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小学低段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作者】 米玛次仁

【机构】 西藏萨迦县扯休乡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关键词:情境 内容 练习
        一、创设生活情境
        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体会学好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无形中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现实。”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课堂里,数学和生活得到了有效的融合。教学情境是为教学服务的,创设情境既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从现实生活中找到与探究内容最贴切的情境,让学生及时发现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并很快投入到探究教学问题的过程之中,把学生引导到建立数学模型上来。对一年级的学生,要创设一些喜闻乐见,美丽生动的童话表演的情境,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被吸引到学习中来。
        二、重现生活画面
        数学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现实把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1、所选生活化内容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数学知识的实际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切不可以把“生活化”看成课堂教学的目的,过于重视“生活化”的形式,脱离了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的联系。在教学“线段”时可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将弯曲的道路改道,怎样做才能得到最短的道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从而成公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要注重生活化向数学化提升的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活数学化。如,我们可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为形式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利用已学过的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的知识,美术知识、语言知识、生产常识对长方体和它的表面进行探究。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要有数学化的引导。适当的数学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正迁移,激发和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广阔的数学探索空间。
        3、内容呈现多样化和数学生活化
        课程标准指出: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的学习需要。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突破教材在内容上的局限性,采用多样的形式,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提高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三、返回生活天地
        1、与生活问题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例如:在教学如,在教学“统计”后,可选择具有丰富生活背景的案例,也可组织学生通过看电视、报纸,上网或到市场、机关、学校等进行搜集、调查,了解我国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发展的信息情况。并加以整理、运用这些信息资源。这样,学生通过经历典型案例的处理过程,培养他们对数据的直观感觉,认识统计方法的特点,体会统计思想和方法应用的广泛性。使他们亲近数学,真正让数学走近学生,让数学走入生活。
        2、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这样做不仅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数学的本质来说,新知是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如不考虑学生的生活经历,完全从抽象到抽象,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感到数学太难了。实际上数学就在学生身边。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在有关内容教学中,应指导学生直接应用数学知识观察、分析、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例如,运用函数、数列、不等式、统计等知识直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包含数学问题的活动,可促使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3、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课外活动对于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熟练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理解深刻、运用自如,所以要加强课外活动。在教学《套圈游戏》中,学生学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连加算式后,老师设计了有趣的摸牌游戏:每个同学通过计算自己摸到的牌数的大小,来进行比赛。熟悉的生活实际,有趣的游戏情境,不同层次的练习蕴含,学生在犯错与纠错的过程中,在嘻嘻哈哈的笑声中,进一步巩固了对算法的理解,培养了估算能力,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离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的道理,只有再现数学知识与自然科学、人类生活的联系,不断增加教学的信息量,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为“做数学”、“用数学”和“会生活”的过程,才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育》辽宁教育杂志社 出版日期:2005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