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者】 郑 燕

【机构】 神木县第八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以探究式为主的教学,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集体协作相结合,充分发挥思维想象的空间,立足于政治学科教材的实际,让学生主动参与、自由表达,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 的主动性、参与性、实践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  探究性学习  设计活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探究性学习无论作为课程还是学习方法都已被广泛的接受。这既反映了思想政治课本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也体现了新课改所倡导的要求学生主动探究,大胆创造的学习理念。在探究性学习中,让学生通过自己搜集、分类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并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本人认为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一、重视探究过程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可以将追求探究成果作为一种学习动力,并通过对成果的表达来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综合能力。但这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其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学习能力。有的人为贪一时之功,使学生为展示、为得奖而研究,为追名逐利而急功近利。实际上,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所做的课题或项目,其结果可能是成功的,也可能是失败的。但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的收获,在探究过程中所得到的体验和经验比其获得的结果更重要!
 例如,在针对“水资源利用状况”所开展的调查研究中,要求学生走向社会搞调查,其中有个学生体会颇深,他说∶“第一次遭到拒绝时,我并没有气馁,而是觉得在后面的调查访问中既要注意观察人的神态是高兴还是忧愁,还要选择好提问的时间,同时要大致判断这个人的文化程度。在仔细观察后,再做调查问卷就顺利多了。”学生的这种体验,不正是我们开设探究性学习课程所需要的结果吗?谁又能否认,他们在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的提高,不会对其终身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呢?
二、精心设计活动
在课堂学习中,给予学生自由想象、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静态思维,必须让书本上传授的一些基础知识通过多种方式得到更好的落实。探究性学习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实践和创新,而要实践就必须开展各项活动,也就是说让探究在活动中进行。因此,只有把活动搞活,使全体学生动起来,才有可能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探究经验,发挥探究才能。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课堂中枯燥的学习环节精心设计为各种有趣的游戏、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大胆地借鉴《开心辞典》《梦想剧场》等电视节目的模式,并加以创新,效果肯定不错。当然,也可以设计一些辩论赛、鉴赏课、表演课、讨论课等多种课型来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其学习愿望。
但是,在整个动态的教学过程中,要避免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发生。因为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忙这,一会忙那,教室里乱哄哄的,容易导致动手与动脑相脱节,且活动比较盲目,没有体验和反思,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无效、无价值的纯粹活动。
三、恰当点拨启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教师需要在学生处于心愤愤、口悱悱之时,进行及时、顺势、入情、合理的启发,指点学径,激扬学情,磨励学志,提高绩效。本人在人教版八年级《思想政治》(下册)“知识助我成长”这课堂中,引入洪战辉的事迹。当学生感动于洪战辉的事迹时,本人设置了一个问题情景∶“假如洪战辉最终没有坚持上学,放弃读书机会,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启发学生自主探究,生成价值观。第一阶段本人并没有锁定想要生成的结论,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充分交流,拥有充足时间、自由的空间及较高的自主权。第二阶段在班内交流看法,小组间有不同思想的交锋,另类的思想也没有被剔除,教师更没有用“这样是不对的”等语气阻止学生,而是让学生自主地讨论问题,相互质疑与反驳,探讨纠正,生成结论。教师只给予恰当的点拨、启发。很显然,由于结论是在学生的互动中生成的,所以学生兴趣浓厚,热情高张,思维积极。可以说,这个探究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特点,调动起学生探究的主动性,抓住了探究式学习的精髓。
四、运用多种资源
课本是经过专家精心编写出来的,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也是获取知识的工具,而且课本中所传授的知识和形成的学习能力是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和材料。同时,许多课本内容还可以在探究性学习中得到拓展和延伸。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却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就在于突破教材资源的局限走向更广泛的课程资源,但有许多人在开展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仍然抓住教材不放,不敢冲破教材的束缚,这正是不足所在。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要求广大师生通过收集一系列相关知识来加强对课题的研究。实际上,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丰富多彩,既可以从风俗习惯、文史掌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名人趣事等图书和音像资料中搜集探究性学习素材,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探究性学习。如在教学祖国统一问题时,本人就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关于“台湾问题”的相关资料,告诉他们只需访问“搜狐”“新浪”“百度”等大型网站,使用搜索引擎,就可以找到大量关于“台湾问题”的资料。同学们果然兴趣甚浓,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选出的主题,收集了丰富多彩的关于“台湾问题”的资料,进一步加深了对“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观点的认识。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了知识,又使学生掌握了收集、筛选信息的方法,提高了信息整合与知识运用的能力。
成功的教学不仅要满足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课内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内学习引发学生更多的课外思考和探索,从而延伸到社会,延伸到现实生活,让学生去实践和创造。而学生在课外的探究性学习中所形成的能力,所得到的信息和新知识会很自然地迁移到学科教学中来,从而能更深刻地理解抽象的科学原理。所以,探究性学习应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广泛的课程资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