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职高语文课改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作者】 史萍萍

【机构】 正安县中等职业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非智力因素是同智力因素相对而言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心理因素大致分成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大方面。智力因素是同发展智力有直接关系的心理因素,如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思维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是同发展智力有间接关系的心理因素,如兴趣、习惯、意志以及性格等。在职高语文教学中,重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认真负责的学习习惯,不怕困难的顽强意志,独立组织、分析材料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从心理学观点分析,人的心理因素是统一的整体,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密切相关的,一个人的智力发展与个性心理品质是分不开的。智力因素虽与天赋有关,但智力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而得到发展。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也就是通过良好的教育手段激发学生自身的努力。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
  一、培养学习的情感。
  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作者缘情而发,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演变为文字。因此,激发情感必须披文人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来的感情。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文字的意义的情味,那么就是只看见徒有迹象而死板的符号,怎能接授近作者的旨趣呢?教师应养善于调动学生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学习情感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好恶心理倾向,它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具有直接感受事物、认知事物的作用,而且还以一种心境的形式启迪、协调、加强或抑制着认知的强度和效率,是实现知行转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中介。同时,它还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即如果是学生愿意接受的信息,那么他就会义无反顾地以积极的情感去认可和接受;相反,他就会用消极的态度和否定的情感予以否认和排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这一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和强烈的创新意识。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作者缘情而发,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演变为文字。
  探究性学习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体验在学习中如何发现,如何探究,如何创新,并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交流等活动,尝试获取知识和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和研究意识。教师作为教学的导演,如何才能有效地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其师生间情感的双向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使认知和情感有机结合。
  二、张扬学生个性。
  个性是区别于他人独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有机组合,是个体全部心理机能的独特的整体性。它以较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影响着语文学习。尤其是在作文教学中,许多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证明,性格中的创造性的心理品质,对于学生学习写作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具有写作创造性的学生常常表现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性格特征。他们能从大量优秀范文中接受精辟的见解,学会许多新颖的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但是又敢于突破陈规,标新立异。哈佛大学的校长普西说:“一个人是否有创造思维,是一流人才与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培养学生的个性也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不容忽视的教学任务。受应试教育和灌输式学习的影响,学生成了被动的“吸收者”和“板鸭”,在他们的智力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也逐步变得内向、被动、脆弱、缺乏独立性和创新精神、缺少实践能力,身心健康受到摧残。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调动全身心器官积极参与的心理和生理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品味、欣赏和体验的过程。尽管我们不可能通过一两篇的文章、一两项语文内容的学习来改变学生,但是,谁又能说,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不会让学生懂得在面临民族存亡的时刻一定要凛然正气、宁死不屈呢?读到司马迁的“西伯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逐著《离骚》,左丘失明阙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又怎么不会领悟“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明白只要意志坚强逆境也能成才呢?读到《曹刿论战》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又怎么不会认识到不论作战行事,都要善于观察,捕捉时机呢?读了“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怎么不会咀嚼出凡事要想有所成就要有恒心、毅力的能动性呢?学生如果能主动地玩味、品读,性格品质又怎么不会受到感染熏陶呢?语文不只是字词的组合体,我们要引导学生透过字词,读出潜藏其中的真知,让他们既学得知识又发展身心。这也正实践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三、改革评价方式。
  受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影响,有时我们更多关注一定分数之内、名次之内的学生,而忽视了分数较低、名次较后但努力去超越自己的学生。我们这种“近视”的评价方式让这些本来信心就不足的学生越发迷惘无助,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日渐低落。一个班如果有十来个这样的学生,会对整个班的学风、对高考的平均分造成怎样的影响?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为了在班上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我试着在“评价”方面下功夫:首先做好评价的分析,统计好每个学生学堂上听课的态度,还有每次作业和测试完成的态度、数量和质量,只要学生与自己比或是和别人比有进步的,都给予表扬。然后在全班做好宣传鼓励工作,有口头鼓励,有书面表彰的,有时还有特别意义的物质奖励。这种评价方式,得到鼓励的有各层面的学生,数量更多的是“后进生”因为他们进步的空间最大。点滴的努力能换来老师的肯定,学生多半会继续往前走不懈怠的,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就会慢慢形成。在高考中,能上线的学生语文基本没有拖后腿,班级平均分也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综上所述,把非智力因素引进教学过程,是教学理论日趋完善的一个标志,但也不能把它强调到不适当的地位。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有时也会阻碍、中断、削弱智力活动的进行。例如,学习兴趣(非智力因素之一)广泛是好的,但如果没有中心兴趣,兴趣老是转移而不稳定,那就不好了,这一点也应该引起我们教师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