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请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作者】 刘君美
【机构】 新疆鄯善县鲁克沁镇阿曼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论买什么东西,都习惯于先看看商品的标签,标签就是商品的简介和缩影,标签内容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物品在我们心中的地位及价值取向。事实表明,如果一个人被贴上某种标签后,会相应地作出自我调整,使自己的言行与所贴的标签一致。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切记给学生贴上负面的标签,因为这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及生理上的伤害。以下是我在工作中遇到的两个小例子,记下来和大家一起共勉。
学校有个女孩视力不好,常常需要大家的帮助。上学放学都有人牵着进出校门,开始大家都问她怎么了,老师会随意的回答:“她眼睛看不到。”
我仔细观察过这个女孩,她真的只是视力不好,不是“眼睛看不到”。刚开始去她们班里,从她身旁走过,可以明显看到她的眼睛随着我的脚步移动。校门外面有几块防撞石,别人牵着她直走过去可能会撞到石头的时候,到跟前她自己会刻意绕过去。而就因为问的人和说的人多了,大家都知道“她眼睛看不到”,她自己好像也接受了这个“事实”。于是就变成了今天这样:进出校门一定要人牵着,只要放开她的手,她就停下来不走了,谁用言语引导她都没有用;在班里只埋头坐着,眼睛几乎从不睁开,两臂放在身侧,手或垂着或撑在椅面上,从不把书拿出书包,也不写作业,她的课桌上常常什么都没有;不和同学交流,不离开座位半步,体育课全班同学都出去了,她一个人也可以在班里坐一节课。大家好像也都习以为常了。
有一次和同事出去家访,路过他们家,看见她自己骑着自行车在院子里快速的转圈,当时我们都惊呆了,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一个事实——她眼睛可以看到。那到底是什么让这个孩子到了学校就看不到了呢,难道不是那个“她眼睛看不到”的标签吗?如果开始的时候,老师给别人的解释不是“她眼睛看不到”,应该会好很多吧。前一阵听说家长准备带孩子去做手术治疗眼睛了,希望手术后她回到学校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进行正常的学习和游戏。
一个男孩该到入学的年龄了,只报名却没到学校上学。学校领导和老师多次去家访,想让孩子早些回归学校,都没有成功。去的老师都有相同的经历,刚见到孩子的时候孩子自己玩得很好,只要一介绍说是学校的,孩子马上晕倒,之后说什么都没有用,老师只要一离开他就好了。孩子的父亲解释说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被别的小朋友打了,受了惊吓得了癫痫,但从病例上看,他接受过心理治疗,孩子确实是因为在幼儿园和小朋友有了矛盾之后造成的心理阴影,但并没有确诊为癫痫。不知道家长怎么就给孩子贴了个“癫痫”的标签,而且是不能到学校上学,见到老师就发病的癫痫。我们要求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去,家长总说孩子有病不能到学校,还要求老师到他们家里去给孩子教学,还不能说自己是老师,遇到这种家长我们也只能把情况如实报告给政府。最后村委会出面协调,告知家长必须把孩子送到学校去,否则就是违反了《义务教育法》,会受到处罚。
最后家长把孩子送来了。第一天是我接待的,我们请来了校医和一个脾气特别温柔的教小学低段的女老师。就在学校门口外面,孩子爸爸骑着三轮车把他送过来的,一停车孩子就晕倒,而且不偏不倚的正好晕在他爸爸的怀里,孩子穿着几天没洗的脏衣服和一双拖鞋,露在外面的脸、脖子、胳膊和腿黑黑的一层灰,根本就看不出来原来的肤色,眼睛闭得紧紧的,手也攥得紧紧的。大家一起把孩子平放到三轮车斗上,那个女老师就一直站车旁边跟他讲话,而医生在另一边观察他,最后医生说孩子应该不是癫痫,因为孩子有意识,而且意识清醒,他攥紧的拳头可以轻轻打开,有苍蝇飞到孩子的脸上,他几次都差点抬起胳膊但又忍住只动动脸皮。就这样,孩子在车上一直躺到放学,我们清楚的看到车一开出减速带孩子就自己坐起来了。下午上课时间到了,孩子没来,就打电话让家长送过来,我买了零食打开想给他吃,他都坚持没醒来,但可以看到他不停地咽口水。下午放学没有让他提前离开,而是让别的同龄孩子故意从他车旁经过,还一边聊着学校发生的有趣的事情。第二天,我们也不在车旁陪护了,也不让家长在旁边陪着,我们只是远远的看着他,不多会他就自己起来在车上玩,只要我们有人过去,他就“晕倒”。下午我们还请来了别的学校的心理疏导师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疏导时,孩子说是爸爸说这样晕倒就不用上学了。这是多么让人不可思议的“癫痫”啊。第三天,孩子可以在爸爸的陪同下走进校门了,这一天没有再晕倒,只是在校门口里面呆了一天,在这里,他可以看到校园里别的孩子嬉戏打闹游戏奔跑的身影,可以看到老师来去交流,偶尔还给他个小零食,让他看到学校不可怕,老师和同学也很亲切。第四天,孩子竟然主动要求到教学楼里去转转,和蔼的老师带着他进去转了一圈,还专门给他介绍了他的班级、同学和老师。之后他就自己在校园玩了一天,可以看到他自己到处转的身影,下午放学的时候,问他明天想不想进班里上课,他点头了。老师和他约定明天要穿得干干净净的衣服和鞋子进班上课。第五天他果然按照约定穿了一身崭新的款式和颜色接近校服的衣服,还穿了一双新凉鞋,而且穿了袜子,脸和胳膊都洗干净了。要知道,他前几天一直穿得同一身没洗的衣服和拖鞋,而且都是到学校才在水龙头底下把脸洗净。我们也按照约定让他进了班,隆重地向同学们介绍了“新同学”,还给他发了新书。可以看出他很开心,到放学的时候因为正好周末要休息两天告诉他两天不用来的时候,他就一直望着老师说“我星期一要来”。之后,他每天都来上学,而且再也没有“癫痫”过。
相比那个女孩,这个男孩是幸运的,他的这个“癫痫”的标签没有被带到学校来,没有让更多的人知道,否则他可能就真的得癫痫了,而且是不能根治的那种。
学校有个女孩视力不好,常常需要大家的帮助。上学放学都有人牵着进出校门,开始大家都问她怎么了,老师会随意的回答:“她眼睛看不到。”
我仔细观察过这个女孩,她真的只是视力不好,不是“眼睛看不到”。刚开始去她们班里,从她身旁走过,可以明显看到她的眼睛随着我的脚步移动。校门外面有几块防撞石,别人牵着她直走过去可能会撞到石头的时候,到跟前她自己会刻意绕过去。而就因为问的人和说的人多了,大家都知道“她眼睛看不到”,她自己好像也接受了这个“事实”。于是就变成了今天这样:进出校门一定要人牵着,只要放开她的手,她就停下来不走了,谁用言语引导她都没有用;在班里只埋头坐着,眼睛几乎从不睁开,两臂放在身侧,手或垂着或撑在椅面上,从不把书拿出书包,也不写作业,她的课桌上常常什么都没有;不和同学交流,不离开座位半步,体育课全班同学都出去了,她一个人也可以在班里坐一节课。大家好像也都习以为常了。
有一次和同事出去家访,路过他们家,看见她自己骑着自行车在院子里快速的转圈,当时我们都惊呆了,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一个事实——她眼睛可以看到。那到底是什么让这个孩子到了学校就看不到了呢,难道不是那个“她眼睛看不到”的标签吗?如果开始的时候,老师给别人的解释不是“她眼睛看不到”,应该会好很多吧。前一阵听说家长准备带孩子去做手术治疗眼睛了,希望手术后她回到学校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进行正常的学习和游戏。
一个男孩该到入学的年龄了,只报名却没到学校上学。学校领导和老师多次去家访,想让孩子早些回归学校,都没有成功。去的老师都有相同的经历,刚见到孩子的时候孩子自己玩得很好,只要一介绍说是学校的,孩子马上晕倒,之后说什么都没有用,老师只要一离开他就好了。孩子的父亲解释说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被别的小朋友打了,受了惊吓得了癫痫,但从病例上看,他接受过心理治疗,孩子确实是因为在幼儿园和小朋友有了矛盾之后造成的心理阴影,但并没有确诊为癫痫。不知道家长怎么就给孩子贴了个“癫痫”的标签,而且是不能到学校上学,见到老师就发病的癫痫。我们要求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去,家长总说孩子有病不能到学校,还要求老师到他们家里去给孩子教学,还不能说自己是老师,遇到这种家长我们也只能把情况如实报告给政府。最后村委会出面协调,告知家长必须把孩子送到学校去,否则就是违反了《义务教育法》,会受到处罚。
最后家长把孩子送来了。第一天是我接待的,我们请来了校医和一个脾气特别温柔的教小学低段的女老师。就在学校门口外面,孩子爸爸骑着三轮车把他送过来的,一停车孩子就晕倒,而且不偏不倚的正好晕在他爸爸的怀里,孩子穿着几天没洗的脏衣服和一双拖鞋,露在外面的脸、脖子、胳膊和腿黑黑的一层灰,根本就看不出来原来的肤色,眼睛闭得紧紧的,手也攥得紧紧的。大家一起把孩子平放到三轮车斗上,那个女老师就一直站车旁边跟他讲话,而医生在另一边观察他,最后医生说孩子应该不是癫痫,因为孩子有意识,而且意识清醒,他攥紧的拳头可以轻轻打开,有苍蝇飞到孩子的脸上,他几次都差点抬起胳膊但又忍住只动动脸皮。就这样,孩子在车上一直躺到放学,我们清楚的看到车一开出减速带孩子就自己坐起来了。下午上课时间到了,孩子没来,就打电话让家长送过来,我买了零食打开想给他吃,他都坚持没醒来,但可以看到他不停地咽口水。下午放学没有让他提前离开,而是让别的同龄孩子故意从他车旁经过,还一边聊着学校发生的有趣的事情。第二天,我们也不在车旁陪护了,也不让家长在旁边陪着,我们只是远远的看着他,不多会他就自己起来在车上玩,只要我们有人过去,他就“晕倒”。下午我们还请来了别的学校的心理疏导师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疏导时,孩子说是爸爸说这样晕倒就不用上学了。这是多么让人不可思议的“癫痫”啊。第三天,孩子可以在爸爸的陪同下走进校门了,这一天没有再晕倒,只是在校门口里面呆了一天,在这里,他可以看到校园里别的孩子嬉戏打闹游戏奔跑的身影,可以看到老师来去交流,偶尔还给他个小零食,让他看到学校不可怕,老师和同学也很亲切。第四天,孩子竟然主动要求到教学楼里去转转,和蔼的老师带着他进去转了一圈,还专门给他介绍了他的班级、同学和老师。之后他就自己在校园玩了一天,可以看到他自己到处转的身影,下午放学的时候,问他明天想不想进班里上课,他点头了。老师和他约定明天要穿得干干净净的衣服和鞋子进班上课。第五天他果然按照约定穿了一身崭新的款式和颜色接近校服的衣服,还穿了一双新凉鞋,而且穿了袜子,脸和胳膊都洗干净了。要知道,他前几天一直穿得同一身没洗的衣服和拖鞋,而且都是到学校才在水龙头底下把脸洗净。我们也按照约定让他进了班,隆重地向同学们介绍了“新同学”,还给他发了新书。可以看出他很开心,到放学的时候因为正好周末要休息两天告诉他两天不用来的时候,他就一直望着老师说“我星期一要来”。之后,他每天都来上学,而且再也没有“癫痫”过。
相比那个女孩,这个男孩是幸运的,他的这个“癫痫”的标签没有被带到学校来,没有让更多的人知道,否则他可能就真的得癫痫了,而且是不能根治的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