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让学生在探索求知中自主创新学习

【作者】 王晓慧

【机构】 神木县第四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的创新教育,在生物教学中有着十分广阔的领域。而中国传统教学是老师把课讲得详详细细、明明白白,把现存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主体性被压抑、个性被扭曲、创造力被扼杀、学生被动依赖,学生的主体价值和创新意识被忽视,可见传统教育培养的人是无法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因此,努力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近几年来,潍坊市教科院倡导实施的中学生物学“自主创新”教学,正是适应当前教育形势,提高学生素质的好方法。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就生物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探索求知中自主创新”作了一些尝试,也收到了一定效果。
        一、 在探索求知过程中,创设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注重学生的个性,鼓励思维的独创性。
        尊重学生的个性,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个性是指个人具有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为学生创造力发挥提供心理状态和背景、通过引发、促进、调节、监控对创造力有极大的制约作用。很难想象在家长老师的专制下唯唯诺诺的学生,今后能敢想敢干,富有创造力。因此,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个性,公平对待每个学生,不人为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关爱,尤其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不仅给予更多的表扬,而且还需要用信任的微笑、肯定的注视,热情的关怀等方式加以鼓励。这样,具有良好性格、强烈热情、顽强意志、饱满情绪的学生,他们的创造意识就会激发,创造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和发展。
        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课堂气氛是指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教学能否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学生的创造力总是在集体中表现出来的。没有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便不能培养学生的最佳创造力。
        教师对学生过于严格要求,往往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消极影响,造成心理上的紧张和焦虑。教学中过细、过于整齐划一的限制势必会阻碍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去创新。学生只有心灵自由、精神解放,思维才会开阔、灵活自如、自由飞翔、创意不断。
        教学中尽可能多的给学生鼓励,对学生回答不轻易加以评判,使他们心理上感到安全,消除怕受批评的紧张情绪,以便他们能无所顾忌地自由创造。讨论多以小组为主,形成一种开放的气氛。促进批判性探究、培养好奇心和冒险精神。讨论可以事先准备,也可以即席发言,引导学生多方面提出、发现自己的问题,以利于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这样,就使学生对同一问题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前所未有的独创性的想法。如在“反射”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每个同学亲自感受到当用手掌内侧边缘扣击膝盖下位的韧带时,小腿就突然跳起的反射过程后,那么学生们心中的疑问“反射是怎么发生的,它的发生经历了怎么样的过程,依靠什么样的结构才能产生反射?”也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此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的发言也很踊跃。这样,“教”和“学”真正成为双边活动,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完全打开心扉,可以无拘无束地自由探讨、议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氛围中的学习也就变成了身心愉悦的行动,学生的思维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得到充分发挥。
        二、在探索中勇于质疑,寻求创新的突破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以探索,从而发现真理。一切科学的发明和创造都是从质疑开始的,从解疑入手,而从质疑到创新也正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大胆质疑,勇于解疑,正是过程探索式教学的宝贵品质,质疑就是要善于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生物过程探索式教学方法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教学的疑点和难点,在探索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在探索过程中指导学生质疑提问,并不是问老师问同学,而是向探索要结果向教材要答案。学生设疑、答疑过程,实质就是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安排时机让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引导学生“发问”的过程中,既教给学生方法,又提供思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其产生的各种疑问,提出的不同看法,都给予赞赏和重视。有些问题可发挥学生中“小教员”的作用,或组织学生讨论。如果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或带有普遍性,则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得出答案。这种开放性的教学活动,学生们参与积极性高、求知欲强,能踊跃提出各自的问题和见解,讨论气氛相当热烈,收效很好。实践说明,学生们能够提出问题、说明在学习中学生开动了脑筋,增强了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种子的萌发条件“时,我不是逐条讲解而是首先启发学生根据生产生活经验回答种子要萌发需要哪些条件,学生则会根据以往经验提出了与光、空气、水分、温度、肥料、土壤等有关。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哪些条件是必须的,哪些是无关的,并说明理由,最后达成共识。这样巧妙的引导和学生积极的探讨,不仅使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更鼓舞了学生探索求知的信心,不仅学习了前人的知识,更会有超越前人的创新精神。
  三、在探索求知中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想象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一种思维过程。想象力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和设想的思维能力。在思维过程中没有想象力的参与,思维就会发生困难,因为它是创造的源泉,它能激发学生作出新的努力和探索性地进行创造性劳动。创造离不开想象,想象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材。因此在探索生物知识的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勇于创新的训练,要珍惜他们的好奇心。要想法设法扩展学生的想象力,改善学生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增长,培养学生想象力要注意科学性,要使想象合情合理,不能随心所欲。这就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科学性为依据,想象才能符合客观事物的情理。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节时,教师提出假想,“如果自然界中没有了分解者,那么自然界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学生们都积极的展开想象,有的说那时自然界中会垃圾遍地;有的说那时会尸体成堆无法分解;有的说那时环境污染会非常利害,人类将无法生存。在及时肯定学生的想法后,我引导学生联想现实生活中一些垃圾不容易分解,如方便袋、塑料地膜等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白色污染,如果我们能培养一种细菌来分解这些污染物,那么世界就会变得更加洁净与美丽。通过这样想象激起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
  四、在实验实践中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生的观察、实验,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还对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根据一定教学内容,灵活的选用直观教具,创设情境,进行形象型情境教学,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死板的描述形象化,特别是设置鲜明有趣的探究性实验,能轻松地将学生的好奇心引向求知欲,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力求通过简便易行的小实验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拓展知识、强化理解能力。对课本中的每一个实验,无论难易、大小,我都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去做。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就引发了学生诸多的思考。有的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所有的植物细胞都能发生质壁分离吗?动物细胞如果浸浴在低渗溶液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可以利用质壁分离的实验来测定一个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吗?”等等。此时应因势利导让学生们自己通过实验去发掘答案,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生的动手实验中,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寻找可替代的实验材料,鼓励学生更新教材上的实验。如在做“观察根毛,根尖的结构”实验时,按照课本上的方法培养小麦幼根弯曲散乱并交结在一起,很难分开。在切取幼根分发给学生时,往往占用时间较多。我引导学生,根据种子萌发的条件和根生长的特性,怎样改进实验方法才能得到整齐的幼根和容易观察的根毛呢?学生设计了多种实验方法。其中有一位学生的实验设计较好。其做法是:①、把选好的种子放在清水中浸泡,使其吸足水分;②、把吸足水分的种子单层摆在纱布的中间,并在种子上盖上一块浸足水分的薄木板;③、将种子周围的纱布提起,悬吊在盛有水的广口罐头瓶中,以底部不接触水为宜。这位学生的实验方法,既考虑到了种子萌发的条件和根的向水性,又得到很好的实验效果,别有新意。不几天后,学生就能清楚地看到一条条细小的幼根整齐地从纱布的孔眼向水中伸出,根毛区长出了密密的白色根毛。观察十分方便,切取幼根也容易得多了。
  学以致用是能力转化的宗旨,通过一些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小实验,可以促进学生将书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由此还帮助学生强化生态意识,建立良好的人与自然的生态概念,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新世纪杰出人才。
  五、在第二课堂中,让学生成为探索创新的主要角色。
  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生物世界都是极其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关注自然,关心生活,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美妙效果。如在学习生态环境时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外出旅游的机会,调查我国某些地区由于森林、草原和自然环境保护区的破坏,以及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动物种类灭绝的情况。调查周围哪些工厂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废水、废气、废渣,污染了水源和大气,危害了人体的健康。通过调查、观察让学生了解到自然界中的任何生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人们不能随意加以破坏。保护好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就象保护好自己的家园一样刻不容缓。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突破了校园的局限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全体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同时,理论联系实际也使学生受到了劳动锻炼,不仅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心理健康品质,而且培养了他们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和热爱家乡、热爱农村的思想,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劳动不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且是人的第一需要。增强了他们的时间观念、集体观念和责任感,促进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更加锻炼和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当然创新教育的学科渗透途径还有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摸索、去实践。创新教育是一项新课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付出艰辛的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