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新形势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

【作者】 韩晓蓉

【机构】 三河市第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进程的不断推进,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每年都有一定量的实验题,一般都涉及实验设计与能力的考查。从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卷分析看,学生在实验题上的失分相当严重,特别是基层学校的学生。该文通过对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实验教学现状分析,并对新课程背景下更好地开展生物实验教学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实验教学;素质教育;创新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进程的不断推进,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山东省从今年开始组织了高中生物实验优质课的评选,理论上都认为上好实验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那么实验课到底开设得如何呢?据我们市高中调查分析表明,许多地方实验课开设得都不尽人意,仅仅是空喊口号,生物实验课开设率大部分都很低。有些重点中学的实验课开设相对较多,但对新课程理念上的探究实验课,往往被教师以验证性的实验来完成,实验目的,实验器材,以及实验方法,都事先做了具体的规定。使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创新能力上的培养受到限制。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个人认为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1.教师走老路,缺乏创新性。
        新课程教材与以往的老教材相比,变化较大,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科学探究的机会,甚至有些实验没有现成的实验方案,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去设计。这就要求老师由于本身要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且这样的实验教学课堂,往往秩序较乱,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教学过程很不流畅,使很多老师感到很难受,逐步又恢复到老师一言堂。老师讲一讲,学生书面实验设计,实验现象由老师描述,实验结论由老师得出,表面上是提高了课堂时间的利用率,完成了知识性的教学任务。这样的实验活动,学生体验不到科学探究的魅力,抹杀了学生学习生物时的个性思维。许多生物学实验要求及时购买新鲜的活体材料,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这也使某些实验教师产生了畏难的想法。
        2.受目前高考考试形式的制约
        中考部分地区考过实验操作,但是高中对实验的动手操作考核基本没有进行过,导致了目前只教师“讲实验”而“不做实验”的现象。特别是为了高考,教师更看重考分而忽视了学生的未来发展,便形成了目前实验课的传授方式—老师把实验讲熟讲透,让学生通过记忆和练习来巩固实验的材料、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也取得了不错的笔试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实验课难以开展。
        3.受学校实验经费投入的制约
        现在很多学校的实验室设备老化、跟不上形式,很多经典的实验因为仪器不足而无法开展,例如植物组织培养的实验,大部分学校都没有组培实验室。实验仪器的配备、实验仪器损耗的填补、动态的配备实验仪器,无不与教育经费的不足相矛盾,制约了实验课的正常开设。
        对于高中生物教学如何利用现有的条件,更有效的开展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笔者也做了一定的探讨
        1.对教材实验进行改进,有利于更好的实验
        例如:可以对实验的方法进行改进。在“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验中,用漏斗过滤绿叶匀浆速度很慢,影响实验进程,可改用三层纱布紧拧法过滤十分方便快捷;实验取材方法不当或不很合理常常会直接影响到实验操作的顺利进行和实验现象的观察效果。做“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时,由于根尖较短,染色后很难在龙胆紫溶液中找到,结果会影响到实验操作的顺利进行,为此,我们在实验中首先选取长度为2-3cm的根尖,经解离、漂洗、染色后,再用剪刀剪取距根尖2-3mm长的根尖制片观察,整个实验能很顺利地完成:在检测花生子叶中的脂肪实验时,学生做花生子叶切片时常因害怕伤及手指,切取的切片太厚,影响观察,我们在实验中采取将浸软的花生子叶的一端切平后,直接在干净的载玻片中央用力摩擦一下,然后进行观察。这种方法既避免学生切伤手指,同时又可以因切片过厚,使组织细胞重叠而影响观察效果,整个过程简单易行,还可以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
        2.适当开展校本课程,进行拓展实验
   如何在现有的课本实验资源基础上进行拓展,并将课本实验的原理、方法应用到具体的新的情境中以解决相关问题,这值得师生探讨。在学生做完一些实验的基础上教师可布置学生自行设计相关的实验以检验学生对实验理论、方法迁移应用的能力。在进行了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后,可要求学生模仿这个实验,探究动物、绿色植物等生物的呼吸方式;学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时,模仿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设计一个自由组合及F2有关比例的模拟实验。在教学中教师也可设计一些相关的实验习题让学生及时地完成来提高学生运用实验中的有关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
  3.变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
  例如在做“验证实验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实验中,把一组实验变成三组实验,A组和B组的漏斗口外密封一层半透膜,C组的漏斗口外密封一层塑料纸,A组漏斗和烧杯内的溶液均为30%的蔗糖溶液,B组和C组漏斗内的溶液为30%的蔗糖溶液,烧杯内的溶液为清水,这样B组和C组对照使学生理解渗透作用产生的一个条件具有半透膜,A组和B组对照使学生理解渗透作用产生的另一个条件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通过这样的探究,突破了本实验的难点。
  总之,只有教师本身认识到实验探究对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性,才能认真有效的去实施实验教学。要有效的实施实验探究,教师本身对实验探究要有积极态度,坚定的信念,执着的精神,同时要善于学习和积累,不断提高实验探究教学的能力,要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我们要改进教学方法,深挖教材,更新观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祖国的未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3
  [2]张太荣,高中生物学新教材实验改进与创新,生物学通报,2008.12
  [3]王国顺,高中生物学课本实验的拓展,生物学教学,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