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技巧

【作者】 杨 青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课堂导入,就是教师在实施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之前,通过简单的语言、行为或方式,引导学生较迅速和积极的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这是教师教学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优秀的教师,在教授新的教学内容时,都会或多或少的设计好这一环节,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兴趣和期待,使课程内容得以顺利地展开。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中语文导入的方技巧。
  一、名人名言和诗歌导入。
  在我国文学园地中,诗歌是棵长青树,根深干粗,枝繁叶茂。诗词、格言、警句,语言精练,含义丰富,表现力强,富有深刻的哲理,对学生学习语文不无启迪意义,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所以,由诗词、格言、警句导入新课,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创造与之相应的课堂气氛,使他们对新课产生兴趣。学习《屈原列传》可以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脍炙人口的励志名言导入。学习《荆轲刺秦王》可以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导入。
  在学习《与朱元思书》之前,先写好板书,即诗人韦庄赞美富春江美景的诗歌:钱塘江尽到桐庐,山清水碧画不如。
  这样导入新课,文中有画,画中有文, 怎不情趣盎然!
  有时候,单元导语就是富有哲理的语言。比如学习《世上本无害虫》一课前可以用单元导语:自然是人类永远离不开的母亲,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善待自然导入课文。
  应当注意的是所引诗文必须短小精悍,浅显易懂,不要给学生增加新的难度,不要因引用诗歌、格言、警句等而转移了教学目标。
  二、音乐导入。
  在讲《二泉映月》这一课时,我特地买了一盘《二泉映月》的录音带。课堂上我先告诉同学们《二泉映月》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前些年,美国航天局把一颗火箭送进太空,给太空中可能存在的生物送去地球人类的问候,在代表人类文明的作品中,有一件音乐作品来自中国,这就是民间艺术家瞎子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这首乐曲被美国人民推荐为世界十大名曲之一。有人说如果说贝多芬创造了西方音乐的《命运交响曲》,那么《二泉映月》是东方音乐的二胡《命运交响曲》。日本的著名指挥小泽征尔在第一次听到二胡演奏的这首乐曲时,感动地流下了眼泪,说到:这样的音乐应该跪下来听听了这些,学生对这首曲子肃然起敬。然后我开始放录音,让同学们欣赏这首名曲,并用心感受音乐。教室里回荡着悠扬凄婉的二胡声,学生们也在凝神静听,音乐在凄凉中又渐渐激昂,似乎是阿炳在向命运不屈的抗争。听完音乐,我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们纷纷发言,说了自己的感受,而我也很自然地引导同学们产生了对阿炳命运的关注。整节课也一直荡漾在悠扬的音乐之中。在讲《木兰诗》一课前,我又先让学生欣赏豫剧《木兰从军》中的著名唱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抑扬顿挫的唱腔很好地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采用对联导入。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所以我就考虑让学生在课堂上怎样才能真正动起来,其中就是让学生要自己走进课文,而写对联就是让学生动笔的最好方法。
  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学生从小就熟悉,但却不理解,认为这是很难的。但教过必修一的“梳理探究”中的“奇妙的对联”后,又明确对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加上前几年高考福建卷有考过,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趣了,很想自己来对对子。当我教到必修二的《孔雀东南飞》时,就提前布置了预习,让学生去读课文,我写了上联“纫如蒲苇,勇兰芝抗婚赴清池;”让学生对,学生对出很多内容,甚至对到现代革命追求精神。我就从内容相对、意义相关、句式、平仄等角度进行分析,并让学生修改,挑出对得工整的对子。在教到《兰亭集序》的第二课时,要求每个学生都得写一副对联,这次不是对对子了。学生先是慌了。但当我写出上联:“群贤毕至,一觞一咏成就兰亭华章,信可乐也;”让学生想该怎样写下联后,我写出了下联:“少长咸集,几俯几仰参悟人生哲理,岂不悲哉”这一下,就让发现原来对联也可以这样写的,于是兴趣就来了,很快从文章中摘出了对仗的句子,自己整合一下就成了对联了。当然,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也能先写出上联或下联让学生来对对子,以激发学生预习课文,理解知识内容。如《药》的对联是“治痨病小栓吃人血黄泉丧命群众愚昧落后;闹革命夏瑜丢性命刑场就义清府凶残暴虐。”《项链》的对联是“一夜风头项链即锁链;十年艰辛悲剧实闹剧。”通过这些对联的练习,促进学生去理解课文,概括内容,用对联来提高仿写的能力。
  四、运用媒体导入。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语文教学中,适时运用音响、幻灯片等电教媒体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动机,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使课堂生动活泼,达到“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的目的。美学家王朝闻也指出:“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引起强烈的感动。”借助电教手段能更好地使学生产生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触其物的效果。
  在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先播放《月光曲》的录音带,再配以柔和、舒缓而又清新的朗诵,在这种情境下,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从而为在下面的学习中,逐步体会文章中柔和而略带惨淡的月光洒在荷塘之上的朦胧之美及蕴含其中的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起了重要的作用。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鸿门宴》时,我先让学生听歌曲《霸王别姬》,音乐声响起,学生立即被歌曲中所体现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吸引,然后再问:“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怎么会沦落到这样一种下场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司马迁是如何告诉我们的。”音乐的导入,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同时也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将教材中的意境美充分表现出来,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课堂导入既是一节课开始的“起点”,也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要重视课堂导入的艺术性。要有针对性的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设计不同的导入方法。要与教学材料相结合,因材施教,精心设计一个趣味、新颖、生动的课堂导入方法,为学习新内容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