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关于改进初二物理“光的反射”教学的尝试

【作者】 王玉洁

【机构】 育英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探究和实验密不可分。要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通过探究体会物理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正确的世界观。本文介绍的是在初中物理有关光的反射实验中,我是如何通过大胆尝试改进促进学生进行真正探究,拓展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观察生活的好习惯。
  在有关光的反射学习中,探究和实验是贯穿始终的。学生要经历多方面的实验操作。一方面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总结,认识物理知识;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能够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实验是如何进行的、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等一系列过程。也就是把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作为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在过程中体会物理方法,在过程中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在过程中体会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尝试着做了以下调整。
  调整一:“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的调整
  【传统教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光源、平面镜、可折转的光屏,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验探究:
  1、让入射光线沿光屏投射到平面镜上,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
  2、保持入射点不变,改变入射光线的角度,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变化。
  3、研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4、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5、将有反射光线的半个光屏往后折转一个角度,观察光屏上还有反射光线吗?为什么?
  在这样的步骤引导下,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实验操作,并应用数学方法,很容易发现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轴对称图形,而对称轴就是法线,法线的引入也是“水到渠成”的。最后通过折转半个光屏,使学生意识到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三线共面的。这样的教学过程好像也是符合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的。
  但在教学中有两大弊端不容忽视。首先,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看上去是探究实验,其实只是伪探究。借学生之手完成老师预先设定的实验,极大地制约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其次法线的引入过于牵强,不符合空间的思维习惯。试想,我们在空间要确定一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首先要根据平面镜和入射光线的位置确定出法线,只有法线和入射光线有了,我们才能在空间确定下反射光线所在的平面,进而根据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得出反射光线。所以我认为传统的教学最后才确定三线共面是违背了正确的空间思维习惯的。
  【我的尝试】我在探究环节将实验过程有效地分解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小游戏“追逐反射光线”
  1、将激光笔固定在铁架台上,让入射光线水平投射到竖直放置的平面镜上,我们只能看到激光笔,平面镜和投射到墙壁上的反射光点,给同学一个光屏,试着调整光屏,在光屏上清晰地显示出反射路径。
  2、不改变平面镜和入射点的位置,将固定在铁架台上的激光笔抬高,原来平放的光屏上没有了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学生可以通过倾斜光屏或升高光屏,在新的平面上显示出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3、再次抬高激光笔的位置,学生再次升高光屏去显示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4、通过多次追逐,学生逐步认识到反射光线总是跟着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上。得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的结论。
  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对于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个平面上认知上的困难和操作上限制,我们都是先确定“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两条定律的。最后通过反馈演示确定“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这是违背空间思维的。我在此环节做大胆的调整,收效还是很好的,而且有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有助学生的终生发展。
  第二部分, “探究同一个平面上的光的反射特点”
  实验目的更加明确,任务更加具体,但唯独没有实验步骤,更重要的也是“没有实验步骤”。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学生在小组自学活动中完全能处理好如何进行实验、如何记录实验等任务。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给他们一个空间,他们会给我们一个惊喜。有测量任务的驱动,“实验器材的组装”“实验步骤”等自然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目标,目标的调整,成功的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对比传统的教学:老师先铺路架桥,学生只需按照步骤按部就班的操作就行。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而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学生并没有深入理解。而我故意让学生先遇到“真困难”,再由学生自主去解决,学生会对问题理解得更透彻,更深入。
  投影展示所有小组记录的光路图。借助数学上对折、对称等手段和方法确定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进一步关系,完善得出反射定律。
  本环节呈现所有小组实验的数据, 当数据以足够充分的形式展现,带给学生的思维冲击力是巨大的.在图像的相同与不同的对比中,学生会意识到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受课堂容量的限制,学生一直对多次实验的必要性非常不明确,教材上并有多次实验的设计和传统教学重结论的教法也使这个“盲区”不易为教师发现,影响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环节的设计居高望远,带给学生全新的视角。
  调整二:“光的反射”应用的调整
  【传统教学】在传统教学中,通过观察影片《赤壁》片段,太阳发出的光经盾牌发射,反射光线正冲曹军战马方向,特别刺眼,使马失前蹄。而盾牌翻转之前有反射吗?和翻盾翻转之后的反射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引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举例说明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我的尝试】在此环节,我除了传承传统教学,还增加了两个环节
  环节一:用辩证的思想评说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优缺点。以五分钟为限,全班分为两大组,A组的辩题是“镜面反射比漫反射好”,B组的辩题是“漫反射比镜面反射好。”
  环节二:增加凸面镜及凹面镜的反射应用。例如耳鼻喉额镜(凹面镜的反射)、小区路口的凸面镜等等。
  让学生能辩证地看问题,养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宗旨,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好习惯,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本节课是规律探究课的一次尝试。通过二个部分的拆分实验,层层深入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并帮助学生不断解决探究中遇到的困难,鼓励学生保持旺盛的探究积极性。本节课教学中着重体现新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注重过程探究,关注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