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探究
【作者】 杨 云
【机构】 高石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槁)》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显著特点是“突出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明确了这一阶段的物理教育不是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要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认识物理规律,让他们体会物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物理学;科学探究;美育
1.物理学在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在几门基础学科中,物理的研究对象最广泛,研究的规律最基本。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是无生命的,但是,生命活动却绝对不会违背物理规律。现在人们常说21世纪是这门学科的世纪、那门学科的世纪,这是从某学科的发展前景来讲的。这里可以肯定地说,出现了跃进式发展的学科,必然广泛地应用到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物理学科在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学科的重要性不能等同于学校中课程的重要性。这里要回到我们的出发点:中学物理课程不是为培养物理专业工作者而设立的,它应该和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总的目标作出贡献。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我们在谈到初中的三门科学课程时,总是按照物理、化学、生物这样的顺序,而英美的教育工作者则相反,说起来总是生物、化学、物理。在问到为什么把生物课程放到这样重要的位置时,他们说,(按照西方人的观点)人最关心的是自己的生活,而人的身体医学、人的食物农业都是和生物学密切相关的,所以社会舆论对于学校中的生物课程十分重视。他们的说法给了我们一个启发:今天的中学生,包括能够考上理工科大学的那部分高中学生,他们之中将来从事物理、化学、生物学基础研究的人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对于居民中绝大多数的工人、农民、一般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许多从业人员来说,到了下一个世纪哪门科学领先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能够懂得周围的科技环境,适应技术化社会的日常生活,能够应付本职工作中不断进步的技术要求,有能力对于与科学技术相关的社会问题发表意见。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成为某学科专家的潜意识转变一下,更多地考虑未来的普通公民切身的实际需要,那么学科的重要性、课时分配等难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2.物理课程的知识面应更加广泛
物理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深入到各种产业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在生活中到处都能碰到物理问题。在这种形势下,过窄的物理学知识面不利于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也不利于实现物理课程的其他教育功能。
许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在中学物理课本中却难以找到,即使有,也往往作为选讲处理,多数老师不讲。相对湿度是一个常用的物理概念,夏天,人们对于温度的感觉在很大程度上受相对湿度的影响,在技术上,许多仪器设备对相对湿度都有一定的要求,但它在现行课本中只是一个选讲内容。
目前我国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物理课尤其被认为“深、难、重”,在这种情况下能否进一步扩大物理课程的知识面呢?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就在于能否在正确的物理教育观的指导下较大幅度地降低“重点知识”的要求,不再在这些知识点上“深挖洞”。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物理课程“深、难、重”的问题,也才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物理课程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服务。
3.必须加强教学中科学方法的教育
科学素质首先表现为具有较多的科学知识,此外,还表现为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施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既要保证能有效开展,又不能因此而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科学方法教育必须与物理知识教学有机结合。知识是方法的载体,脱离了知识教学,方法教育就成了空中楼阁。开展科学方法教育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思维发展循序渐进地进行。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情感,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当然,实施物理科学方法教育不能脱离教师的自觉性,教材中的方法教育因素大多是隐含的,如果教师不自觉地挖掘教材中的方法教育因素,没有对物理科学方法比较系统的理解,科学方法教育就很难顺利开展。
要明确物理学是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要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并且要注重知识的应用,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
4.物理教学中科学精神的培养
科学精神对于学生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物理学的创立和发展无处不体现着人们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物理课程对培养学生这些素质具有独特的优势。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应创造更多的机会,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科学精神要注重质疑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本十分注意从习以为常的现象或“理所当然”的想法中引导学生找出矛盾,展开课题。课本写得思路清晰、节奏轻快,本身就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5.物理学中的美育
物理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物理学本身蕴藏着固有之美。物理学家在探索物质运动规律、研究物质结构时,正是运用实验观察、逻辑思维等手段,选择统一、和谐的体系,追求简洁、对称的表现形式,探索物理学美的本质。杨振宁先生曾告诉我们:“物理学的原理有它的结构,这个结构有它美和妙的地方。我们不能让光辉灿烂的物理之美封闭在物理学史的殿堂之中,而应敞开殿堂之门,让它的光芒普照每个学生的心田,使学生深刻理解物理世界的对称、和谐、简洁、统一的美感,去追求美、创造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宣传物理学的美和妙,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鼓舞他们探求物理奥秘,追寻这样一种最终的简洁、对称、和谐之美。
综合以上讨论可以看到,使物理教育(进而科学教育)真正转到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以及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这里既有教育观念的问题,也有考试制度、学校条件和师资水平等具体问题,还要考虑到巨大的教学惯性。这个转变必须得到社会各方面的认可才能实现。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转变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科学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物理学;科学探究;美育
1.物理学在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在几门基础学科中,物理的研究对象最广泛,研究的规律最基本。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是无生命的,但是,生命活动却绝对不会违背物理规律。现在人们常说21世纪是这门学科的世纪、那门学科的世纪,这是从某学科的发展前景来讲的。这里可以肯定地说,出现了跃进式发展的学科,必然广泛地应用到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物理学科在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学科的重要性不能等同于学校中课程的重要性。这里要回到我们的出发点:中学物理课程不是为培养物理专业工作者而设立的,它应该和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总的目标作出贡献。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我们在谈到初中的三门科学课程时,总是按照物理、化学、生物这样的顺序,而英美的教育工作者则相反,说起来总是生物、化学、物理。在问到为什么把生物课程放到这样重要的位置时,他们说,(按照西方人的观点)人最关心的是自己的生活,而人的身体医学、人的食物农业都是和生物学密切相关的,所以社会舆论对于学校中的生物课程十分重视。他们的说法给了我们一个启发:今天的中学生,包括能够考上理工科大学的那部分高中学生,他们之中将来从事物理、化学、生物学基础研究的人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对于居民中绝大多数的工人、农民、一般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许多从业人员来说,到了下一个世纪哪门科学领先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能够懂得周围的科技环境,适应技术化社会的日常生活,能够应付本职工作中不断进步的技术要求,有能力对于与科学技术相关的社会问题发表意见。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成为某学科专家的潜意识转变一下,更多地考虑未来的普通公民切身的实际需要,那么学科的重要性、课时分配等难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2.物理课程的知识面应更加广泛
物理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深入到各种产业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在生活中到处都能碰到物理问题。在这种形势下,过窄的物理学知识面不利于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也不利于实现物理课程的其他教育功能。
许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在中学物理课本中却难以找到,即使有,也往往作为选讲处理,多数老师不讲。相对湿度是一个常用的物理概念,夏天,人们对于温度的感觉在很大程度上受相对湿度的影响,在技术上,许多仪器设备对相对湿度都有一定的要求,但它在现行课本中只是一个选讲内容。
目前我国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物理课尤其被认为“深、难、重”,在这种情况下能否进一步扩大物理课程的知识面呢?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就在于能否在正确的物理教育观的指导下较大幅度地降低“重点知识”的要求,不再在这些知识点上“深挖洞”。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物理课程“深、难、重”的问题,也才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物理课程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服务。
3.必须加强教学中科学方法的教育
科学素质首先表现为具有较多的科学知识,此外,还表现为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施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既要保证能有效开展,又不能因此而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科学方法教育必须与物理知识教学有机结合。知识是方法的载体,脱离了知识教学,方法教育就成了空中楼阁。开展科学方法教育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思维发展循序渐进地进行。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情感,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当然,实施物理科学方法教育不能脱离教师的自觉性,教材中的方法教育因素大多是隐含的,如果教师不自觉地挖掘教材中的方法教育因素,没有对物理科学方法比较系统的理解,科学方法教育就很难顺利开展。
要明确物理学是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要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并且要注重知识的应用,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
4.物理教学中科学精神的培养
科学精神对于学生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物理学的创立和发展无处不体现着人们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物理课程对培养学生这些素质具有独特的优势。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应创造更多的机会,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科学精神要注重质疑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本十分注意从习以为常的现象或“理所当然”的想法中引导学生找出矛盾,展开课题。课本写得思路清晰、节奏轻快,本身就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5.物理学中的美育
物理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物理学本身蕴藏着固有之美。物理学家在探索物质运动规律、研究物质结构时,正是运用实验观察、逻辑思维等手段,选择统一、和谐的体系,追求简洁、对称的表现形式,探索物理学美的本质。杨振宁先生曾告诉我们:“物理学的原理有它的结构,这个结构有它美和妙的地方。我们不能让光辉灿烂的物理之美封闭在物理学史的殿堂之中,而应敞开殿堂之门,让它的光芒普照每个学生的心田,使学生深刻理解物理世界的对称、和谐、简洁、统一的美感,去追求美、创造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宣传物理学的美和妙,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鼓舞他们探求物理奥秘,追寻这样一种最终的简洁、对称、和谐之美。
综合以上讨论可以看到,使物理教育(进而科学教育)真正转到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以及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这里既有教育观念的问题,也有考试制度、学校条件和师资水平等具体问题,还要考虑到巨大的教学惯性。这个转变必须得到社会各方面的认可才能实现。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转变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科学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