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如何反思与克服无效的课堂行为

【作者】 张多辉

【机构】 金山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评课是查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的最佳办法。在近期我们学区组织进行的听课与评课活动中,大家发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一些低效和无效的课堂教学行为比较普遍,这些行为不但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让学生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时间就是生命,如何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故此,认识、反思和克服这些无效和低效的课堂教学行为,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意义重大,需要我们认真地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无效  低效  课堂行为  反思  克服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和确定性,要求教师必须要追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因此打造“高效课堂”是保证教学质量有效提高的较好方法之一。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虽然借鉴了很多高效课堂的经验与方法,将它们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但收效却不佳。作为一线教师,我从审视自己和其他同行(尤其是一些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中产生了疑虑和反思:别人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值得借鉴,但同时也应该进行一些逆向的反思,即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是否存在着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行为,引起这种无效课堂行为的原因何在,如何才能避免和克服这些行为呢?我认为:只有认识、反省和克服这些无效的课堂行为,才能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下是笔者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着的一些低效或无效教学行为的认识与反思,提出来与同行们共同克服,共同提高。
  一、只教不管、松懈和懒散所造成的低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为学生的心智特点,若教师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去学习,一切教学工作效果就会趋向于零,甚至还会引发其它问题。在听课中时常会发现一些引人深思的现象:教师只顾讲授课本的内容,完全没有顾及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室中大部分的学生没有听课,而教师仍然自己在滔滔不绝地“自娱自乐”。这样的课堂教学,无论你是采用了多新的理念来指导,使用多么先进的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良好的课堂秩序是“高效课堂”的基础和保证,而秩序控制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秩序控制得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会形成良性互动,使学生的思路紧跟教师的讲课节奏。我认为,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建立并维护自己在组织和管理学生学习中的权威地位,当然这种权威并非简单地来自强制和高压。课堂教学中的纪律约束能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也是形成学习氛围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严抓纪律,使学生能有效地执行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尽力完成学习任务。
  二、课堂语言缺乏逻辑性和趣味性所造成的低效
  语言是传播知识的工具,是师生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教师语言能否清晰、准确对学生的听课效果起着非常大的作用。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一些教师教学用语平淡、沉闷,没有重点、没有节奏,让人昏昏欲睡,学生在听课时必须强制自己集中精神。这样是不可能长时间坚持的,就连参与听课的教师也难于坚持不分神听完整一节课。而且,平铺直述的语言,没有突出重点,学生就算能听完一节课,也只会是“左耳进、右耳出”,不知教师所云,没有实质的效果。基于这一情况,教师在自我检查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其他同事们在听自己的课时有没有指出相关的问题,因为这往往跟教师个人的讲话习惯有关,自己不易发现。学生一般不能发现或不容易向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出,而通过听课评课的教学交流平台就能较自然和合理地提出。教师应充分反思、注意纠正,特别是青年教师。因为要改变多年形成的习惯往往是比较困难的。另外,一些教师课堂用语带有随意性,东讲一点、西讲一点,或不使用学科用语。而学科的要求是科学严谨的,需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与推理。教师语言的随意性,就算一节课下来把内容表述完整了,但学生接受的知识却是分散的,需要额外的努力加工与整理。若不能整合课堂上接受到的这些散乱知识,那么所学的知识就不能提升为学生的能力。而且,这样的教学对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是不利的。这一问题需要通过充分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来避免。在提高知识的趣味性方面,教师要注意运用谜语、悬念、故事、小品等各种趣味性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激情勃发、神情关注中强化记忆与理解。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低效与无效
  新课改实施后,在教学模式上特别重视了探究性的学习。小组合作是其中一种常用的学习方式,其作用是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借此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但是在课堂教学上让学生实现小组的合作与探究,很容易出现形式上的讨论,真正的意义并不大。特别是在一些班额较大的班级中,经常看到学生在合作学习时不能围绕问题开展积极有效的讨论。群龙无首,争执、吵闹、各执一词,各行其是,不懂得倾听。谈论与学习无关的话题,导致课堂秩序混乱。这种看似热热闹闹、生机勃勃的交流互动,其实却是一种无效的教学行为。因此,教师在课堂小组学习讨论中,必须要当好引导者、组织者,努力克服盲目的、无意义的教学行为。在小组讨论中要让学生感到所讨论的问题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大脑,就会把他们带入到一个美妙的境界,让学生乐在其中,从而发展思维,增强记忆。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特别做好小组组织工作,创造合作学习的组织基础,并经常训练和提醒学生使用合作学习的方法。
  四、课堂练习中的低效与无效
  课堂教学中练习是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智力水平。以往的课堂上经常出现“只讲不练”的现象,这是灌输式教学存在的弊端。学以致用,“讲练结合”是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大多数教师的共识。但课堂练习经常会出现低效或无效的情况,例如:盲目的练习,教师安排的练习题重复单调、杂乱无章;学生不能从练习中领会到知识的结构或加深对基本概念法则的理解;只做封闭性的练习,课堂练习大多是条件明确、思路单一、结论确定的封闭性习题,缺少思路开放、灵活多变的习题;练习时没有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对学习基础、接受能力不同、兴趣爱好各异的学生来说,布置同质同量的练习肯定会造成有些人“吃不饱”、有些人又“吃不了”的状况;只重视技能训练,而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练习只停留在简单的模仿与重复上,忽视了练习中的思维因素等等。这样练习的结果导致学生出现只会做“套题”而不会自我“解题”的现象。课堂练习应注意做到:练习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及接受知识能力的不同,使练习的内容因人而异;练习形式也要多样化,避免单调并且要保证有力度,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课堂教学是由一系列的行为组成的,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全由某一教学行为处理得有多好、有多高效来决定,相反更多的会取决于是否克服、杜绝了低效或无效的教学行为。正如著名的短板原理一样:木桶的装水量不是由最长的一块木板所决定,而是由最短的一块木板所决定。我们的教学工作也一样,高效的教学行为要坚持实施,但抵制低效或无效的教学行为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只有认真反思并克服无效的课堂行为,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实质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