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从心理疏导到生命提升——谈生命教育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拓展和延伸

【作者】 崔翠翠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以促进人们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发展生命为宗旨的生命教育在高校的兴起给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本论文旨在通过对生命教育内涵的论述以及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对比分析,从高校学生的实际状况需要出发,分析生命教育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拓展和延伸,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上要关注生命质量的提升,在内容上要渗透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的教育,并论述了生命教育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提升;拓展
  中央十六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并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开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文件颁布以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高度重视,成效显著。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社会和高校的安全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解决大学生中出现的价值扭曲、诚信意识淡薄、功利化思想严重、生命意识淡薄等问题方面还不能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完美配合。与此同时,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或教育理念——生命教育在许多高校悄然兴起,以促进人们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发展生命为宗旨的生命教育的产生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生命教育解读
  生命教育最早在西方提出,美国的华特士1968年第一个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的思想。国内生命教育的研究开始于近十年,学者们针对目前现实生活中青少年自杀、他杀等现象而提出要对学生进行有关生命知识、生存能力等的教育,以促使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也有学者从哲学的视角对生命、生命价值进行解读,引导受教育者实现生命价值的最大化。但是,对生命教育的内涵学者们没有形成普遍的认识,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理解方向。
  将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生命教育理念的提出主要是针对现实教育中生命的异化,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实有共通之处。强调教育要以受教育者的生命为原点,尊重生命,把受教育者当成是活生生的人来看待。具体到教育过程中,就是要求所有的教育行为要遵循生命的发展特征,按照生命的需要开展有力的教育,使受教育者意识到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不仅要求教育者要以人为本,而且要以个体的人为本。
  将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这种理解方式是将生命作为教育的内容。国外以及港台地区对生命教育的理解更侧重于这一方面。澳洲“生命教育中心”的成立就是针对社会上青少年吸毒、滥用药物等危害生命的现象,台湾地区则直接采用死亡教育的说法。通过传授有关生命孕育、发展、陨落等的知识,使受教育者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从这种理解出发,学者们对生命教育的层次进行了解读。例如,许世平提出生命教育包括生存意识教育、生存能力教育和生命价值升华教育【1】。
  以上两种理解方式虽然是从不同的角度对生命教育作出解释,对比来看,无论哪种理解方式都强调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在本论文的研究中,侧重于将生命作为教育的内容,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关注人的生命问题。由此我们可以将生命教育理解为关于生命问题的教育,包涵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发展生命、提升生命四个层次,涉及到生命对待、生命价值选择、生命提升、生命与生命的和谐相处等内容,发展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是生命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生命教育比心理健康教育有更深的内涵和外延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各学科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学生个体和谐发展的教育。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等途径针对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提倡整体性的原则,主张不仅针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更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心理问题的预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大趋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防患于未然而不是简单的心理疏导?如何有效的帮助大学生构建良好的人格?如何使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利于当下的生活更有利于存促进学生对美好人生的追求?这些问题也正是生命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
  生命教育比心理健康教育有更深的内涵和外延首先表现在关注主题上的拓展。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生命教育包涵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心理一般是指人的思想情感等内心活动,人的心理是通过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和个性等不同形式和水平表现出来的。而生命的概念更加立体,是一个包涵了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的整体概念。从整体上说,心理是人脑的机能,生命包涵着心理活动,但是不能涵盖生命的全部。从生命与心理这两个概念的从属关系上可以看出,生命教育应该包涵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很多也是生命教育的内容,如贫困压力、人际困惑、自我认同危机、厌世悲观、漠视生命等。同时,生命教育又涉及到很到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关注的内容,比如死亡教育、生命价值教育、生命与环境的教育等。生命教育中渗透了很多道德、伦理问题的研究,不仅关系个体生命在生活中遇到的现实的困惑,更重要的是探究这些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指向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
  生命教育比心理健康教育有更深的内涵和外延还表现在在教育效果上。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常用的心理疗法如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认知疗法、宣泄疗法、放松疗法等往往是给学生的不良情绪找到一个出口从而维持其心理的平衡,但是很多心理问题在根源是与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相关联的,生命意识、生命意义感的缺失等生命困惑是导致一个人不能合理出来面临的心理冲突的重要原因,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能够适当缓解和调整学生的心理问题,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的价值中立原则往往导致不能给受教育者提供合理的价值引导,因此只能暂时缓解问题,一个心理问题的暂时解决之后可能会出现另一个心理问题,可以说,面对生命问题,心理疏导治标不治本。生命教育着眼于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及时在解决厌世、漠视生命等问题是也是通过激发起生命个体自身对生命存在价值的追求来实现的,目标在提升个体生命的质量,实现个体生命的价值,比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跟深的内涵和外延。
  三、生命教育视野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及内容延伸
  (一)目标定位:提升生命质量
  生命教育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升首先体现在对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定位的延伸:将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作为教育的目标。台湾学者郑崇珍认为,生命教育的目标包括三个层级:最基础目标——珍爱生命,活得尊严;第二阶层目标——发展生涯,建构生命愿景;最高目标——自我实现【2】。生命教育的目标基础层面是教人珍爱生命,更高的层次则在于教人体悟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提高生命的质量。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生命教育的这种目标定位中有所借鉴。人的心理问题的产生的除了生理、认知的问题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人的生命困惑,而传统的以心理咨询为主要教育途径的心理健康教育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在目标定位上虽然也着眼于人的完美人格的构建,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对人格的构建缺乏德育、哲学等的支撑,更多的表现为技术层面的理解。然而对一个人而言,生命是一个内涵更加丰富的概念,生命意识、生命价值赋予人的生命神秘而又珍贵的意义,人总是要试图去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能够在这方面有所引导,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提升青年学生的生命质量。
  (二)内容延伸:生命意识教育和生命价值教育
  教育目标决定教育的内容,目标的延伸势必也会带来内容的延伸。生命教育在关注主题上比心理健康教育有更深的内涵和外延,以生命教育的视野审视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体现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全方位关注,尤其要加强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教育的内容。
  生命意识教育实际上就是让受教育者了解生命的珍贵,从而能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生命首先表现在作为自然存在的肉体生命,肉体生命是有限性,最主要的表现是生命在存在时间上是有限的,虽然几千年以来人们都在致力于延长自身的寿命,但是死亡仍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命题,“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无奈的呐喊和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都无法改写生命有限的事实。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只有生命得以保存,才能谈得上生命的发展和价值。生命具有崇高的尊严,这种尊严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失去了就不可复得,生命又是一个充满喜怒哀乐的过程,尤其要注意培养大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即使遭受严重的灾难,也要对生命心存敬畏,不可轻易伤害生命。
  生命价值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过有意义的生活,在教育中渗透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生命质量。一般的心理咨询都遵循价值中立的原则,但是这种原则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因为无法进行价值的引导,因此只能暂时缓解这一问题。其实许多心理学家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意义疗法”的出现就是心理学对这一问题进行应对的表现。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生命价值教育的内容能够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好的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价值教育的原则遵循上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相一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学生,帮助其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个有了崇高追求和正确价值取向的人就不会在现实生活的一时得失中迷失自己,能够在即使面临严峻挑战时仍然能够具有坚定的生命信仰和顽强的生命意志,如此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治心理困惑之表又能治疗生命困惑之本。
  四、基于生命教育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路径
  (一)课程建设: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思想政治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除了采用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途径开展外也采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形式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生命教育的内容也要通过生命教育课程的形式出现,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相呼应。在台湾就开设了包括《生命教育概论》、《哲学与人生》、《宗教与人生》、《生死关怀》、《道德思考与抉择》等在内的生命教育课,并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内容体系。在学校教育中,可以根据现有的实际教学资源与条件,以选修或者公共课的形式开展生命教育的课程。通过课程的形式向广大青年学生进行生命知识、生命意识、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学校可以通过编写教材和理论课堂,传授生命知识,引导学生把握的生命意义,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心理等;通过学校德育课、伦理课与人生职业规划课程讲授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知识,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目标。
  (二)环境建设:营造充满生命气息的环境
  要营造充满生命气息的环境除了要给生命的保存提供充足的物质生活条件以外,更重要的是要营造充满生命气息的人文环境,包括文化氛围的营造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两个方面。首先要营造充满生命气息的文化氛围,这要求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差异,在差异中对话,在差异中共荣;建立健全畅通的文化交流渠道,比如学校的院刊、校刊、校园广播以及各种网络平台等,也可鼓励学生自己办刊,给学生营造自由的话语环境。其次,要营造充满生命气息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疏远、同学关系功利等不良倾向,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瓦解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造成了人们间的孤独,要消除这种不良影响,提升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感和人际信任度,就需要改变大学生身边的人际关系,努力提高人与人之间的生命关怀。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在关怀中也是这样,一个充满了生命感召力、亲和力的老师自然更能够亲近学生,也更能够在交往中激发、引导学生的生命体验。同辈交往、同学交往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最常见、最重要的交往,营造良好的同辈关系,这就要求培养大学生的“仁爱”之心,引导学生在与人交往中把自己放在恰当的位置上,以己度人,真心待人。
  (三)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具有生命教育意识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解决大学生的生命困惑,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支具有生命教育意识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使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时候,给予大学生极大的人文关怀、生命关照。这要求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和学生工作者首先是一个敬畏生命、具有坚定的生命信仰和坚强的生命意志的人,同时要掌握有关生命的知识;不仅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要掌握有关道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以便对学生进行有关生命价值的教育;不仅要掌握心理咨询的有关方法,更要灵活应用对话、体验、价值澄清等生命教育的方法;不仅帮助学生疏导生活中遇到的具体困惑,更能够通过生命教育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关怀,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从而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总体看来,相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在高校的地位还有待提高,针对目前高校学生的生命状况,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十分必要,开展生命教育的体系和途径也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生命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拓展和延伸是毋庸置疑的。
  注 释
  【1】许世平.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2,4.
  【2】郑崇珍.生命教育的目标与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 2002, (10): 7~8.
  参考文献:
  [1]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许世平.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2,4
  [3]杨怀中主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手册[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4]蔡茂华著.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务[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5]毛丹,颜俊学.论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J].当代经济.2008(12)
  [6]李道友.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拓展与延伸——基于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的思考[J].出国与就业.2011(24)
  本文系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与探索》中期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