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基于生本理念下构建农村初中地理情景教学

【作者】  袁 龙

【机构】 南充市顺庆区教育科学研究室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生本理念是指“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新课改背景下倡导生本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教学情景创设,提高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生本理念;农村初中地理;情景教学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在21世纪的今天,深度学习已经成为推进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其中,创设情景,驱动式教学是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初中深度学习指南》中指出,依据本学科课程标准及教材创设学习情境,教学需要将知识重新嵌入具体可感的情景中,引导学习者进行探究,完成建构,实现迁移,情景越真实、复杂,学生融入感越强,相应的知觉越深入,建构越完整,迁移越久远。[1]针对农村学生一些特殊学情,一般创设的情景教学设计在农村学校实施的时候效果可能大不如预期,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构建农村初中地理情景教学。
  一、农村学生学情分析
  农村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家庭情况大多比较复杂。其中有80%以上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父母长年在外打工,爷爷奶奶监管教育,年纪60岁以上的老人文化程度普遍低,还有较大比例的学生父母离异,离异的父母不关心子女的教育,留守、离异、隔代的家庭教育等情况,导致农村学生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对学生成长及学校教育有着重大的影响。
  1.学习兴趣低,厌学情绪严重
  学生厌学现象较为普遍,表现为对学习没有兴趣,课堂状态差,不参与、不思考、不听讲,更有自我放弃、完全没有学习动机的学生存在,认为一切都无所谓,毕业后便像父母一样外出“打工”,不需要学习。所以在农村学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也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之一。教师在进行课堂情景设计时,要注意什么样的话题、情景才能引起学生兴趣,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转变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
  2、情感体验缺乏,难以融入教学情境中
  较多学生因长期得不到父母关爱,缺乏沟通因此在情感上常常表现为无感、漠视,设计的教学情景在农村学生中难以获得共鸣,如非洲饥荒、缺水等,学生看到有冲击性的图片、视频资料时,笑着讨论的是土地干涸得像蜘蛛网,拍手笑称瘦弱的小孩快要被秃鹫吃掉了,完全脱离了教师想让他们感受饥饿和缺水的残酷,进而养成节约用水及珍惜粮食的初衷。所以在情景设计时,如何一步一步设问,引导学生养成向教师预设的方向思考问题,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学困生较多,期望获得关注 
  国家倡导教育公平,开始向农村倾斜教育资源,但在这个过渡阶段内,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些现实问题,许多农村学校教学条件仍不如城市学校,许多农村家庭仍选择将孩子到城市学校就读。导致农村学生特别是初中阶段学困生较多,与城市学生有较大差别。主观上表现为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注意力不集中等,加上外部条件所限,在普通常识、社会热点上相对见识得较少。农村学校在初中阶段,班级人数很少,几人至二十几人不等。因学生较少,课堂比较容易掌控,情景设计时应尽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少年时期的学生开始产生较强 “成人感”、“自负感”,甚至是叛逆心,意志、情感的发展正处于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的矛盾时期,因为缺乏父母关爱,期待获得关注。
  二、农村初中地理情景教学建议
  1.发挥情感教育作用,合理利用时政热点 
  著名儿童教育家、情境教育创始人李吉林对情景教学定义为:“情景教学要将情感、情境、知识、道理紧密联系起来,以创设合适的场景,激发学生的情绪,从而全面发展学生的情感与认知的教学模式[2]。新课改背景下,地理教学要更加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郑耀星认为,在情景创设中必须遵循可操作性与情感熏陶性原则[3]。针对农村学生情感体验缺乏、甚至价值观偏差等问题,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单纯以学习知识点、考点为目标组织情景教学,要注重情感熏陶,重塑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新课改背景下,地理教学强调要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注重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只有学生发自内心的对学习内容认同并接受,学习行为才能够发生[4],在真实或模拟的教学情景下,学生因为已有的知识、生活体验,能更加容易产生知识链接,产生自信心,产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注意力,甚至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这对学习兴趣较低、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农村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应紧密联系现实,在情景教学中解决课本上的问题。
  利用时政热点,兼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断积累现实素材,密切关注社会上经济、环境、自然灾害等重大时政热点问题,与地理教学内容相联系,创设适合的教学情景进行教学。基于农村学生大多没有关注社会热点消息这一学情,应注重背景资料的铺设,尤其是与知识点学习相关的部分,避免超出学生知识区,注意适当的降低问题难度,增加必要的过渡性问题,通过教师层层螺旋上升式设问,引导学生养成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学习七年级下册教材巴西部分时,援引2019年8月亚马孙森林大火的相关新闻时,提前让学生了解火灾背景、火灾经过,了解人类的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哪些重要构成因素?破坏了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引导学生讨论造成火灾的可能原因以及此次森林大火可能会产生哪些影响?让学生明白森林大火造成的后果跟自己息息相关,融情于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前拓展了知识区并讨论出结果。
  2.重视乡土地理的运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地理是一门生活性学科,学生必须从生活中学习地理。近几年来,地理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地理实践力及核心素养的培养。地理实践力的缺失会使学生觉得地理知识离自身很遥远,无法获得成就感,大大降低学习主动性和兴趣[5]。由于条件所限,博物馆、科技馆、地理实验室等实践型场馆无法成为农村学校常用的地理教学手段,因此应“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利用乡土地理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差、生活经验少的情况下,这种“我知道”、“我见过”并切合自身已有经验的知识,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南充市顺庆区大林乡,该地区农业生产非常有特色,有水蜜桃、猕猴桃的种植,有莲塘、渔场相结合的养殖,甚至农产品在本地的销售地点都是学习农业的极好教学素材。通过“从气候、地形、河流、土壤等方面考虑为何这些农产品能够分布在我们的家乡?”、“各种农产品具体分布在大林乡的哪个位置?(低洼处、向阳的山坡上等)”等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分析影响农业类型及分布的相关因素。课堂上情景设计为家乡相关的内容,学生普遍非常有兴趣,学习积极性很高,能够专注于课堂。但仍然有一部分学生缺乏对生活环境的观察,只知道个别地方特色农产品,甚至说不清楚它们的分布位置,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考虑将课堂延伸至课外,让学生参与到真实情景中去。
  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正处于快速成长、波动较大、价值观重组的矛盾时期,半成熟半幼稚、期待获得关注等现象同时存在。在情景教学设计时,创造能够满足学生“虚荣心”的情景,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成就感,逐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地图教学之前,设计一节“带你一起过暑假”的分享课,农村学生在暑假期间大多数都会外出,去父母打工所在地或是所属市区,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出行路线及所见所闻,请他们用语言描述或是照片展示去了哪里、乘坐的什么交通工具、吃了什么特色食物、见过什么特殊景观、天气如何、穿衣如何等,用简单的圆点和箭头分享暑期出行路线图,产生对地图的最初印象。
  3.注重多样化学习,适当设置户外课程
  21世纪是信息时代、电子时代,尽管当前学校、家长尽量预防学生玩手机、打游戏,但视听生动、互动性强的视听游戏软件对学生的吸引不会消失。学生课下玩手机甚至因此耽误学习、是心照不宣的事实,不管是阅读背诵类的任务,还是写作计算类的作业,学生在周末完成的质量都非常差,绝大多数学生周末都不会进行任何跟教学有关或无关的学习行为,既然教师不能杜绝此类现象,那就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与电子产品,巧妙隐藏弊端,最大限度发挥其积极功能[6]。如,构建游戏《绝地求生》某个作战地图场景,让学生分析该场景地形、植被、建筑、河湖特征及分布等等,并利用所有能调动的自然资源来制定作战计划或是生活、生存计划,再根据他们计划的可行性判断谁可能获胜,构建一场现实版“吃鸡”情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还有抖音这样的分享型平台,也可以用它有效利用学生周末时间,借助游戏精神实现游戏与学习的融汇贯通,寓教于乐。
  在农村学校,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少,教师对课堂的控制相对容易,能够兼顾到每一个人。且初中学生还处于好动的年纪,对户外的世界充满好奇和激情,将课堂由课内迁移到课外。如,学习天气与气候时,建立长期观察任务,让学生记录下每天的阴晴雨云、风向温度、太阳高度,甚至是日出日落时间,通过数据的记录和亲身体验,明白引起气候季节变化的原因和气候变化的现象,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参与感、自主学习的满足感、得出结论的成就感,从而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应注意提前设计实践活动,放得开,更要收得回,保证学生不脱离教学正轨,尤其要注重环保安全意识,杜绝危险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冯忠跃.初中深度学习指南[M].地质出版社,2019,
  [2]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2:32.
  [3]郑耀星.地理教学论与地理教学改革[M].辽宁: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8-99.
  [4]赵俊峰.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王浩宇,赵自胜.地理教育,2019,3:5.
  [6]王浩宇,赵自胜.地理教育,20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