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初中作文教学策略的问题和方式创新

【作者】 余德沛

【机构】 雪山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从实践回归生活的作文教学策略,尊重学生的生命本体,是召回学生作文的灵动之魂,是改变目前写作困境的一种积极尝试和有效途径。
        一、作文意识“生命化”
         作文其实是一种交流、一种对话,是作者与自我、他人、自然社会的对话。诚如叶老所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识字,都要练习写作,而不是为了给自己捐上一个‘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头衔,只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可见,作文应成为学生自我精神发展的需要,作文的过程就是自我生命丰富与发展的过程。而当下学生普遍认为“作文是老师让我写的”“是为考试准备的”,这种意识严重阻碍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要想扭转这种局面,首先,教师要能站在“生命作文”的立场去教作文;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作文是自己生命的组成部分,是自己人生的精彩记录,连篇成册就是一部小小的生命史记。那么作文就会成为学生们的一种自觉行为,就会彻底改变他们对作文的认识。
        二、作文内容“生活化”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启示我们: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和基础,真情是作文的生命。学生写不好作文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生活积淀,没有用心地观察、体验生活,也就难以表达。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让学生的作文与生活有效链接,回归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
        (一)善于观察,培养一双慧眼
        “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语文课程标准对观察提出了具体要求,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对于学生写作大有裨益。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两种行之有效的观察方法。一种是定点观察。这种方法对于初学者和对作文头疼的学生很管用,且易于操作。如跟踪观察某一位同学,自己的眼睛就是摄像机,将他一天的喜怒哀乐的表情变化或者跑跳说笑的活动等,一一摄入眼中,用“笔录”的形式记下来,每周可以换一个观察对象,这样长期“盯”下去,学生笔下的人物形象就会活灵活现,不再干瘪、无味了。另一种是多感官观察。就是让学生以眼观、以耳闻、以鼻嗅、以舌品、以体触、以心思的方式去观察。如写一个普普通通的茶杯,学生可能感觉没啥可写的,用干巴巴的几句话了事。其实,是学生没有积极开放自己的感觉器官。如果让学生用眼睛去看它的形状和图案,用敲击的方式听听它的声音,用手去触摸它的质感,再泡入茶水闻闻香气,品品味道,用心感悟人生的要义,那么一篇内容丰盈的小观察练笔就出炉了。
         (二)丰富体验,品尝个中滋味
         《现代汉语词典》对“体验”的注释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由此看来,写作意义上的体验就是让我们的学生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才能写出富有生活气息、时代气息的个性作文。“从生活方面去体验”就是要堵住造假漏洞,就是要对症下药——先给他们布置一些生活观察体验的作业,然后再让他们去写作文,这个办法很奏效!如笔者在《社会生活与作文》课例中是这样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
         揭示任务:
         1.请到街头观察乞丐的精神面貌,体察他们的心理状态,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
        2.到菜市场或劳务市场或马路边,观察农民的言语表情,访谈了解他们一日的生活、工作状况,近距离体察他们的辛苦。
        3.自行组织到敬老院为爷爷、奶奶打扫卫生,观察他们的表情。
        一周后的作文课上,学生们纷纷谈了自己的感受,可以说都是情动于中,有感而发。
        所以教师应多形式地创设写作生活情境,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家庭、学校、社会和大自然,去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去“找米下锅”,而不是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因此,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表现生活,这是解决学生作文内容虚假空乏的关键。
        三、作文过程“随笔化”
        虽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但他们没有积累和提炼生活素材进行写作的习惯。为了能让学生拥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笔者每接一个新班级,都要求学生准备一本精美的随笔本,要求学生每周写好三篇生活随笔,每篇300—400字,内容自由书写,体裁不拘一格。用老师们的话说,就是给写作增“氧”,这“氧”就是自由的写作空间。让随笔真正成为学生们“青春勃发、五花八门、拥挤喧闹的一块话语天地”。“作文,就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淌,就是心灵自由自在的飞翔!让作文多一些童趣、童心、童真,少一些虚假的庄严与崇高。”每个假期,笔者都提倡学生“为自己的花季出一本书”,将自己一个学期的精品随笔选出来,自己取个别致的书名,请自己尊重的人写序,自己写跋,按照板块设计写作内容,如“生活五味瓶”、“奇思妙想”、“校园七色光”“走进大自然”、“跟踪追击”等。学生们自主选择不同的板块,编好目录和页码,排版并打印出来,开学初在全年级展出。当一本本带有强烈个性色彩的随笔集呈现在师生面前的时候,充盈每个作者心间的除了幸福的成就感,还有坚定的自信心和对随笔发自内心的感激与爱。三年六个学期,六本随笔本,就是学生三年作文训练的历程,是学生作文的成长轨迹,是学生初中生活的缩影。
  在我们班,最受大家欢迎的是写小组轮流日记。方法是按班级人数分成6—8个小组,小组成员共用一本日记本,每日按学号写日记,一周为一个轮流周期,要求真实地记录生活。下一位同学在写之前,先点评前一位同学写的日记,或谈感受或提建议。日记的内容可以是同一主题的甚至是同一题目的,也可以是辩论式的,或接龙连载式的……每月评出“优秀日记小组”和“优秀日记小能手”。在这种切磋砥砺、互相启发的氛围中,日记的;形式病”症状逐渐地消退了,取而代之的是表达与交流的快乐。
  当然,即使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也不等于就能写出好的文章,还需要经过长期的反复训练。只要教师指导得法,学生就能把自己的所读所看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将自己对自然、人生、社会的观察体验变成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作时就会左右逢源,言之有物。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也有人说“写好作文无秘诀,关键在于勤学和多练”。这是很有道理的。只有积累丰厚了,才能厚积而薄发。“磨刀不误砍柴工”,道理如此简单而已。
  四、作文训练“序列化”
  新课标指引下的语文教材已把作文教学集中于综合性活动学习中,渗透于阅读教学中,但是整体上没有完整的训练体系。只有遵从学生写作的心理发展规律,找到符合写作规律的科学序列,有的放矢地进行作文教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才有可能获得改观。
  我们经过多年大面积的实验,使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基本上建立起一个体系。其体系按三条线交叉编织。一是生活线:初一年级着重体验生活中的简单事物,初二年级着重体验生活中较为复杂的事物,初三年级着重体验生活中较为深刻的事物;二是思维线:初一年级着重培养观察能力,初二着重培养分析、综合能力,初三着重培养思辨、评析能力;三是表达线:这条线以锤炼语言为基础,初一重记叙,初二重记叙兼说明,初三重记叙兼论说。然后细化实化,落实到每个单元的训练中。
  文章是生命折射出的光辉,作文教学要真实地展现学生生命的本色,这是我们提倡生活化作文的根据。在作文教学中践行“四化”,就会让每个学生会写作文,写出贴近生活和充满真情的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