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商务英语》校本教材建设研究——以湖北科技学院为例

【作者】 张 捷

【机构】 湖北科技学院语言学习中心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本院大学英语“3+1”模式(公共英语+专业英语方向)的课程改革中,为了实现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教材建设成为我们思考的另一个主要问题,它是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本文分析了当前可用的《商务英语》教材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结合本院实际情况介绍了《商务英语》校本教材编写的理论依据和编写方法,希望本教材的编写能更好的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将学生培养成能适应未来岗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商务英语   教材建设   职业方向
        中图分类号:G423.3
        引言
        从2012年至今,我院大学英语课程经历了“3+1”(即三学期大学英语+一学期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阶段。这一改革希望将大学英语和学生专业方向相结合,努力将学生培养成能适应未来职业方向,并能用英语处理工作中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商务英语》校本教材正是在这样的教学改革环境中产生的。
        随着大学英语的不断改革,大学英语教学需要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而提供多元化教学。而商务英语在商务活动日益频繁的今天,随着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学生对商务英语的学习需求也越来越大。“3+1”模式下的商务英语课程是继大学英语基础教学完成后的大学英语专业拓展课程,为了满足这种拓展课程需求,为非英语专业学生提供合适的商务英语教材,《商务英语》教材编写组通过大量的比较研究,整理设计编写了该教材。该教材旨在将基础英语,商务英语和学生专业方向相结合,让学生能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更好地用英语处理商务事宜。
        一  商务英语教材存在的问题
         纵观现在市场上的商务英语教材可谓琳琅满目,形式多样。虽然有很多教材经过多次修订,做了很多修改和补充,但是通过整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些商务英语教材存在有如下问题。
        1 教材内容单一
        商务英语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掌握相关的商务知识,能更好的在今后的商务活动中处理相关事宜。而商务本身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商务几乎遍及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例如生产,营销,服务,保险等等。比较现在市场上出现的一些商务英语教材不难发现,有的是注重商务交际,有的是注重国际贸易知识的培养,还有的是注重商务电函写作等等。还有一些教材是将各种不同的内容都有涉及但不够深入,虽然内容多但缺乏系统性,无法进行良好的商务英语教学。在各个院校的商务英语课程开设时都有自己的课程目标,因此只有清晰的课程定位,才能选择合适的相关教材。针对我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所开设的商务英语拓展课程,更需要在教材的内容上做好选择。
        2 内容陈旧,实用性不强
        世界在日益发展,在世界环境中使用的商务英语不可能一成不变。特别是在商务英语中经常涉及到的贸易规则和惯例经常会被国际组织修订,同时一些商务活动中的一些惯例也会随着时间发生改变。因此这对商务英语的时效性和实用性有着一定的要求。但是在很多商务英语教材中会发现所使用的内容并没有注意到这些。例如,《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在2007年已出版最新版本《UCP600》,但仍有很多教材并没有更新新的相关内容。这种学习和时代发展的时滞,必定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工作。
        另外在很多的《商务英语电函》教材中发现很多与现实脱轨的内容。例如在电函写作中大量篇章介绍电报的写作却减少甚至不提Email的写作。在当今社会,商务活动追求的是高效性,简洁高效的电函书写更受到商务工作者的青睐。而在写作中一些词汇过于陈旧,在真实商务电函材料中几乎已经不再使用了,但是在教材的案例中却还出现这些词汇。因此在选择教材时,要注意教材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3 真实语料、案例缺乏
         商务英语的学习需要在良好商务环境中进行。作为学生,只能通过教材中的真实商务语料给学生创造商务语言环境。如若没有真实的语料,商务英语教材可能也只算的上是基础英语学习。但是比较一些商务英语教材中所应用的案例或商务材料会发现很多都是大同小异,甚至雷同。这说明编者并没有很好的搜集能用于教学的真实商务案例和语料。这样对学生提高商务交际能力和商务活动水平有着一定的影响。
  二《商务英语》自编教材的基本特点
  《商务英语》自编教材旨在培养和提高非专业学生在各种商务环境下熟练运用英语知识和技能的能力,需要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操作性,特别是学生在听说技能上的拓展。基于这种课程定位,《商务英语》教材需要具备以下特点:
  1 突出实用
  每个章节都紧扣当今商务活动中的某一个方面,练习也围绕着学生在此交际实践中可能面对的问题进行展开和演练。在商务交际这一块,每一个章节都相当于一个模拟的商务场景,使学生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能在模拟商务场景中操练商务交际技能。
  2 易于操作
  每个单元从关键且容易理解的语言知识和技巧进入主题,从不同角度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地操练英语听说技能,提高商务操作能力。教材内容形式多样,使教学成为听、说、议、练的有机结合。同时针对在本版块中学生需要记忆的内容进行集中整理,方便学生在课堂之余查阅。
  3 针对性强
  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练习的设计均体现了中国商务英语教学和学习者的特点和实际水平,并充分考虑了中国商务文化环境和商务活动的特点。我们的教材使用者是高校大二下学期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因此,《商务英语》自编教材的使用上着重考虑到在二者相融合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英语技能。
  4 内容丰富
  教材不仅涉及到商务英语交际的各个环节,同时还包括语言,文化和国际贸易等商务方面的知识。几者在编排上具有系统性,环环相扣,而并非单纯在不同方面内容的罗列。在供学生使用的校内学习平台上,还上传了与教材相关的视频等资料,内容丰富,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三自编教材的编写与实践
  1 合理定位,制定课程标准
  教材是体现教学理念、内容、方式的载体,也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因此,要编写合格的《商务英语》教材,就需要将我们的商务英语课程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正如前面所说,我们的商务英语课程是将大学英语和学生专业方向相结合,努力将学生培养成能适应未来职业方向,并能用英语处理工作中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需要了解专业教学与职业需求之间的联系才能正确地将课程和教材做好定位。我校商务英语拓展课程所学习对象是具备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大二学生,因此需要在学习中让学生能很好地将专业知识和英语相结合,能熟练使用英语进行商务交际和处理商务相关事宜。所以教材需要偏向于交际性和操作性。
  2 教材编写素材的搜集
  商务英语教材需要使用具备实效性和实用性的素材。因此在搜集教材编写素材时,我们特别会注意向一些外企搜集一些工作第一线的真实的工作素材。例如真实商务环境的工作流程中所需要的函电,单据等等。这些真实的素材所营造出的氛围能让学生更真实地体验商务活动,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3 教材的编写构成
  《商务英语》主要面向大学本科非英语专业学生,也可供其他商务学习者使用。教学目标是达到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对专业英语教学的要求。本书一共三章九个单元,第一章商务交际共两个单元,其中包括商务活动中的大部分场景,例如商务电话,商务会议,商务聚餐,商务谈判等等。第二章共4个单元主要涉及商务信函,包括常见商务信函的书写格式和书写方法。第三章共3个单元,主要涉及全球商务文化 ,主要帮助学生理解国际交流中的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各种常见的商务礼仪。
  同时结合各个单元内容设计练习,让学生通过录像观摩和实际演练将商务知识,语言表达和商务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观摩和演练中进行讨论和评价,以达到识别和应用这些技巧和方法的目的。
  4 教材的实践与评价
  学生是教材的使用主体。教材的编写要考虑到很多学生的因素,例如兴趣,接受能力和个体差异等等。因此在我校《商务英语》自编教材第一版投入使用后,及时地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全面掌握他们对教材的使用情况。虽然大部分师生对我们的自编教材表示了肯定,但是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例如在商务电函写作部分会涉及到一些贸易术语的讲解,这部分显得枯燥,如果插入更多的案例会让教学更具趣味性。
  针对师生对《商务英语》自编教材第一版的反馈,编写小组及时做出修订,希望第二版能在教材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内容丰富性上都有所提高。
  四总结
  教材的编写和实践过程需要老师和学生通过不断的反复实践,讨论,修订才能日益完善。因此,在编写教材时一定要精益求精,将学生的需求真正的融入于教材之中,并合理地做好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衔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扈珺,刘白玉. 商务英语教材使用实证研究 [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12
  [2]樊家进.编写商务英语教材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J].  英才高职论坛, 2009,(2)
  [3]李谨平,张翠英.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商务英语特色教材的开发与实践 [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1 (1)
  [4]翁凤祥.商务英语研究 [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