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常见的几个教学误区
【作者】 米日古丽.热衣木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铁克其乡中心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我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为了上好数学课,我经常去听其他数学教师的课,也常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情况,并积极与数学老师们交流和探讨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我发现,在小学数学教师中,尤其是教龄不长的年轻教师,容易在认识上、观念上产生以下几个误区,从而导致教学上的一些失误,这些误区和失误会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从而影响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误区之一:教师认为很简单的内容,学生就会学得很容易。
经常听到一些教师责怪和埋怨学生:“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不知他脑子是怎么想的,真气人!”殊不知,学生和教师的认知水平与接受能力是存在着很大差异的。对小学生来说,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思维不是那么敏捷的学生更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所以教师绝不应该用自己的能力与水平来要求学生。况且,有时教师没有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即所谓的“以学定教”,教学时对教材的重、难点把握不准,例题讲得不透彻,知识点没有讲清楚,甚至忽视了教学中的一些细节,也会导致一些简单的知识成为学生的学习障碍和难点。
因此,教师的教学既要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更要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根据学生的实际基础与能力,由低到高、由难到易,循序渐进地施教,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学会每一个知识点。
误区之二:教师讲得越多,就越充分地利用好了课堂教学时间。
课堂教学不能不考虑效率,即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解决尽可能多的问题,让学生学会更多的知识。于是,有的教师就整堂课都“滔滔不绝”(我以前也犯过这种毛病),生怕讲少了学生不明白,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甚至恨不得能亲自代替学生去学习。
其实,要提高课堂效率,必须紧扣教材内容,围绕教学重、难点,充分考虑班上学生的实际。教师必要的讲解肯定是不可缺少的,但并不是讲得越多效果就越好、效率就越高。教学任务完成得好与否,不能只看课堂容量的大小,更不能看讲解时间的长短,关键要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技能训练的效果。如果学生学不会,教师讲得再多也枉然,那还不如“留点口水养牙齿”。因此,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灵活自如驾驭教材,恰当地处理教材,适时调整教学目标,合理拓展延伸。讲解时语言要精炼、准确,力戒废话和拖泥带水,宁可少一些,也要精一些,坚决删去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切实抓住“要害”、“搔到痒处”。正如201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的:“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误区之三:教师讲得清楚,学生就一定会听得明白。
讲解,是课堂上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方法;听讲,是课堂上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应该说,课堂上教师清晰、透彻并带有启发性的讲解是让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前提条件,尤其是那些比较抽象的、难以进行演示与操作的知识更是如此。然而我在听课中发现,有些时候教师讲得清楚,学生却不一定听得明白。如果教师只管自己讲得津津有味而唱“独角戏”,不注意与学生互动,不注意学生的学习信息反馈,往往就会出现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迷惑不解的情况,其原因在于教师与学生的的思维不“同步”,没有“共鸣”,没有互动交流和思维碰撞的火花,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没有主动去思考、领悟。
所以,要达到教师讲得清楚、学生也听得明白的课堂效果,教师就要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全面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以“学”定“教”,把握好学生的认知起点与思维起点,通过设疑、质疑、追问、点拨等讲解方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除必要的讲解外,还要注意在课堂上留一定的时间及时进行反馈练习,针对学生未听懂之处进行再次补讲,不断把学生的认识与理解引向深入。
误区之四:上课时学生听懂了,就是学会了和掌握所学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种现象:课堂上学生给教师的感觉是明明听懂了,交流、答问时也没有什么问题,可一到做练习题时,有的学生“会而不全,对而不全”,有的同学目瞪口呆,尤其是遇到新题型更是无从入手,毫无解题思路,结果就是不会做。出现这种“学生能听懂,但解题不会,或会而不全、对而不全”的现象就说明,上课时学生听懂了不一定就是学会了,有时候学生当时听懂是一回事,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切实掌握是另一回事。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精心安排课堂结构和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面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在初步尝试、思考探索、巩固练习中理解知识、感悟方法、掌握规律。比如,讲解例题时,教师不要只是注意娴熟地解题,要特别重视揭示解题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解答的思路、算理和技巧,并及时进行适量的练习,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不断促进知识的“内化”和“深化”,训练和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误区之一:教师认为很简单的内容,学生就会学得很容易。
经常听到一些教师责怪和埋怨学生:“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不知他脑子是怎么想的,真气人!”殊不知,学生和教师的认知水平与接受能力是存在着很大差异的。对小学生来说,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思维不是那么敏捷的学生更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所以教师绝不应该用自己的能力与水平来要求学生。况且,有时教师没有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即所谓的“以学定教”,教学时对教材的重、难点把握不准,例题讲得不透彻,知识点没有讲清楚,甚至忽视了教学中的一些细节,也会导致一些简单的知识成为学生的学习障碍和难点。
因此,教师的教学既要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更要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根据学生的实际基础与能力,由低到高、由难到易,循序渐进地施教,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学会每一个知识点。
误区之二:教师讲得越多,就越充分地利用好了课堂教学时间。
课堂教学不能不考虑效率,即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解决尽可能多的问题,让学生学会更多的知识。于是,有的教师就整堂课都“滔滔不绝”(我以前也犯过这种毛病),生怕讲少了学生不明白,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甚至恨不得能亲自代替学生去学习。
其实,要提高课堂效率,必须紧扣教材内容,围绕教学重、难点,充分考虑班上学生的实际。教师必要的讲解肯定是不可缺少的,但并不是讲得越多效果就越好、效率就越高。教学任务完成得好与否,不能只看课堂容量的大小,更不能看讲解时间的长短,关键要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技能训练的效果。如果学生学不会,教师讲得再多也枉然,那还不如“留点口水养牙齿”。因此,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灵活自如驾驭教材,恰当地处理教材,适时调整教学目标,合理拓展延伸。讲解时语言要精炼、准确,力戒废话和拖泥带水,宁可少一些,也要精一些,坚决删去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切实抓住“要害”、“搔到痒处”。正如201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的:“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误区之三:教师讲得清楚,学生就一定会听得明白。
讲解,是课堂上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方法;听讲,是课堂上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应该说,课堂上教师清晰、透彻并带有启发性的讲解是让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前提条件,尤其是那些比较抽象的、难以进行演示与操作的知识更是如此。然而我在听课中发现,有些时候教师讲得清楚,学生却不一定听得明白。如果教师只管自己讲得津津有味而唱“独角戏”,不注意与学生互动,不注意学生的学习信息反馈,往往就会出现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迷惑不解的情况,其原因在于教师与学生的的思维不“同步”,没有“共鸣”,没有互动交流和思维碰撞的火花,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没有主动去思考、领悟。
所以,要达到教师讲得清楚、学生也听得明白的课堂效果,教师就要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全面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以“学”定“教”,把握好学生的认知起点与思维起点,通过设疑、质疑、追问、点拨等讲解方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除必要的讲解外,还要注意在课堂上留一定的时间及时进行反馈练习,针对学生未听懂之处进行再次补讲,不断把学生的认识与理解引向深入。
误区之四:上课时学生听懂了,就是学会了和掌握所学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种现象:课堂上学生给教师的感觉是明明听懂了,交流、答问时也没有什么问题,可一到做练习题时,有的学生“会而不全,对而不全”,有的同学目瞪口呆,尤其是遇到新题型更是无从入手,毫无解题思路,结果就是不会做。出现这种“学生能听懂,但解题不会,或会而不全、对而不全”的现象就说明,上课时学生听懂了不一定就是学会了,有时候学生当时听懂是一回事,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切实掌握是另一回事。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精心安排课堂结构和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面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在初步尝试、思考探索、巩固练习中理解知识、感悟方法、掌握规律。比如,讲解例题时,教师不要只是注意娴熟地解题,要特别重视揭示解题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解答的思路、算理和技巧,并及时进行适量的练习,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不断促进知识的“内化”和“深化”,训练和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