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提高的策略

【作者】 刘海义

【机构】 西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必须创新策略,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但不论哪种方法,激趣是其中一个重要目的。让学生在强烈兴趣驱使下,他们才能发挥主体性,才能与教师共同建构,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本文的游戏策略、情感策略、竞赛策略、任务驱动策略和激励评价策略都在激趣前提下来促进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最终达成提效目的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有效性 提高 实践策略
  提高教学有效性是近年来新课改的主要关键词之一,也是我们一线教师所有努力的重要追求。信息技术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如何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就成为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重要实践课题。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影响,很多教师把这门重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课程也变成了传统教师讲、学生跟着操练的纯技术教学的模仿学科。这样的教法显然不能完全体现信息技术学科的的价值,也不能有效实现其教育目标。为了突出学科性,提高教学有效性,我们必须从传统思想中走出来,创新教学策略,运用具有信息技术学科特色的教学方法予以实现,才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信息技术教学,谈谈其提效策略。
  一、做好教学前的充分准备 
  首先充分地了解学生在上课之前原有的知识水平、学习状态、操作习惯等学情,对教学的流畅起了十分的重要作用。俗话说的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实施教学,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其次课前素材的准备也是十分重要的,素材准备往往能看出教学意图,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是教学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一个老师把素材准备好了,课也就成功了一半。比如说课堂用到的图片,提供的待处理图片是经过精心准备的,可以起到很好的激趣作用;再者,教师在素材的选择处理上也要花一番功夫,合理选择与处理教学内容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教学容量要适量、难度要适中,适合学生的现有知识和能力水平,不拘泥于教材,将知识教学、技能训练、能力培养、道德教育有机地融合,教学内容丰富全面。所以说只有充分关注课前准备,才能实现有效教学,它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二、寓新知于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中学习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说到:“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我们知道,生不仅有爱游戏的需求,也有好动好奇的天性。而信息技术正具有能玩游戏的这个功能,根据这一优势,我们就可以把信息技术新知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有效地学到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生刚开始学习电脑时,对鼠标基本操作较陌生,特别是鼠标的双击和拖动很难掌握。我们知道,鼠标操作练习是相当枯燥的,让学生直接练习必然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因此,在教学鼠标各种基本操作时,我们就可将“扫雷”游戏寓于鼠标操作练习中,让学生在“玩”中练习鼠标的单击、右击和双击;又让他们通过“纸牌”游戏来掌握鼠标的拖动。通过游戏,一方面消除了学生对电脑的恐惧心理,另一方面,学生又熟练地运用了键盘和鼠标,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增强了对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情感。但我们也要注意,虽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游戏搭台教学是非常具有学科的,也需要我们注意,寓于其中的游戏只是手段,“玩”不是目的,对于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熟悉基本操作,才是我们的追求。  
  三、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是新课改推进过程中获得的一种行之有效策略,具有激趣、煽情和诱思的作用,应用这种策略,不仅能培养学生兴趣和情感,还能诱发学生积极思维探究,更有利于技能的培养。因此,情境策略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在导入新课中创设情境,效果更明显。我们知道,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逻辑思维能力处在萌芽之中。 
  四、开展竞赛活动,强化实践技能训练  
  多年实践告诉我们,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好胜心,都有较强的荣誉感。电脑游戏由于具有极强的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能开发智力,培养儿童的敏感性。适时组织学生进行比赛,成绩优秀的可以得到小红花,他们的兴奋劲一下子就被提起来了。针对这一特点,可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赛”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定时的进行竞赛,既活跃了学习气氛,也增添了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达到了“练”的目的。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就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竞赛:在键盘操作练习时,进行键盘录入比赛;在画图教学时,评选最佳小画家等等。通过这些比赛,既增强了学生兴趣,又活跃了课堂,强化了学生操作技能,甚至创新能力。
  五、实施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方法,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更具有实际意义,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完成任务时的成功愉悦,还能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特别是小组为单位的任务驱动。对于学生来说,开始是模仿,制作出与教师的“成品”一样的作品,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接踵而来的便是丰富多彩的创造作品,这就是由“任务驱动”引发的学生的无穷的创造力。信息技术学科是开放性的、知识更新极快的学科,在课堂上不可能将一个软件的所有功能都学到,也没必要这样做。计算机教师在教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任务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正好给了学生这样一个机会。在一堂课上,不可能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一样,“任务驱动”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为着“任务”、为着制作一件“成品”或“半成品”去动手操作,去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
  六、运用激励评价,给予学生成功体验
  激励评价不仅能给予学生进步动力,还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进步带来的成就感。所以,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吝惜表扬和鼓励。对于生来说,点滴的成功都能让他们手舞足蹈,给予他们下一步学习的强劲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学生点滴成功或微小进步就要积极点赞,给他们鼓励表扬。教学时,我们可通过回馈,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任务的重要部分,让他们集中精力完成,产生成就感。
  总之,要想上好信息技术课,提高其教学有效性,我们就必须创新教学策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特别是运用易于生接受的儿童化语言组织教学和手段,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让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才能让他们学到更多知识,提高他们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春明,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年。
  [2]李萌,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冷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4年。
  [3]邓青青,信息技术课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J].新课程,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