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对高中阶段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 陈 凯
【机构】 修文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历史学科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中学历史教材改革,特别是高考改革力度的加大,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如何跟上这种形势,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环节
为了改变历史教学滞后的被动局面,我认为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应着重抓好如下几个环节:
一、狠抓基础,正确处理识记与其他能力的关系。
历史是一门知识性较强的科学。教与学的优劣,首先取决于对历史知识的识记。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而知识又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就谈不上有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谈不上通过设计新情境,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揭示其本质。以鸦片战争为例,如果没有记住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经过以及《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就无法弄清中英这场战争为什么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而不发生在30年代或50年代,它对中英两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不同的影响,满清王朝的失败为什么具有历史的必然。以记忆促进思维,以思维带动记忆,二者是辩证的统一,均不可偏废。为此,我们要下功夫抓好打基础的工作,特别是从初中、高一、二年级起就要抓紧、抓扎实,这是教好、学好、考好的第一要素。
二、把握精髓。
毛泽东在《矛盾论》一文中指出:“把握住这个核心,就把握住了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由此说开去,在历史教学中也有一个教给学生如何把握某些历史问题的核心和精髓问题。只要把握了这个金钥匙,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讲述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这一专题,主要把握住: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者,具有狭隘、保守、自私和分散性,无法克服自身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弱点。这种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却不能提出高远的社会理想,不能够以自己的名义代表自己的利益。诚如列宁所说,在历史上,有过暂时的劳动者专政,却不曾有过巩固的劳动者政权。中国古代单纯的农民战争,其结局不是被封建统治者所镇压,就是像刘邦、朱元璋领导的斗争那样,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农民斗争总以英雄史诗开篇,以悲剧而终结,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三、纵横联系。
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之间彼此都不是孤立的,具有一定的某种必然的联系。如恩格斯所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虑自然界和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在教学中只有纵向贯通,横向联系,揭示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外在关联,方能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及总趋势。
专题串讲形成系统。试举下题为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在不同历史阶段采取了哪些政策?其结果如何?”教材中对每个时期党的土地政策做了横断面的分述。土地革命时期,党制定出“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政策,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党为争取一切可能的抗日力量,适应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了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承认地主的地权,不消灭封建剥削。这项政策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发展了农业生产,又有利地团结各阶层一致抗战,为赢得抗战胜利起了重大作用。解放战争时期,党颁布了《土地法大纲》及后来的《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从政治上经济上巩固了解放区,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参加和支援战争。全国范围内土地改革的胜利完成,农民成为国家和土地的主人,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的国情及各个时期不同的革命任务和对象,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土地革命路线、方针和政策,领导亿万农民逐步铲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丰富和发展马列主义。
四、注重历史理论和历史概念。
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运用辩证法及历史唯物论对历史问题,进行多角度、立体式的分析,引导学生把握住历史现象形成的因素、发生的原因、事件的性质、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和历史作用,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现象的最本质的联系。如对党的遵义会议就可以从政治、军事、思想、领导集体及个人作用等多角度总结历史经验,阐述其重大的历史意义。
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归纳讲授一些历史概念,诸如“氏族公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半封建半殖民地”、“洋务运动”、“社会主义阵营”、“冷战”、“雅尔塔体系”等等,弥补当前我们所用的教材没有对历史概念做出系统完整的解释的缺憾,同时提高教学的理论深度,进一步增强学生记忆历史基础知识和历史思维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始终注意贯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爱国主义教育这一鲜明的主题,以史说理,学生不论在平时还是高考,再碰到“联系建国以来的史实,特别改革开放14年来的史实,试说明‘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性”相类似的问题,就运用自如。培养能力、思想教育为一炉,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环节
为了改变历史教学滞后的被动局面,我认为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应着重抓好如下几个环节:
一、狠抓基础,正确处理识记与其他能力的关系。
历史是一门知识性较强的科学。教与学的优劣,首先取决于对历史知识的识记。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而知识又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就谈不上有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谈不上通过设计新情境,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揭示其本质。以鸦片战争为例,如果没有记住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经过以及《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就无法弄清中英这场战争为什么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而不发生在30年代或50年代,它对中英两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不同的影响,满清王朝的失败为什么具有历史的必然。以记忆促进思维,以思维带动记忆,二者是辩证的统一,均不可偏废。为此,我们要下功夫抓好打基础的工作,特别是从初中、高一、二年级起就要抓紧、抓扎实,这是教好、学好、考好的第一要素。
二、把握精髓。
毛泽东在《矛盾论》一文中指出:“把握住这个核心,就把握住了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由此说开去,在历史教学中也有一个教给学生如何把握某些历史问题的核心和精髓问题。只要把握了这个金钥匙,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讲述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这一专题,主要把握住: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者,具有狭隘、保守、自私和分散性,无法克服自身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弱点。这种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却不能提出高远的社会理想,不能够以自己的名义代表自己的利益。诚如列宁所说,在历史上,有过暂时的劳动者专政,却不曾有过巩固的劳动者政权。中国古代单纯的农民战争,其结局不是被封建统治者所镇压,就是像刘邦、朱元璋领导的斗争那样,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农民斗争总以英雄史诗开篇,以悲剧而终结,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三、纵横联系。
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之间彼此都不是孤立的,具有一定的某种必然的联系。如恩格斯所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虑自然界和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在教学中只有纵向贯通,横向联系,揭示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外在关联,方能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及总趋势。
专题串讲形成系统。试举下题为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在不同历史阶段采取了哪些政策?其结果如何?”教材中对每个时期党的土地政策做了横断面的分述。土地革命时期,党制定出“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政策,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党为争取一切可能的抗日力量,适应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了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承认地主的地权,不消灭封建剥削。这项政策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发展了农业生产,又有利地团结各阶层一致抗战,为赢得抗战胜利起了重大作用。解放战争时期,党颁布了《土地法大纲》及后来的《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从政治上经济上巩固了解放区,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参加和支援战争。全国范围内土地改革的胜利完成,农民成为国家和土地的主人,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的国情及各个时期不同的革命任务和对象,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土地革命路线、方针和政策,领导亿万农民逐步铲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丰富和发展马列主义。
四、注重历史理论和历史概念。
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运用辩证法及历史唯物论对历史问题,进行多角度、立体式的分析,引导学生把握住历史现象形成的因素、发生的原因、事件的性质、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和历史作用,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现象的最本质的联系。如对党的遵义会议就可以从政治、军事、思想、领导集体及个人作用等多角度总结历史经验,阐述其重大的历史意义。
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归纳讲授一些历史概念,诸如“氏族公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半封建半殖民地”、“洋务运动”、“社会主义阵营”、“冷战”、“雅尔塔体系”等等,弥补当前我们所用的教材没有对历史概念做出系统完整的解释的缺憾,同时提高教学的理论深度,进一步增强学生记忆历史基础知识和历史思维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始终注意贯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爱国主义教育这一鲜明的主题,以史说理,学生不论在平时还是高考,再碰到“联系建国以来的史实,特别改革开放14年来的史实,试说明‘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性”相类似的问题,就运用自如。培养能力、思想教育为一炉,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