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作者】 丁庆芳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学习是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的复杂的活动过程。学生在校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掌握前人的知识、技能,形成思想观念的活动进程。人活到老,学到老。人不可能一生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学生走出校门,仍要不断进行自学。因此,在校学习时,养成自学的习惯,是很重要的。培养学生具有自学能力,就成了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培养   小学生   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指不依赖他人的帮助,自己主动地阅读读物,复习、练习,实际操作,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形成新观念的一种综合性能力。因此,自学能力包括以下几个因素: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的认识理解的需要;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需要;善于搜集资料,记录整理资料,对资料进行科学分析的能力;设计进行科学实验的组织和操作能力。
  一、培养自学能力的意义
  1、从人类文化生活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现实看,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知识的更新速度有以几何级数激增之势。人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最多20年。在校学习的知识,进入社会以后,在接触实际时,必定有许多不适应的情况,如知识的不足,缺乏相应的技术、技能等。如果学生的自学能力强,就可以通过自学,补充知识的不足,掌握新的技术和技能。
  2、学生通过自学,独立地探索、独立地发现所积累和掌握的知识,比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的知识,不仅记忆牢固,而且容易与解决实际问题相联系,因为它是在解决问题的实际中所掌握的新知识。因此,自学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能力,开发智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也就对克服目前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学生“高分低能”的现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怎样培养自学能力
  小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会自发形成,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小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教小学生学会查字典
  会查字典,是小学生形成自学能力的基础,是自学应该掌握的首要手段。要读懂一篇文章,就要读懂每句话。而要读懂句子,首先要理解字词的意思;要写好一篇文章,也得理解字词的意思,会读、会写 、会讲,才能会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到小学高年级阶段(5—6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2500个左右会写。
  小学生掌握这么多的常用汉字,仅靠教师一个人教是不行的,要指导小学生自学,要依靠小学生自学。只有掌握了查字典的方法,养成了随时翻阅字典的良好习惯,才具备了自学的条件。查字典除了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还能正确选择字义,才能正确理解字词的意思,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才能理解全文。
  教小学生学会查字典,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在教会小学生查字典的全过程中,教师必须下一番培养的细功夫。
  小学二年级,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用一定的时间教会基本查字法。三年级,教师要重点指导小学生掌握选义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查字典的方法,养成查字典的习惯。
  小学生掌握查字典的方法并不难,难的是养成查字典的习惯。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要培养随时翻阅字典的良好习惯,就得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训练,细水长流,坚持不懈。要求小学生使用字典就像使用教科书那样,人手一册,随身携带,置于案头,阅读、作文、预习、复习和作业,随时查字典。教师还要针对小学生在查字典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发现的问题,,及时辅导。为了激发小学生查字典的兴趣,促使他们逐步养成查字典的习惯,教师可以定期组织查字典比赛,开展有关查字典的课外活动。
  (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所谓阅读能力是指从文字材料获取信息。主要包括对字、词、图形、图解、图表的感知和理解的过程。因此,阅读能力,也就是主要包括阅读的速度和对材料的理解水平两个方面。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注意阅读兴趣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仅强烈地影响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也会影响阅读的速度。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经验和实验研究表明,从小学培养学生探索世界的愿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从阅读中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和自觉性。第二,要注意口语的发展。研究表明:阅读困难的学生常常说话不清,或发音不准,或说话速度太快、或太慢。研究还发现,两岁半到四岁的儿童,如果发音有毛病,长大后常有阅读的困难。说明早期的口语训练,对阅读能力的培养有重要意义。第三,要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研究表明,阅读能力强的学生比阅读能力差的学生,不仅具有较好的注意力和记忆力,而且多有鲜明丰富的想象力和抽象的逻辑推理能力。第四,要采取各种措施,充实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对这一方面的材料,读起来越轻松。不仅速度快,而且理解的也深刻。
  (三)教小学生掌握学习步骤
  小学生读文章,往往从头到尾,走马观花似地通读一遍,知道大概内容,就以为读懂了。因此,指导小学生自学,引导他们切实读懂课文,就要教他们掌握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的学习步骤。
  整体,这里指的是一篇完整的文章;部分,这里指的是一篇文章的字、词、句、段。部分是从属于整体的。就文章的结构而言,字、词、句、段,是因全篇文章的需要而存在的;就阅读的目的而言,是因读懂全篇文章的需要而去理解字、词、句、段的。因此,引导小学生读懂文章,培养自学能力,就必须明确整体和部分的概念,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步骤,切实指导小学生读懂文章。
  从整体入手,通读全文,大体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小学生对课文有个初步认识。阅读前,要提出掌握主要内容的要求。阅读后,组织小学生谈谈,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懂得了哪些道理,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教师需要明确,从整体入手,只是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深入理解字、词、句、段、篇的基础,不要把小学生引导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具体内容和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谋篇布局上去。还应当充分估计学生的能力,虽然是初读课文,也能理解部分课文的思想内容,还能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归纳一下这些问题,作为下一步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线索。无论把初读课文化为简单的字词教学,还是变为走过场的一种形式,都失去了初步阅读课文的功能。初步阅读课文,是循着字—词—句—段—篇的顺序,逐步读完全篇的,小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个从分析到综合的过程,获得了肤浅的整体认识。
  在小学生有了对课文的初步整体认识之后,就要深入理解“部分”,即对词、句、段的理解。这个阶段,要特别重视字、词、句、段、篇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在字与词、词与句、句与句、句与段、段与段、段与篇的联系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读懂课文。要避免割裂字、词、句、段的联系,孤立理解。尤其要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忽视词、句、段与全篇的联系。
  (四)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具有创造型思维能力的人,他们应该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培养人才,“要从娃娃抓起”。小学生是好问的,是爱提出各种问题的。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儿童的特点,贯彻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例如,对于小学生不喜欢的课文,老师要讲讲自己是怎么喜欢的,告诉他们只要认真读,就能有所发现。还要紧密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他们的兴趣。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下《荷花》一课,可以先问问学生:谁见过荷花?你见过的荷花是什么样子的?这样一问,小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
  小学生好问,但是一接触课文,又往往提不出什么问题来。这就需要教师“现身说法”,介绍自己是怎样提出问题的,然后带着问题读懂课文的。如:课文的标题与课文的内容有什么关系,课文为什么这样开头,各段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这样结尾等等。教师示范提出问题,不仅要使小学生通过回答读懂课文,而且要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这样问,怎样才能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讲《和时间赛跑》一课,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怎样和时间赛跑”两个问题,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小学生,根据这些问题,思考作者怎样和时间赛跑,体会作者如何珍惜时间;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懂得,这样提问,是因为课文标题集中反映了课文的内容,弄清了这些问题,就明确了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经常这样讲,小学生就逐渐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了。
  当小学生还没有提出问题的习惯时,教师就要求他们在预习新课和复习旧课时,都要提出问题。只要提出问题,就要充分肯定。还要对提出的问题全面讲评,筛选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全班讨论,教师要归纳、小结。这样,就能使小学生充分认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逐步学到一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比较低的,因此,在一节课的开始、中间和结束部分,教师都要鼓励学生质疑,当堂解疑;当堂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在下一节课或利用辅导方式帮助学生解决。要千方百计调动、保护小学生质疑的积极性,为小学生奠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
  (五)培养小学生的操作能力 
  操作能力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扩充观察方法的能力;二是思维活动结果的表达能力。
  观察是掌握知识的第一步,没有观察就不能形成表象和贮备表象。没有丰富的表象,就不可能形成深刻的理性认识。但作为辅助观察的操作能力,又是全面、系统、深刻地进行观察的先决条件。因此,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正好相反,前者是从行动开始,后者是从感知开始,所以,要培养小学生操作能力首先是行动的正确,而后才是迅速,最后达到技巧的程度,做到既省力又省时间。
  总之,自学能力培养是学生德育教育中意志品格的塑造,又是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心理素质训练,同时还是增强学生技能技巧的物质保证。如语文学习中,自学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那么就为学生学习其他各门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会促使今天的学生,明天的人才向科学顶峰主动进取。这一能力一旦形成,便会给人的成才带来自觉求知的行为习惯。自学能力是人类探索知识的动力。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一个人成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苏立康、王鸿莲:《小学学科教学论》,科学出版社,1998年。
  [2]戴宝云:《小学语文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4]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
  [5]周瑛:《教育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