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由规范初中生物实验答题所想到的
【作者】 张周林
【机构】 城东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本校七年级上学期生物第一次测试,其中有一道实验探究题,题目如下:
这是一位同学写的关于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报告,由于被水浸湿,一些地方已经看不清楚(题目中画横线处),请你将它补充完整,并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
实验内容: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1)提出问题: _____________。
(2)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 。
(3)材料用具:20只鼠妇,湿润的土壤,纸盒一个,纸板、玻璃板个一块。
(4)实验装置:在纸盒里放上一层湿润的土壤,一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一侧盖上玻璃板。这样,在盒里就形成了两种环境,这两种不同的环境的实验可以称作____。同时在实验中,还必须设置___ ,用于计算平均值,避免误差。
(5)方法步骤:
①将鼠妇放入纸盒中,两侧的中央放入数量 的鼠妇,静置2分钟(min)
②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黑暗处的鼠妇只数,统计10次。
(6)实施计划。
(7)实验记录
(8)结论:_____________。
(9)这个实验的变量是____ 。
我批改了全年段约800份的试卷,发现学生的答题漏洞百出。原因是由于这是初中生物的第一个实验,教师教学时侧重在对照实验的设计上,而忽略了实验探究过程的教学,特别是对各步骤表述的指导。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我以上述实验为例,对学生实验题答题规范作以下指导。希望能对各位同仁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问题的可探究性
在提出问题这一步骤,学生的问题可谓五花八门,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①鼠妇为什么喜欢生活在阴暗的地方②光对鼠妇的生活有什么影响③鼠妇喜欢生活在明亮的地方,还是喜欢生活在阴暗的地方④光对鼠妇的生活有没有影响针对上述情况我提出,探究的问题要有可探究性。可探究性一指提出的问题,以学生现有的方法、手段,以学校现有的仪器、设备,通过努力可以得出结论;二指探究的问题要有一定的价值和深度,不能太肤浅。第一个问题可能要通过解剖鼠妇的内部构造和了解鼠妇的神经系统才能解决,或许还解决不了。第二个问题不知道要如何回答,也不知道如何设计实验。第三个问题探究的意义不大,因为这个问题仅靠学生的观察就能得出结论。第四个问题通过设计对照实验就能得出结论,答案也很明确——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或光对鼠妇的生活没有影响。再者联系课本,本实验的目的就是要说明非生物因素(如光)对生物的影响。
二、假设、结论与问题的一致性
假设和结论是对提出问题的回答,答决不能非所问。假设上述四个问题都具有可探究性,那么它们的回答是不一样的。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因为……。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光会使鼠妇……。第三个问题的答案是:鼠妇喜欢生活在明亮的地方或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地方。第四个问题上面已回答。切不可张冠李戴。
三、假设的不确定性与结论的正确性
假设是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作出的,作出假设的目的是使实验设计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假设是实验前作出的,所以不一定正确。而结论是经过实验证明出来的,如果设计的实验本身没有问题,那么结论就是正确的。因此结论可能和假设一样,也可能和假设不一样或相反。如果结论和假设不一样,切不可不了了之,更不能把结论改成和假设一样,或草率地把假设该成和结论一样。出现这种情况正确的做法是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检查。检查对照实验的变量是否唯一,对象的量是否不足,有没有避免偶然因素的干扰,推理是否符合逻辑等等。另外可以进行重复实验,看看结果是否可逆。有则改正。但经检查发现实验过程没有问题,那么就要相信结论是正确的,因为结论有实验做支撑。
四、假设与结论的完整性
从小学开始,老师就经常教育学生要说完整话,上初中了,也应如此,但学生往往还会犯这个错误。如提出的问题是“光对鼠妇的生活有没有影响”,学生的假设就一个词,“有”或者“没有”。我认为口语表达是可以省略的,但作为书面语言应该回答完整。就应该填写“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或“光对鼠妇的生活没有影响”。再说虽然同一大题,但不同小题,每小题也应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样,书写结论也应完整。
五、结论与结果的区别
学生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往往混为一谈。结论是经过实验证明了的,是我们需要探究的结果,是实验的目的。结论应和提出的问题一致,是对问题的回答。结果指实验的最终结果,是实验的最终现象。结果一般是可以直接观察到,一目了然的,而结论是需要从实验结果推理而来的。上述实验,实验的结果或最终现象是明亮和阴暗两种环境中鼠妇的只数。由于明亮的环境中鼠妇的只数少,黑暗的环境中鼠妇是只数多,从而得出“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当中”的结论。
这是一位同学写的关于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报告,由于被水浸湿,一些地方已经看不清楚(题目中画横线处),请你将它补充完整,并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
实验内容: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1)提出问题: _____________。
(2)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 。
(3)材料用具:20只鼠妇,湿润的土壤,纸盒一个,纸板、玻璃板个一块。
(4)实验装置:在纸盒里放上一层湿润的土壤,一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一侧盖上玻璃板。这样,在盒里就形成了两种环境,这两种不同的环境的实验可以称作____。同时在实验中,还必须设置___ ,用于计算平均值,避免误差。
(5)方法步骤:
①将鼠妇放入纸盒中,两侧的中央放入数量 的鼠妇,静置2分钟(min)
②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黑暗处的鼠妇只数,统计10次。
(6)实施计划。
(7)实验记录
(8)结论:_____________。
(9)这个实验的变量是____ 。
我批改了全年段约800份的试卷,发现学生的答题漏洞百出。原因是由于这是初中生物的第一个实验,教师教学时侧重在对照实验的设计上,而忽略了实验探究过程的教学,特别是对各步骤表述的指导。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我以上述实验为例,对学生实验题答题规范作以下指导。希望能对各位同仁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问题的可探究性
在提出问题这一步骤,学生的问题可谓五花八门,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①鼠妇为什么喜欢生活在阴暗的地方②光对鼠妇的生活有什么影响③鼠妇喜欢生活在明亮的地方,还是喜欢生活在阴暗的地方④光对鼠妇的生活有没有影响针对上述情况我提出,探究的问题要有可探究性。可探究性一指提出的问题,以学生现有的方法、手段,以学校现有的仪器、设备,通过努力可以得出结论;二指探究的问题要有一定的价值和深度,不能太肤浅。第一个问题可能要通过解剖鼠妇的内部构造和了解鼠妇的神经系统才能解决,或许还解决不了。第二个问题不知道要如何回答,也不知道如何设计实验。第三个问题探究的意义不大,因为这个问题仅靠学生的观察就能得出结论。第四个问题通过设计对照实验就能得出结论,答案也很明确——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或光对鼠妇的生活没有影响。再者联系课本,本实验的目的就是要说明非生物因素(如光)对生物的影响。
二、假设、结论与问题的一致性
假设和结论是对提出问题的回答,答决不能非所问。假设上述四个问题都具有可探究性,那么它们的回答是不一样的。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因为……。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光会使鼠妇……。第三个问题的答案是:鼠妇喜欢生活在明亮的地方或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地方。第四个问题上面已回答。切不可张冠李戴。
三、假设的不确定性与结论的正确性
假设是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作出的,作出假设的目的是使实验设计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假设是实验前作出的,所以不一定正确。而结论是经过实验证明出来的,如果设计的实验本身没有问题,那么结论就是正确的。因此结论可能和假设一样,也可能和假设不一样或相反。如果结论和假设不一样,切不可不了了之,更不能把结论改成和假设一样,或草率地把假设该成和结论一样。出现这种情况正确的做法是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检查。检查对照实验的变量是否唯一,对象的量是否不足,有没有避免偶然因素的干扰,推理是否符合逻辑等等。另外可以进行重复实验,看看结果是否可逆。有则改正。但经检查发现实验过程没有问题,那么就要相信结论是正确的,因为结论有实验做支撑。
四、假设与结论的完整性
从小学开始,老师就经常教育学生要说完整话,上初中了,也应如此,但学生往往还会犯这个错误。如提出的问题是“光对鼠妇的生活有没有影响”,学生的假设就一个词,“有”或者“没有”。我认为口语表达是可以省略的,但作为书面语言应该回答完整。就应该填写“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或“光对鼠妇的生活没有影响”。再说虽然同一大题,但不同小题,每小题也应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样,书写结论也应完整。
五、结论与结果的区别
学生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往往混为一谈。结论是经过实验证明了的,是我们需要探究的结果,是实验的目的。结论应和提出的问题一致,是对问题的回答。结果指实验的最终结果,是实验的最终现象。结果一般是可以直接观察到,一目了然的,而结论是需要从实验结果推理而来的。上述实验,实验的结果或最终现象是明亮和阴暗两种环境中鼠妇的只数。由于明亮的环境中鼠妇的只数少,黑暗的环境中鼠妇是只数多,从而得出“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当中”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