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语文素养的培养及提高

【作者】 张金奉

【机构】 皇城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语文综合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无论是哪个学段的学生,都应该具备本学段相应的语文素养。学生语文素养薄弱已成为影响其提高听说读写水平的“瓶颈”。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正当青春年少,缺乏了一种真正的“书生意气”。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火种,给沉闷的课堂带来满堂喜气。如何提高农村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文学习兴趣的建立是语文素养培养的前提。
  要想使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就必须积极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兴趣的学习是效率和目标统一的快乐活动,没有兴趣的学习就会变成厌倦乏味的苦役。
  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让学生切实认清学习语文的重要意义;努力使教学有新意,让语文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注意感情的培养,创设情境,进行情感教学;培养学生广泛的好奇心;通过挖掘审美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主动学习,避免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课内语文学习要与课外学习,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等等。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方法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持久而强烈,语文教学自然就会轻松起来。
  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可以采用设疑法,以此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求知欲望,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悬念法,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一种关切的心情,就像章回小说中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一样,使关切的心情变成学习的兴趣。感染法,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深入发掘课文蕴含的感情,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吸引学生从而产生兴趣。激励法,心理学认为,对学生的评价,应以鼓励为主,多表扬,多鼓励,可以更好地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诱导法,就是通过采用适当的方法加以诱导,把学生其它方面的兴趣吸引到语文学习上来。
  二、语文教学环境的优化是语文素养培养的条件。
  要构建一个“好课堂”,首先就要锻造锤炼出一个“好老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以人为本,教师尤先。因为“好老师”是“好课堂”的“设计师”和“工程师”。教师自己角色的转变,在学生面前渐渐放下师道尊严的师者风范,而是在课堂上真正做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在课下做学生真正的朋友、知心人,和学生亲切地谈思想,真诚地说生活,效果明显。
  虽然农村条件有限,但为实现语文素养培养目标,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工作,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在各种环境和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老师要重视读与写的结合,要求学生每人都准备一个积累本或者叫读书反思,并自取一个名字,记下课外活动阅读中的理解感悟,积累下阅读中遇到的优美文辞,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应组织学生定期相互交流赏析。老师在指导学生的时候也要注意督促检查,使学生能够持之以恒。只要学生有了习惯,有了毅力,通过一年或几年的训练,就一定会积累下丰富的素材,下笔流畅、妙笔生花。课外阅读很多时候都是在课外和家里完成,这就需要家长给予配合。老师应利用家长会、家访等时机,向家长介绍学生课外阅读的整体趋势和个体情况,再针对家长文化素质较低的情况,教给家长督促帮助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让课外阅读发挥最大的功效。
  三、和谐课堂氛围的营造是语文素养培养的关键。
  教师营造的课堂氛围要让学生产生“安全感”并学会开放自己,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能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积极参与合作讨论,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所以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与灵魂提升的沃土。
  同学们几个人一组在那里说着、写着、辩论着、微笑着,老师在其中徘徊着、指导着、点拨着。这就是一段和谐、宽松语文课堂的剪影。
  1、准确预设,把握学生。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接受能力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的训练。不要低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只重视少数学生。教师要精神饱满,以信任、期待的态度组织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并给学生创造展示的平台,让学生感觉到语文学习的挑战和乐趣,从而学会学习,乐于探究,并形成学语文、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2、借鉴传统,拓展文本。传统语文教学重视古诗文的背诵、默写、属对、涵咏和顿悟,这些方法是符合汉语文学习规律的,是行之有效的,我们应该大力继承。对于古诗文的教学,就要重视在课堂上让学生诵读、吟咏、背诵、默写,强化积累,增强文言语感,使学生得到传统经典的熏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扎实的根基。
  四、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是语文素养提高的石级。
  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这也是新课标多次强调的。在构成语文素养的诸要素中,语文能力是核心因素。
  首先,创造创作环境,打造实践天地。
  在学校里比如:写作方面,创建文学社,编辑文学社刊;成立作文辅导班,进行写作指导;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语文学习专题讲座;组织作文竞赛,安排作文展览,编辑学生作文集等。阅读方面,建立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组织阅读交流活动,好书推荐活动等。
  口语交际方面,成立学校广播站,朗诵培训班,组织演讲比赛、话剧表演比赛、美文朗诵比赛等。书写方面,组建书法兴趣小组,写字比赛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的参加各类活动,既丰富了校园生活,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其次,延展书香校园,博取社会精华。
  学生的学习不应该仅局限于校园里,应该走入社会,走入自然。农村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农村的田园山林和野花野草中无不蕴含着无尽的知识,而这些资源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源泉。因此,要让学生到田野去,到山林去,亲近自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赏农景、干农活、记农事、写农民。书本以外的农村生活是农村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让农村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日常生活充满泥土和草叶的芳香,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拓展求知的空间,又可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
  总之,具备了良好的语文素养,才能促使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才能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同时又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