱科学,从小立志爱祖国。力战群雄夺亚军,前程似锦莫蹉跎”。该生特别兴奋,现在学习劲头很足,进步可谓一日千里。
我国“嫦娥三号”成功登月,“蛟龙号”潜海成功,我给学生出上联:“蛟龙舞首始入海”。让学生对下联,学生果然对出:“嫦娥广袖终登月”,师生皆大欢喜。
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乐趣
据我所教的学生家长反映,他们的孩子课外生活比原来丰富多彩了,他们不仅爱学习了,对生活更充满期待,善于观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
本人的一点感悟和思考——给学生以人文之关怀
我用诗词和诗歌这种教学形式引入物理教学之中,刚开始心情是忐忑不安的,有一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感。但随着教学地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喜欢上了我的物理课,学生喜欢上了物理学,课堂教学效果较明显。于是本人的信心更加坚定了,劲头更足了。本人坚信:创新必须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用爱因斯坦的故事鼓励和鞭策自己。我在物理教学中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研究,有自己的酸甜苦辣,但更多是自己的成功和喜悦,我将坚持一直走下去。
爱因斯坦不拘成见,勇于创新。当然,他的杰出科学成就来至于他坚持不懈的毅力。一次,有个青年请教爱因斯坦成功的秘诀,爱因斯坦给他写下来一个公式:A=X+Y+Z.他解释说,A代表成功,X代表你付出努力和劳动,Y代表你对所研究问题的兴趣,而Z表示少说空话,要谦虚谨慎。爱因斯坦有句名言:“科学研究就像钻木头,有人喜欢钻薄的,而我喜欢钻厚的”。【8】 我套用爱因斯坦的话,物理教学研究就像钻木头,有人喜欢钻薄的,而我喜欢钻厚的。我坚信伟大导师马克思的教诲:“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9】
谈到物理学,有同学觉得很难;谈到物理探究,有同学觉得深不可测;谈到物理学家,有同学更是感到他们都不是凡人。诚然,成为物理学家的人,的确屈指可数,但只要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从生活走向物理。正如马克思说的好:“科学就是实验的学科,科学就在于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我们就会从物理走向社会,从物理走向世界,从物理走向美好的未来。
虽然党和政府以法律和法规的形式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在当下不论是中考还是高考,在缺少多元化评价体系之下,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还是以分数论成败,都还是以分数论英雄。我们坚信党和政府会解决这个问题的。党的十八大已经释放明确的信号。我们坚信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我们大家都希望教育能重新回归人文和理性,语文和历史能给孩子传播更多真实的东西。教育的问题不是复杂的问题,症结人人都清楚,钱理群说:现在所有的教育问题都归结到教育之外了。杭州独立语文教师郭初阳说过:教师不是一个卖矿泉水的,教师应该是一个纵火者。
人文精神,普世价值,现代公民。都是我们当下教育最稀缺的东西。比如人文精神,人文是人本身应该生长的东西,社会的形成先是由人的需要,才组建社会。
其实目前在教育领域,也已经有很多人做尝试,真正培养人,而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钱理群语),如李英强在乡村办立人图书馆,取《论语》中“己欲立而立人”之意,“恢复人的尊严,发扬人的价值,帮助人成为健康的人”。 【10】
我们应将关注焦点投向中国当代教育现状,以引发对当代中国教育理念的思考。
因此,我们用古诗词和近代诗歌,去理解物理,去学习物理,去感悟物理,一定能成功。我们的目标一定能达到。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党的十八大报告》
【2】《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
【3】《鲁迅全集》
【4】中央电视台专题节目《开讲了》
【5】该课题组由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韩昇和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李辉教授领衔。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学术杂志《人类遗传学报》上。
【6】马克思:《论哥达纲领的批判》
【7】《爱因斯坦传》
【8】《爱因斯坦传》
【9】马克思:《资本论》
【10】凤凰卫视热播的十集大型中国教育改革调查纪录片《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关键词:文学修养;人文关怀;物理教师;中学物理教学
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如何适应新时代的变化、发展和需要,在物理教学中,给学生以人文之关怀,使学生全面发展,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物理学与文学都源于生活,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因此,教师的文学修养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人作了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下面谈一谈笔者不成熟的见解。
十八大提出党的最新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
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中,前言部分讲到“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的本质,反应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在“实施建议”中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教师应注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2】
鲁迅先生经常说学文科的学生要读一点理工科的书,学理工科的学生要读一点文科方面的书。好比蜜蜂采蜜,只有采过许多花才能够酿出蜜来,如果蜜蜂仅仅盯在一处,仅仅盯在一朵花上,那酿出的蜜就显得会很有限。【3】
在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撒贝宁主持的专题节目《开讲了》中三位大师在北京大学礼堂现场精彩对话。他们分别是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和著名画家范曾。他们都谈到科学与文学、艺术是相通的,是相辅相承的,是可以相互促进的。【4】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杨振宁教授中国古典文学知识有相当的造诣。
十八大之后,教育部关于教育改革新举措之一,中高考不再分文理科。文理分科即将成为历史。让我们翻开世界历史,映入眼帘的是:西方绝大部分科学家,不仅是物理学家、数学家,而且还是哲学家。以物理学家亚里士多德为例,他是一位伟大的学者。他在哲学,逻辑学方面的成就至今还被应用着。
不论是党的教育方针——教育理念:使学生全面发展;课程标准——教学理念:使学生全面发展;还是鲁迅先生的忠告和杨振宁教授的故事;以及那些令人仰慕、令人可望不可及的物理学家的事迹.都有力说明一个颠扑不破真理:要想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都要全面发展。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心灵的塑造者,作为一名物理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素养,还要有厚重人文精神和相当的文学素养,才能滋润美丽饥渴的心灵,给学生以心灵之火,以点燃他们的心灵,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人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不仅注重物理教学理念的学习,同样注重物理理论的学习;同时还注重人文知识和文学知识的学习。本人不仅是学物理专业的,而且还是《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本人读过卡尔·克思的《资本论》,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庄周的《庄子》,《三字经》,《弟子规》,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唐诗、宋词;还浏览过宋代文学家、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等等。还经常关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节目。
当今社会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和复合型人才来支撑。下面的事例就是理科和文科结合最有力的证据。最近一段时间(指2013年11月份)复旦大学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组发布了关于曹操家族DNA研究的最新成果。复旦大学教授韩昇说“用遗传学技术研究历史,世界很多国家都有成功的案例,但主要集中在史前,我们希望能够把这个手段运用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史学研究的终点往往是生命科学研究的起点,生命科学研究的结果又为历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和证据”,韩昇说。【5】
本人也听过许多物理教师的课,总有不近如人意的地方。许多物理教师的物理学语言相当了得。但美中不足的是文学语言较贫乏。这是自然学科教师的短板,这也是自然学科教师理应加强学习的地方。原因是物理老师身在物理学科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注意加强对学生文学知识的渗透和文学素养的培养,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益处:
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例如在学习《磁》一节课时,教师讲解“磁”的概念时,引用明代王廷陈的诗《行路难》“磁石引铁金不连,饵可得鱼龙不吞。蜡戟虽妍不可刺,明珠虽贵不可餐”。该诗形象地说明“磁”的吸铁性。教师并通过实验进而指出“磁”具有指向性、作用性以及吸铁性。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出,宋代科学家、文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是古代中国的一部科技史,当时中国的许多科学技术是世界领先的,特别是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
比如在学习《电荷》一节课时,教师举出宋代张耒的《十月二十日夜大雨雹震电先是数日极暖至是方稍晴》“江乡节候异中州,十月狂雷震未休。二年到耳同常事,一夜雨声如蚤秋。想见麦畦添宿润,更欣蔬甲长新柔。东堂晚望无氛祲,洗出樊山紫翠浮”。讲到“避雷针”,被世界公认“避雷针”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发明。我告诉学生“避雷针”实际上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证据是美国1778年建国,才二百多年的历史,本人通过阅读我国古代史及社会调查,我国古建筑——古塔顶端的金属物——就是避雷针。因此这些古建筑短则几百年,长则上千年,从未被雷电击中,仍屹立不倒。
在学习《焦耳定律》一节课时,教师讲述:焦耳用40年时间,做400多次实验,于1840年确立功和能之间的数量关系。我告诉学生在这一年发生了鸦片战争。我国从此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通过以上讲述,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情怀。
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和灵感
正如大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情绪低落时我用幽默而又诙谐对联告诉他们:“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半题未做岂能做江山”。故此学生就不再拖拉作业。二十几年来,我所教的学生喜爱上我的物理课,喜爱物理学。不论是教育部门的素质检测,还是趣味物理知识竞赛,甚或是中考,学生们都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被有关部门多次表彰。
马克思说:“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人的第一需要”。 【6】套用马克思的话,学生学习物理不再是完成老师布置作业的手段,而是学生学习的第一需要。
爱因斯坦用充满哲理的话语告诉我们:“成功的秘诀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如果没有这1%的灵感,全世界的汗水加在一齐都还是汗水”。【7】我们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都要善于留心观察,善于捕捉灵感,才会有成功”。
古诗词和近代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枝奇葩,是祖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古诗词和近代诗歌中蕴藏着大量的物理知识,在物理教学中有机的插入古诗词和近代诗歌有时会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之作用。
(一)利用古诗词和近代诗歌创设物理情境,导入物理概念。利用古诗词和近代诗歌创设物理情境,可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再因势利导引入物理概念,这样可谓是水到渠成。
比如,在学习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即伯努利原理时,教师举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又如,在学生学习比热容时,教师可用新疆的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在学习杠杆平衡时,教师可用“小小秤砣压千斤”,“四两拨千斤”,引入课题。
再如,讲授分子动理论概念时,教师可引用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在问学生为什么会有“暗香来”后,还有“近朱者亦,近墨者黑”。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稍作讨论后,教师可顺水推舟引入分子动理论概念。
又再如,讲授相对运动、参照物的知识前,教师可引用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襄邑道中》“飞花两岸照晚虹,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后两句可用相对运动的知识来解释,因为船与云运动速度相同,以船为参照物,云是静止的。在此基础上又可以李白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为例,要学生指出“白日依山尽”的参照物,“黄河入海流”的参照物。教师可用电影《闪闪红星》中的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王勃的《滕王阁序》中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同样让学生指出“竹排”和“青山”、“落霞”和“孤鹜”的参照物。一些古诗词和近代诗歌通俗易懂,读来朗朗上口,脍炙人口,生动形象而有趣。教师通过古诗词和近代诗歌引入物理概念,可引起学生的深厚兴趣,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回味无穷,课堂气氛活跃,有事半功倍之功效。
(二)利用古诗词和近代诗歌帮助理解记忆概念
物理概念繁多且表述严密,有相当多的概念不太好理解,学生因对物理概念理解困难故而对物理望而生畏。若借助于对相关古诗词和现代诗歌的分析,可使学生针对具体问题中的概念,在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逐渐接受和理解物理概念。
例如,分析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使物体发生形变时,教师可此引用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及《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以及《秋歌》“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这些古诗词词义浅显,学生易理解,理解了古诗词含义的同时亦即理解了相应的物理概念。
再如教师讲授平面镜成象特点时引入高骈的《山亭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也可引入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样可加深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同时也是对平面镜成像特点在自然界中存在的涉及,可拓宽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又如,理解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力的分解及浮力现象时,分析风筝为什么能浮在空中的原因,教师可将清代吴有水的《风筝》介绍给学生。“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同时进行受力分析,讲清其道理,效果很好。而在讲授光的直线传播、影子的形成时,教师用苏轼的《花影》有助于学生的理解,“重重迭迭上遥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
(三)利用古诗词和近代诗歌深化和应用物理概念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掌握不是靠死记硬背,不是靠生吞活剥,而是靠深刻理解,靠有机吸收。如学生学习了光的反射后,对李白的“床前明白光,疑是地上霜”,就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再如教师引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可使学生在文学欣赏中对参照物、光的反射、力的作用效果等概念得到深化和升华。
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气势磅礴的瀑布化作熠熠生辉的银河落下神州,如果没有一定的光学知识,就不会有对诗中意境的深刻领悟,反过来,在欣赏和领会诗中意境的同时也是光学知识、力的作用效果知识、能的转化知识在认识上的又一次质的飞跃。
再如,学习物理后,同学们知识了一些时空的概念,师生再重温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一过万重山”。这首诗说的是作者和船在空间运动,西辞白帝城,东抵江陵府,乘船顺流而下,在阵阵猿鸣声中,身处轻舟,但见群山万壑,千姿百态,迎面扑来。好一幅人舟共融于大自然的山水画,岂不令人心驰神往。在这幅画中,我们可以领悟到时空概念、相对运动概念、声的概念、力的概念。诗仙未曾想到会给后人留下一部绝妙的物理教科书。
(四)利用古诗词和近代诗歌进行素质化教学
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得物理学习方法 ,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古诗词和近代诗歌在这些方面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例如,学习“热”和“物态变化”时,教师给学生引入如下诗句:
如苏轼的《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例如,郑板桥的《江晴》“雾里山疑失,雷鸣雨未休。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又如,陆游的《秋夜》:“叶底涓涓秋露滴,草根咽咽暗蛩鸣”。再又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又再如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以上诗句有“雾”、“雨”、“露”、“雪”、“霜”,教师可先要求学生归纳诗中出现的一些物态变化,再要求学生比较区分它们的意图,让学生体验大自然的水循环之美丽画卷。体现自然之美、文学之美,更显物理学之美也。
当学生学习了凝华概念后,对凝华现象及其形成原因有了一个初步了解后,可要求学生用批判的态度去欣赏鉴别,并说明文学毕竟不是科学,它可以使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这对强化物理概念,提高教学效果是大有益处的。
再如,学习了机械运动知识后,教师可引入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后两句的意图是,那一片孤帆渐去渐远,慢慢地在蓝空中消逝,只见那滔滔长江水滚滚而下,汹涌澎湃,向天际奔流。要真正读懂这首诗,必须有一定的综合知识。其中“碧空尽”怎样理解?这可以用视角变小地球是圆形的知识来解释。“天际流”涉及到知识是:长江流域的地理地貌特征是东低西高,重力作用的效果,以及能的转化。该是诗实际是一首融力学、光学为一体的综合题,同时又是一道多学科交叉综合试题。学习鉴赏这首诗既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又比如,教师引用陆游的“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在解释其诗的含义后,可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工业化水平越高,城市与郊区的温度差越大?要求学生从学过的知识入手后,分析归纳出现象存在的原因和改变这些现象的措施。学生经过讨论和思考后是可以从比热容、对流、蒸发吸热、机器放热等方面得到答案的。
可以说,祖国的文化遗产博大精深,古诗词和现代诗歌中的物理知识也多涉及力、热、光、声、磁等等物理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充分利用古诗词和现代诗歌,挖掘其中的物理知识,对物理教学大有裨益,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失为一条很好的途径。
三、激发学生对文学的挚爱
据与我搭班的语文教师反映,学生们语文成绩都有较大的提升,文学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们越来越爱好文学,有的还会写诗。例如,我所教的八(1)班的学生——邢燕迪自己写诗,在2013年12月份,阜阳开发区教育分局举办的有3所学校22个班级学生参加的趣味物理知识竞赛中,该学生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他自己写诗一首,《冬天里的春之歌》“冬天里的一把火,素质教育结硕果。八(1)班的邢燕迪,聪明活泼喜生活。儒子勤奋爱科学,从小立志爱祖国。力战群雄夺亚军,前程似锦莫蹉跎”。该生特别兴奋,现在学习劲头很足,进步可谓一日千里。
我国“嫦娥三号”成功登月,“蛟龙号”潜海成功,我给学生出上联:“蛟龙舞首始入海”。让学生对下联,学生果然对出:“嫦娥广袖终登月”,师生皆大欢喜。
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乐趣
据我所教的学生家长反映,他们的孩子课外生活比原来丰富多彩了,他们不仅爱学习了,对生活更充满期待,善于观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
本人的一点感悟和思考——给学生以人文之关怀
我用诗词和诗歌这种教学形式引入物理教学之中,刚开始心情是忐忑不安的,有一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感。但随着教学地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喜欢上了我的物理课,学生喜欢上了物理学,课堂教学效果较明显。于是本人的信心更加坚定了,劲头更足了。本人坚信:创新必须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用爱因斯坦的故事鼓励和鞭策自己。我在物理教学中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研究,有自己的酸甜苦辣,但更多是自己的成功和喜悦,我将坚持一直走下去。
爱因斯坦不拘成见,勇于创新。当然,他的杰出科学成就来至于他坚持不懈的毅力。一次,有个青年请教爱因斯坦成功的秘诀,爱因斯坦给他写下来一个公式:A=X+Y+Z.他解释说,A代表成功,X代表你付出努力和劳动,Y代表你对所研究问题的兴趣,而Z表示少说空话,要谦虚谨慎。爱因斯坦有句名言:“科学研究就像钻木头,有人喜欢钻薄的,而我喜欢钻厚的”。【8】 我套用爱因斯坦的话,物理教学研究就像钻木头,有人喜欢钻薄的,而我喜欢钻厚的。我坚信伟大导师马克思的教诲:“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9】
谈到物理学,有同学觉得很难;谈到物理探究,有同学觉得深不可测;谈到物理学家,有同学更是感到他们都不是凡人。诚然,成为物理学家的人,的确屈指可数,但只要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从生活走向物理。正如马克思说的好:“科学就是实验的学科,科学就在于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我们就会从物理走向社会,从物理走向世界,从物理走向美好的未来。
虽然党和政府以法律和法规的形式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在当下不论是中考还是高考,在缺少多元化评价体系之下,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还是以分数论成败,都还是以分数论英雄。我们坚信党和政府会解决这个问题的。党的十八大已经释放明确的信号。我们坚信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我们大家都希望教育能重新回归人文和理性,语文和历史能给孩子传播更多真实的东西。教育的问题不是复杂的问题,症结人人都清楚,钱理群说:现在所有的教育问题都归结到教育之外了。杭州独立语文教师郭初阳说过:教师不是一个卖矿泉水的,教师应该是一个纵火者。
人文精神,普世价值,现代公民。都是我们当下教育最稀缺的东西。比如人文精神,人文是人本身应该生长的东西,社会的形成先是由人的需要,才组建社会。
其实目前在教育领域,也已经有很多人做尝试,真正培养人,而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钱理群语),如李英强在乡村办立人图书馆,取《论语》中“己欲立而立人”之意,“恢复人的尊严,发扬人的价值,帮助人成为健康的人”。 【10】
我们应将关注焦点投向中国当代教育现状,以引发对当代中国教育理念的思考。
因此,我们用古诗词和近代诗歌,去理解物理,去学习物理,去感悟物理,一定能成功。我们的目标一定能达到。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党的十八大报告》
【2】《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
【3】《鲁迅全集》
【4】中央电视台专题节目《开讲了》
【5】该课题组由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韩昇和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李辉教授领衔。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学术杂志《人类遗传学报》上。
【6】马克思:《论哥达纲领的批判》
【7】《爱因斯坦传》
【8】《爱因斯坦传》
【9】马克思:《资本论》
【10】凤凰卫视热播的十集大型中国教育改革调查纪录片《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