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琐谈在新语境下的儿童水墨画体验教学
【作者】 陈仁靠
【机构】 灵溪镇二小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 水墨画又称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她博大精深,文化内涵深厚。她与西方绘画不同,有其独特的艺术风貌,在世界美术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儿童水墨画教学这个课题笔者曾特别留意它多年。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注重用现代教育理念来进行水墨画教学,打破传统水墨画从临摹梅、兰、竹、菊入手的僵化模式,注重绘画与生活的联系。通过水墨游戏活动,注重体验水墨的韵味,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发展个性,完善人格。重视通过水墨游戏活动,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游戏 体验 内化
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把所有的孩子都造就成艺术家,而是着眼于素质和品位的教育,培养审美品位和艺术敏感。儿童美术尚未受到一系列规则原理为指导的系统训练的影响,显示出原始的、未开化的特性,其精彩之处在于率直、天性、非理性、原生态。表现出对色彩、线条、形式、形状等元素的直觉。对于儿童来说,只要学会正确的执笔方法,初步了解水墨的浓淡变化和水分的控制,具有简单的造型能力,她完全可以使用其他媒材一样,在宣纸上自由挥洒,表现出色的绚丽多彩、水墨的干湿浓淡变化,在水、墨、色的交融中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感。
一、投其所好,游戏式练习。
小孩子天性爱玩,上美术课过多的理论教学只会使学生没有耐心。中国水墨画有自己的形式特色,而这些特色是因为使用各具特色的材料而产生的。对他们辅导时要强调掌握水墨画的技法精神,重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不能像对成人培训一样苛求,而要投其所好。“玩”是他们最喜欢的,从中国画的历史进程来看,水墨画就是艺术家游戏创作而产生的。那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们不可以在课堂上“玩”呢?
1.“玩”笔。
刚开始接触毛笔,学生是很兴奋的。拿到笔很多学生就开始拿着当“扫帚”了,所以说教学生正确的用笔方式很重要,玩也要玩得有方法,有水平嘛。学水墨画,让他们动手勾画长短、粗细不同的直线、波浪线、折线、弹簧线及螺旋线等,可以增强儿童对毛笔的控制能力,体验到柔软的笔毛在宣纸上画过时产生的顺畅感,初步获得对用笔方法的感悟,体会到“玩”的乐趣。
2.“玩”墨。
墨色的浓淡变化是很吸引人的。浙美版2年级美术书上有一课《美丽的丝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丝巾美的特点,懂得其装饰作用,了解折染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折染纸法,提高学生的配色和染色能力。感受染色“丝”巾之美,培养学生美化生活的习惯和热爱生活的情感。笔者在这一课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染彩色的“丝巾”,笔者还安排了一课时,让学生染墨,染一条黑白的“丝巾”。这是在“玩”墨的初级阶段,让学生感受,墨色的变化之美,为以后“玩”的更好打下基础。
3.“玩”变化。
中侧锋、顺逆锋,水墨的焦浓重淡清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让学生将毛笔从中锋到侧锋依次示范,让儿他们察线条的变化并尝试练习。可以设计一些主题,或是观察不同的纹理,如动物的脚印、皮毛的斑纹、树干的纹理等,在轻松的游戏中领会用笔用墨的变化之美。
二、创设情境,体验式练习。
多样的练习形式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保证儿童的学习兴趣,减少疲劳;而且让他们带着问题学习,成为练习的主人。笔者将水墨画练习分成以下六种形式,使他们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他们辅导时要强调掌握水墨画的技法精神,重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不能像对成人培训一样苛求。但在水墨画最基本的用笔、掭墨、蘸水、调色等基本方法,要认真对待并使之养成良好习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儿童的模仿能力很强,老师要多进行身教示范,设计好学习的形式和内容,激发起儿童对绘画的兴趣。
1.演示练习作基础。
范画演示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练习方法,但应避免那种照葫芦画瓢式的全步骤演示方法,把着重点放在有难度的笔墨演示上。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时间,更重要的是将儿童从单纯的机械模仿变为有独立个性的意象练习,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作潜能。
2.儿歌助记促兴趣。
在学习中常常出现这样的一个问题,儿童容易将已学过的知识遗忘。为此笔者将儿歌融入水墨画教学,调动多种感官来加深印象,活跃课堂气氛。如在画熊猫时,笔者将作画方法编为:中白云笔淡墨画,左右两笔椭圆大,浓墨画上绒绒耳,八字眼睛两边画,小笔浓墨画嘴巴,大笔再把前肢加,后肢两笔画在下,行笔流畅水分大。在作画时播放一些优美的背景音乐,也容易使他们进入角色。
3.以点带面提效率。
鼓励学得较好的显示当场作画示范,这样既提高了表演者的绘画水平和心理调控能力,对其他同学也是一种鼓励和鞭策。是一种儿童自我教育和提高的练习形式。
4.小组合作融气氛。
一个学习单元结束后,我采用这种同学间相互切磋的练习形式,两人或多人合作,一人画一部分,在共同研究、相互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完成一幅画。如荷花可一人画叶,另一人画花,以达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的效果。同时也可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5.师生结合解疑问。
练习中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色墨渗化过分),也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偶然现象或效果,教师不妨接着画几笔,借题发挥,因势成形,使之成为妙趣横生的形象。反之,也可以老师先画上几笔,让他们接着画。经过这种练习,促使他们应对学习中出现的预料外的变化,提高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6.写生、默写和创作激兴趣。
要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表现,必须具备独特正确、敏锐细致的观察力。进行写生练习对提高儿童的眼手脑协调能力帮助很大。如盆栽是他们较为熟悉的观赏植物,笔者专门设计了—个单元练习,让他们仔细观察植物的枝、茎、叶、花、果的特征,用勾线染色的方法加以表现。使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技法应用融为一体。默写和创作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藉以培养即兴挥写的艺术表现技能,一般以小品形式出现,笔墨要简练,富有诗意和韵味。
三、寓教于乐,内化式练习。
儿童画水墨任何内容都可以归于他的笔端,甚至是成人不好表现的内容,他们都能挥洒自如。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接受,而是积极的建构,儿童对知识的内化是在他们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基础美术教育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是一种生活美术教育。它所包含的内容应该有利于儿童未来的生活和学习。
1.传统题材出新意,生动活泼见情趣。
教学中以听一听、讲一讲、议一议、画一画、评一评、创一创等活动,积极创造调动他们内在情感和动机的情境,在多层面参与中,建构起新的知识,实现传统题材与儿童实际情况的新链接。
2.现实生活找题材,挥毫泼墨乐趣多。
要真正在教学中实现自主学习,有效合作、多元创新,直面生活是一条有效途径。艺术来源生活,现实生活是儿童画取之不尽的源泉,要运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刺激他们的绘画愿望。使他们在对技法和各方面知识的结合,内化为自己的创作而出现一些奇特的布局和效果。
3.古诗配画乐陶陶,幅式多样形式新。
儿童对琅琅上口的古诗情有独钟,用水墨画来表现诗歌境界也十分契合。教师要鼓励他们积极调动中国画诸多的审美因素加以表现,包括题诗、题字、用印等,使作品不仅是一幅画,更是一首诗、一曲优美的歌。
求变、求异是儿童的天性,中国画的表现技法丰富,幅式多样,如扇面、斗方、屏条等也可让他们尝试,运用全新的构图形式来拓宽视野。经常有针对性地让他们欣赏一些古今大师的优秀作品,举办水墨画展评交流等,都无疑对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很有帮助,并进一步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创作能力。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审美、认识、教育的功能。
儿童水墨画教学必须应时代的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儿童在水墨游戏中体验,在弘扬优秀的民族艺术形式这个基础上,结合更广泛的艺术语言,发展传统艺术,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下一代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创新精神。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朝画家张璪很好的阐述了造化与创作主体间的关系。水墨由他们自己的心灵驱使,从内容到技法不受约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方法去画,走进想象的空间,在水墨游戏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画自己的幻想,把自己的个性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用自己的童心去创造一个奇妙的世界。
参考文献:
1.《水墨画新论》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3年1月
2.尹少淳.《小学美术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3
3.庞丽鹃.《教师与儿童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王倩.《体会与意会——少儿水墨画》.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关键词:游戏 体验 内化
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把所有的孩子都造就成艺术家,而是着眼于素质和品位的教育,培养审美品位和艺术敏感。儿童美术尚未受到一系列规则原理为指导的系统训练的影响,显示出原始的、未开化的特性,其精彩之处在于率直、天性、非理性、原生态。表现出对色彩、线条、形式、形状等元素的直觉。对于儿童来说,只要学会正确的执笔方法,初步了解水墨的浓淡变化和水分的控制,具有简单的造型能力,她完全可以使用其他媒材一样,在宣纸上自由挥洒,表现出色的绚丽多彩、水墨的干湿浓淡变化,在水、墨、色的交融中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感。
一、投其所好,游戏式练习。
小孩子天性爱玩,上美术课过多的理论教学只会使学生没有耐心。中国水墨画有自己的形式特色,而这些特色是因为使用各具特色的材料而产生的。对他们辅导时要强调掌握水墨画的技法精神,重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不能像对成人培训一样苛求,而要投其所好。“玩”是他们最喜欢的,从中国画的历史进程来看,水墨画就是艺术家游戏创作而产生的。那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们不可以在课堂上“玩”呢?
1.“玩”笔。
刚开始接触毛笔,学生是很兴奋的。拿到笔很多学生就开始拿着当“扫帚”了,所以说教学生正确的用笔方式很重要,玩也要玩得有方法,有水平嘛。学水墨画,让他们动手勾画长短、粗细不同的直线、波浪线、折线、弹簧线及螺旋线等,可以增强儿童对毛笔的控制能力,体验到柔软的笔毛在宣纸上画过时产生的顺畅感,初步获得对用笔方法的感悟,体会到“玩”的乐趣。
2.“玩”墨。
墨色的浓淡变化是很吸引人的。浙美版2年级美术书上有一课《美丽的丝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丝巾美的特点,懂得其装饰作用,了解折染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折染纸法,提高学生的配色和染色能力。感受染色“丝”巾之美,培养学生美化生活的习惯和热爱生活的情感。笔者在这一课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染彩色的“丝巾”,笔者还安排了一课时,让学生染墨,染一条黑白的“丝巾”。这是在“玩”墨的初级阶段,让学生感受,墨色的变化之美,为以后“玩”的更好打下基础。
3.“玩”变化。
中侧锋、顺逆锋,水墨的焦浓重淡清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让学生将毛笔从中锋到侧锋依次示范,让儿他们察线条的变化并尝试练习。可以设计一些主题,或是观察不同的纹理,如动物的脚印、皮毛的斑纹、树干的纹理等,在轻松的游戏中领会用笔用墨的变化之美。
二、创设情境,体验式练习。
多样的练习形式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保证儿童的学习兴趣,减少疲劳;而且让他们带着问题学习,成为练习的主人。笔者将水墨画练习分成以下六种形式,使他们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他们辅导时要强调掌握水墨画的技法精神,重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不能像对成人培训一样苛求。但在水墨画最基本的用笔、掭墨、蘸水、调色等基本方法,要认真对待并使之养成良好习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儿童的模仿能力很强,老师要多进行身教示范,设计好学习的形式和内容,激发起儿童对绘画的兴趣。
1.演示练习作基础。
范画演示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练习方法,但应避免那种照葫芦画瓢式的全步骤演示方法,把着重点放在有难度的笔墨演示上。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时间,更重要的是将儿童从单纯的机械模仿变为有独立个性的意象练习,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作潜能。
2.儿歌助记促兴趣。
在学习中常常出现这样的一个问题,儿童容易将已学过的知识遗忘。为此笔者将儿歌融入水墨画教学,调动多种感官来加深印象,活跃课堂气氛。如在画熊猫时,笔者将作画方法编为:中白云笔淡墨画,左右两笔椭圆大,浓墨画上绒绒耳,八字眼睛两边画,小笔浓墨画嘴巴,大笔再把前肢加,后肢两笔画在下,行笔流畅水分大。在作画时播放一些优美的背景音乐,也容易使他们进入角色。
3.以点带面提效率。
鼓励学得较好的显示当场作画示范,这样既提高了表演者的绘画水平和心理调控能力,对其他同学也是一种鼓励和鞭策。是一种儿童自我教育和提高的练习形式。
4.小组合作融气氛。
一个学习单元结束后,我采用这种同学间相互切磋的练习形式,两人或多人合作,一人画一部分,在共同研究、相互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完成一幅画。如荷花可一人画叶,另一人画花,以达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的效果。同时也可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5.师生结合解疑问。
练习中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色墨渗化过分),也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偶然现象或效果,教师不妨接着画几笔,借题发挥,因势成形,使之成为妙趣横生的形象。反之,也可以老师先画上几笔,让他们接着画。经过这种练习,促使他们应对学习中出现的预料外的变化,提高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6.写生、默写和创作激兴趣。
要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表现,必须具备独特正确、敏锐细致的观察力。进行写生练习对提高儿童的眼手脑协调能力帮助很大。如盆栽是他们较为熟悉的观赏植物,笔者专门设计了—个单元练习,让他们仔细观察植物的枝、茎、叶、花、果的特征,用勾线染色的方法加以表现。使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技法应用融为一体。默写和创作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藉以培养即兴挥写的艺术表现技能,一般以小品形式出现,笔墨要简练,富有诗意和韵味。
三、寓教于乐,内化式练习。
儿童画水墨任何内容都可以归于他的笔端,甚至是成人不好表现的内容,他们都能挥洒自如。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接受,而是积极的建构,儿童对知识的内化是在他们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基础美术教育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是一种生活美术教育。它所包含的内容应该有利于儿童未来的生活和学习。
1.传统题材出新意,生动活泼见情趣。
教学中以听一听、讲一讲、议一议、画一画、评一评、创一创等活动,积极创造调动他们内在情感和动机的情境,在多层面参与中,建构起新的知识,实现传统题材与儿童实际情况的新链接。
2.现实生活找题材,挥毫泼墨乐趣多。
要真正在教学中实现自主学习,有效合作、多元创新,直面生活是一条有效途径。艺术来源生活,现实生活是儿童画取之不尽的源泉,要运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刺激他们的绘画愿望。使他们在对技法和各方面知识的结合,内化为自己的创作而出现一些奇特的布局和效果。
3.古诗配画乐陶陶,幅式多样形式新。
儿童对琅琅上口的古诗情有独钟,用水墨画来表现诗歌境界也十分契合。教师要鼓励他们积极调动中国画诸多的审美因素加以表现,包括题诗、题字、用印等,使作品不仅是一幅画,更是一首诗、一曲优美的歌。
求变、求异是儿童的天性,中国画的表现技法丰富,幅式多样,如扇面、斗方、屏条等也可让他们尝试,运用全新的构图形式来拓宽视野。经常有针对性地让他们欣赏一些古今大师的优秀作品,举办水墨画展评交流等,都无疑对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很有帮助,并进一步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创作能力。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审美、认识、教育的功能。
儿童水墨画教学必须应时代的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儿童在水墨游戏中体验,在弘扬优秀的民族艺术形式这个基础上,结合更广泛的艺术语言,发展传统艺术,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下一代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创新精神。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朝画家张璪很好的阐述了造化与创作主体间的关系。水墨由他们自己的心灵驱使,从内容到技法不受约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方法去画,走进想象的空间,在水墨游戏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画自己的幻想,把自己的个性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用自己的童心去创造一个奇妙的世界。
参考文献:
1.《水墨画新论》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3年1月
2.尹少淳.《小学美术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3
3.庞丽鹃.《教师与儿童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王倩.《体会与意会——少儿水墨画》.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