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教育应走 “凹坡曲线”
【作者】 焦文君
【机构】 逸夫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教育不能急功近利,教学不能只顾眼前考试分数而不顾学生长远发展。教师评价要科学合理。教育教学要耐得住寂寞,每一位老师都要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中国教育改革才能成功。
关键词:教育;凹坡曲线;课程改革;教师评价
每个人一生的发展轨迹都不同于其他人,但是,我们发现人群中有两大类人很有意思:一类是前一阶段落后于人,后一阶段超越于人;另一类刚好相反,前一阶段超越于人,后一阶段落后于人。哪一类人更有发展潜力,对社会贡献更大呢?显然是前者。运用数学图像来表示这一现象就更清楚了。
纵坐标“成绩”既可以理解为学校里的考试成绩,也可以理解为工作业绩,还可以理解为对全人类做出的贡献和成就。a曲线刚开始一直领先于b曲线,但它是一条凸坡曲线,到后来失去冲劲,提升缓慢;而b曲线起初一直低于a曲线,有一段时间二者的差距还在逐渐扩大,但是,b曲线是条凹坡曲线,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的差距开始缩小,在t时刻之后超越a曲线,并且突飞猛进,在短时间内迅速拉大与a曲线的距离,让a曲线望尘莫及。
教育教学应该追求b曲线。然而在中国,采用b曲线模式教学的老师还未到达t时刻就被领导撤换了。所以b曲线中国基本不存在。中国的教育可以说属于a曲线,而发达国家的教育则符合b曲线。对于一个国家来讲,我们不应该过分追求“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奥数能拿多少块金牌,中小学考试成绩要高达到多高。我们应该追求学生自己能享受多大幸福,今后又能为社会创造多少财富。当然,中国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显然是为了走“凹坡曲线”。关键是各级各类学校在落实教育方针时却偏要走“凸坡曲线”。学校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怪。每个学校都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超越同行,争创名校,进而获取实质性的经济利益。他们把教育方针、“教育是百年大计”“教育是慢的艺术”等抛之脑后,于是乎,学校逼老师,老师逼学生,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越来越重,锻炼、休息、娱乐、睡眠时间越来越少,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北京市人大代表、首都体育学院党委书记李鸿江指出,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下降,期中力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全面下滑,肥胖、豆芽菜型孩子和近视孩子的数量急剧增长。以北京为例,2012年高中生的体检合格率仅为一成。北京大学2012年新生军训,3500人的学生规模,累计看病人次达6000余次,军训的前几天,军训变成了“警”训。[1]
30多年来,中国经济获得了超常增长,但中国的发展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增加物质消耗,而不是效率改进。2010年,中国的消费量占世界的比重:水泥53%,铁矿石48%,煤炭47%,钢和铅45%,锌和铝41%,铜39%,镍35%,而中国创造的GDP只占世界的9.3%。与此同时,“三废”排放触目惊心,中国已经变成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中国人将长期吞食污染带来的苦果。环境恶化让经济发展失去意义。[2]
以牺牲学生的健康来换取考试分数的做法已严重违背了我国的教育方针,违背了人性。这无异于上述“不顾资源和环境代价而只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忍心看到中国的教育变成急功近利者的牺牲品,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子孙遭受如此的折磨。教育部透露,30年间,我国各类出国留学生总数达139万人,期中仍然留在海外的有近100万人,只有39万人归国,回国率仅为28%。[3]如此之多的精英居留海外,不愿归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想让自己的后代再接受中国的教育。更有甚者,近年来,中小学生也加入了出国留学大军,而且增势凶猛。这是对中国教育的逃离。
再看看我们的近邻日本。该国利用良好的教育,现代科技水平飞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遥遥领先,经济实力急剧膨胀,生态环境依然优美,近年来欲再次侵略中国的野心昭然若揭。可以说中华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所以,中国教育必须坚持新课程改革,大力推行新课程理念,尽快制定出有利于走“凹坡曲线”的师生评价系统。
在以前的教育评价方式下,学校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只要哪个班哪一科考试成绩最高,就认为哪一科的老师“教得好”,就会予以奖励,而全然不顾这一科很可能消耗了数倍于其他各科的时间才取得了如此“好”的成绩。相反,一些勤于教研、体恤学生、遵循教育规律、为民族大义着想的老师所带的班级,由于学生学习时间和精力受“教得好”的老师的挤占,考试成绩往往不高,于是学校就认为这些老师“教得不好”,也全然不顾这些老师在权威刊物上发表的多篇教研论文,不顾这些老师为全教研组出了多少金点子。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教研强的教学弱,教学强的教研弱”的怪现象。这样的评价方式,鼓励了横行蛮干和自私自利,打击了科学施教和民族大义,最终摧毁了中国教育大厦,摧毁了中华民族,“民族复兴”将成为一句空话。正确的评价方式应该是将学生身心素质、学生对老师的打分、老师的教研成果、学生考试成绩等要素综合打分,增加前三项的权重,降低学生考试成绩权重。这样,教师才会跳出题海,潜心教研,学生才会真正减负,幸福阳光,我们的“美丽中国”“民族复兴”之梦才会实现。
参考文献:
[1] 宋澎.蛇年念想[N].工人日报,2013年02月16日 工人日报
[2] 张曙光,张弛.中国发展的环境成本究竟有多高?[N].2013年07月25日时代周报
[3] 王大鹏.教育部:我国留学生回国率不足三成[N].北京晨报,2009-03-26 http://www.clssn.com/html/report/17333-2.htm
关键词:教育;凹坡曲线;课程改革;教师评价
每个人一生的发展轨迹都不同于其他人,但是,我们发现人群中有两大类人很有意思:一类是前一阶段落后于人,后一阶段超越于人;另一类刚好相反,前一阶段超越于人,后一阶段落后于人。哪一类人更有发展潜力,对社会贡献更大呢?显然是前者。运用数学图像来表示这一现象就更清楚了。
纵坐标“成绩”既可以理解为学校里的考试成绩,也可以理解为工作业绩,还可以理解为对全人类做出的贡献和成就。a曲线刚开始一直领先于b曲线,但它是一条凸坡曲线,到后来失去冲劲,提升缓慢;而b曲线起初一直低于a曲线,有一段时间二者的差距还在逐渐扩大,但是,b曲线是条凹坡曲线,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的差距开始缩小,在t时刻之后超越a曲线,并且突飞猛进,在短时间内迅速拉大与a曲线的距离,让a曲线望尘莫及。
教育教学应该追求b曲线。然而在中国,采用b曲线模式教学的老师还未到达t时刻就被领导撤换了。所以b曲线中国基本不存在。中国的教育可以说属于a曲线,而发达国家的教育则符合b曲线。对于一个国家来讲,我们不应该过分追求“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奥数能拿多少块金牌,中小学考试成绩要高达到多高。我们应该追求学生自己能享受多大幸福,今后又能为社会创造多少财富。当然,中国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显然是为了走“凹坡曲线”。关键是各级各类学校在落实教育方针时却偏要走“凸坡曲线”。学校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怪。每个学校都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超越同行,争创名校,进而获取实质性的经济利益。他们把教育方针、“教育是百年大计”“教育是慢的艺术”等抛之脑后,于是乎,学校逼老师,老师逼学生,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越来越重,锻炼、休息、娱乐、睡眠时间越来越少,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北京市人大代表、首都体育学院党委书记李鸿江指出,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下降,期中力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全面下滑,肥胖、豆芽菜型孩子和近视孩子的数量急剧增长。以北京为例,2012年高中生的体检合格率仅为一成。北京大学2012年新生军训,3500人的学生规模,累计看病人次达6000余次,军训的前几天,军训变成了“警”训。[1]
30多年来,中国经济获得了超常增长,但中国的发展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增加物质消耗,而不是效率改进。2010年,中国的消费量占世界的比重:水泥53%,铁矿石48%,煤炭47%,钢和铅45%,锌和铝41%,铜39%,镍35%,而中国创造的GDP只占世界的9.3%。与此同时,“三废”排放触目惊心,中国已经变成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中国人将长期吞食污染带来的苦果。环境恶化让经济发展失去意义。[2]
以牺牲学生的健康来换取考试分数的做法已严重违背了我国的教育方针,违背了人性。这无异于上述“不顾资源和环境代价而只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忍心看到中国的教育变成急功近利者的牺牲品,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子孙遭受如此的折磨。教育部透露,30年间,我国各类出国留学生总数达139万人,期中仍然留在海外的有近100万人,只有39万人归国,回国率仅为28%。[3]如此之多的精英居留海外,不愿归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想让自己的后代再接受中国的教育。更有甚者,近年来,中小学生也加入了出国留学大军,而且增势凶猛。这是对中国教育的逃离。
再看看我们的近邻日本。该国利用良好的教育,现代科技水平飞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遥遥领先,经济实力急剧膨胀,生态环境依然优美,近年来欲再次侵略中国的野心昭然若揭。可以说中华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所以,中国教育必须坚持新课程改革,大力推行新课程理念,尽快制定出有利于走“凹坡曲线”的师生评价系统。
在以前的教育评价方式下,学校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只要哪个班哪一科考试成绩最高,就认为哪一科的老师“教得好”,就会予以奖励,而全然不顾这一科很可能消耗了数倍于其他各科的时间才取得了如此“好”的成绩。相反,一些勤于教研、体恤学生、遵循教育规律、为民族大义着想的老师所带的班级,由于学生学习时间和精力受“教得好”的老师的挤占,考试成绩往往不高,于是学校就认为这些老师“教得不好”,也全然不顾这些老师在权威刊物上发表的多篇教研论文,不顾这些老师为全教研组出了多少金点子。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教研强的教学弱,教学强的教研弱”的怪现象。这样的评价方式,鼓励了横行蛮干和自私自利,打击了科学施教和民族大义,最终摧毁了中国教育大厦,摧毁了中华民族,“民族复兴”将成为一句空话。正确的评价方式应该是将学生身心素质、学生对老师的打分、老师的教研成果、学生考试成绩等要素综合打分,增加前三项的权重,降低学生考试成绩权重。这样,教师才会跳出题海,潜心教研,学生才会真正减负,幸福阳光,我们的“美丽中国”“民族复兴”之梦才会实现。
参考文献:
[1] 宋澎.蛇年念想[N].工人日报,2013年02月16日 工人日报
[2] 张曙光,张弛.中国发展的环境成本究竟有多高?[N].2013年07月25日时代周报
[3] 王大鹏.教育部:我国留学生回国率不足三成[N].北京晨报,2009-03-26 http://www.clssn.com/html/report/1733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