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未成年人道德滑坡谁之过
【作者】 刘光远
【机构】 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未成年人正处在道德形成的关键时刻,尤其是在教育转型期的今天,多元文化的消极影响和教育不当,使未成年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道德滑坡。关注未成年人的学习更关注精神、关注身心健康,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以阳心态面对社会、面对人生,是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教育工作者最崇高的职业道德!
关键词:未成年人;道德;文化;责任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希望,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未来。而在今日,很多家长与基础教育工作者都感未成年人教育之难,轻重不能说。尤其在教育欠发达的城乡结合地区,部分未成年人喜好聚集斗殴,对自己的过激行为不以为然、不知错也不愿接受批评教育,放纵的行为有恃无恐。是非观淡漠,美丑不分,责任心差,人生价值观扭曲。有关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占比呈上升趋势且向低龄化发展,出现道德滑坡。那么,未成年人为什么会道德滑坡,滑坡的责任该由谁来承担呢?
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滑坡,首先承担责任的应当是家长。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肩负着养育与启蒙教育的职责,家庭起步教育从何着手不仅关系着孩子现实快乐而且影响着未来幸福。在中国,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客观上为成功的教育打好了基础,但事与愿违的是家长的美好愿望往往被其“无微不至”的“过度关照”而彻底击垮。在家庭,0—3岁孩子逗人疼爱,父母、亲人备加呵护,有求必应,谁有怠慢立刻遭到责备,致使孩子形成“自我中心主义”思想,谁也不能对我说“不”。4—6岁,为“不输在起跑线上”,严格控制下的全面发展成了琴舞书画一样不少的单方面发展,结果使孩子在没有自由、失去童真、童趣中失去对大人的信赖,形成逃避大人监控的心理。从上学开始,父母更是孩子的全职保姆,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照而学习上则是严厉到近似残酷。特长班、强化班、补习班使孩子在不可开交中失去学习信心。父母教育孩子,总是将压力转嫁或放大压力,备受压抑的孩子在不堪承受巨压中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下降,越学越差,家长就越着急,就越是逼学,孩子则越逼越不学,直至对立,使家长“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付诸东流。有的家长,空晚饭后总是围着舞场、酒桌、麻将转,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这种家庭的孩子受家风耳濡目染的影响,不仅不爱学习而且沾染不良习气,凭空增加了学校教育的难度。有的家长平时对孩子的一切全然不知,一遇考试就问成绩,若成绩不理想只有打,这种家庭的孩子,为逃避责打难免说谎,为寻找慰藉难免不跟社会混混瞎混,待到孩子的“顽习”养成,再行教育则为时已晚,那时无论“棍棒”还是请家教都将无济于事。急于求成又不懂如何教育的家长,有的不辨是非,一味宠爱、溺爱孩子,对不良行为视而不见,甚至看什么都是优点,把无休止的夸耀孩子当成了“赏识教育”,致使家庭“霸王”的孩子成为走向社会的弱者;有的家长则是一味责怪自己的孩子,总拿别人孩子的长处对比自己孩子的不足,致使孩子怀疑自己,对学习、人生信心不足。家长无论溺爱还是严厉,违背孩子成长规律的超前、超高教育,都给孩子带来的是心灵的伤害,不仅“扼杀”了孩子的兴趣和灵感,甚至将天资聪颖的孩子“驯化”成了智能的低下者,家长自己亲手毁了孩子的前程却还在怨天尤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超前、超高”教育使孩子恰恰输在了起跑线上。对此,由家庭不当教育造成孩子的心理扭曲而导致的道德滑坡,家长敢说这不是你的责任吗?
其次承担责任的是大众文化媒体。“素质教育”本是要改变传统教育因循守旧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改进“繁、难、偏、旧”的教材知识,改变不适应现代教育的种种“过于”。遗憾的是,“素质教育”一开始就被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弯曲、炒作,仿佛“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而彻底否定传统教育体系而“创新”。基础教育被五花八门的“素质教育”理论搞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未成年人头脑灵活,接受新鲜事物快但抑制力差,极易受外界影响而改变志向。曲高和寡,低俗的网络游戏、色情暴力读物及恐怖影视剧往往以优美的旋律、语调借助未成年人的单纯、好奇,使富于幻想、模仿力强而自我控制能力差的未成年人由狂热沦为追捧低俗、由“试试水深”到深涉其中,由向往虚幻到是非美丑不分,使美好的心灵在浑浑噩噩中被“吞噬”,进而看不惯社会现状、道德沦落,难道庸俗读物的作者及出版部门、不良文化场所、“明星”就不是 “始作俑者”而承担责任吗?
第三负责的应当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教育的行政机关高高在上,只管发号施令,深入了解学校、教师、学生甚少。形式化、数字化的检查、评比,走马观花、下车伊始的听课,使学校、师生学会了应付与表演;“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做教育家,不做教书匠”,“做研究型教师”的空论,使“教”“研”分化,教师“重研轻教”使学生在疏于管教中放任自流;至于公开课、说课、演讲大赛也只是树几个典型,“热烈”的大赛过后,一切照旧;至于组织教师培训,也只是走走过场,装装门面;还有什么“第二课堂”、“兴趣小组”、“学科竞赛”都是以牺牲学生的“兴趣”和活动时间为代价。学生由紧张、焦虑、长期的身心压抑到学会敷衍塞责而导致的心理失衡直至道德失衡,教育主管部门、“纸上谈兵”的各类教育督查者难道就没有责任吗?
第四承担责任的应当是校长。学校是教育学生全面发展的主阵地。校长是教育行政部门任命的全权负责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基础性培养和开发的学校行政负责人。校长的思想品德修养、教育教学及行政管理能力直接关系着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校长在学校至高无上的权力常使其个人行为基本成了学校的教改方向,在一些学校,“素质教育”喊在嘴上,“挂在墙上”,实则进行着“更为残酷”的“应试教育”。校长对课改“朝秦暮楚”,改去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思维活动,老师成了检查预习、督导自学的督师,学生则变成上课忙应答,下课忙预习,回家忙查阅的学习“机器”,成了老师争名夺利的工具。由校长重智轻德迫使只知学习的学生在而后并不一帆风顺的人生旅途中烦厌人生,校长就不感到愧疚吗?
第五承担责任的当然是教师。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的重任,享受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崇高美誉,每个人都敢问心无愧地说,我的职业无愧于称号吗?面对现今教育的难题,有的教师不是去深入学习、研究现代教育教学与现代学生,而是随波逐流、一心为高级职称而“明哲保身”、讨好、迎合学生,一旦“高职”到手,就努(下转第25页)(上接第20页)力脱离教学一线,以避免与学生正面接触;有的教师则为使学生考出好成绩而不惜他人的快乐与健康施压加餐,使学生沉溺在超负荷的“题海战术”中,在有限的睡眠中甚至梦中也在做题;而有的教师则又以新课改自主学习为招牌,课堂忽悠学生,课外开班辅导。由教师的不负责任造成学生的道德滑坡,难道就不是教师的责任吗?
未成年人可塑性强,教育是否得法不仅关系着个人的命运,而且影响着家庭及社会,关系着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未来。从父母到教师乃至每一个与青少年成长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只有从内心深处审视自己,遵循孩子的成长和认知规律,在关注孩子的现实中注重孩子的精神和人格培养,在尊重孩子的兴趣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孩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主确定人生目标,使孩子在目标导引下自主、自愿做好每一件事,尊严而幸福地生活。否则,在输掉快乐、输掉人格、输掉精神的“名利”竞争中,即使赢得了高考而最终输掉的将是人生。
关键词:未成年人;道德;文化;责任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希望,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未来。而在今日,很多家长与基础教育工作者都感未成年人教育之难,轻重不能说。尤其在教育欠发达的城乡结合地区,部分未成年人喜好聚集斗殴,对自己的过激行为不以为然、不知错也不愿接受批评教育,放纵的行为有恃无恐。是非观淡漠,美丑不分,责任心差,人生价值观扭曲。有关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占比呈上升趋势且向低龄化发展,出现道德滑坡。那么,未成年人为什么会道德滑坡,滑坡的责任该由谁来承担呢?
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滑坡,首先承担责任的应当是家长。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肩负着养育与启蒙教育的职责,家庭起步教育从何着手不仅关系着孩子现实快乐而且影响着未来幸福。在中国,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客观上为成功的教育打好了基础,但事与愿违的是家长的美好愿望往往被其“无微不至”的“过度关照”而彻底击垮。在家庭,0—3岁孩子逗人疼爱,父母、亲人备加呵护,有求必应,谁有怠慢立刻遭到责备,致使孩子形成“自我中心主义”思想,谁也不能对我说“不”。4—6岁,为“不输在起跑线上”,严格控制下的全面发展成了琴舞书画一样不少的单方面发展,结果使孩子在没有自由、失去童真、童趣中失去对大人的信赖,形成逃避大人监控的心理。从上学开始,父母更是孩子的全职保姆,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照而学习上则是严厉到近似残酷。特长班、强化班、补习班使孩子在不可开交中失去学习信心。父母教育孩子,总是将压力转嫁或放大压力,备受压抑的孩子在不堪承受巨压中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下降,越学越差,家长就越着急,就越是逼学,孩子则越逼越不学,直至对立,使家长“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付诸东流。有的家长,空晚饭后总是围着舞场、酒桌、麻将转,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这种家庭的孩子受家风耳濡目染的影响,不仅不爱学习而且沾染不良习气,凭空增加了学校教育的难度。有的家长平时对孩子的一切全然不知,一遇考试就问成绩,若成绩不理想只有打,这种家庭的孩子,为逃避责打难免说谎,为寻找慰藉难免不跟社会混混瞎混,待到孩子的“顽习”养成,再行教育则为时已晚,那时无论“棍棒”还是请家教都将无济于事。急于求成又不懂如何教育的家长,有的不辨是非,一味宠爱、溺爱孩子,对不良行为视而不见,甚至看什么都是优点,把无休止的夸耀孩子当成了“赏识教育”,致使家庭“霸王”的孩子成为走向社会的弱者;有的家长则是一味责怪自己的孩子,总拿别人孩子的长处对比自己孩子的不足,致使孩子怀疑自己,对学习、人生信心不足。家长无论溺爱还是严厉,违背孩子成长规律的超前、超高教育,都给孩子带来的是心灵的伤害,不仅“扼杀”了孩子的兴趣和灵感,甚至将天资聪颖的孩子“驯化”成了智能的低下者,家长自己亲手毁了孩子的前程却还在怨天尤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超前、超高”教育使孩子恰恰输在了起跑线上。对此,由家庭不当教育造成孩子的心理扭曲而导致的道德滑坡,家长敢说这不是你的责任吗?
其次承担责任的是大众文化媒体。“素质教育”本是要改变传统教育因循守旧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改进“繁、难、偏、旧”的教材知识,改变不适应现代教育的种种“过于”。遗憾的是,“素质教育”一开始就被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弯曲、炒作,仿佛“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而彻底否定传统教育体系而“创新”。基础教育被五花八门的“素质教育”理论搞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未成年人头脑灵活,接受新鲜事物快但抑制力差,极易受外界影响而改变志向。曲高和寡,低俗的网络游戏、色情暴力读物及恐怖影视剧往往以优美的旋律、语调借助未成年人的单纯、好奇,使富于幻想、模仿力强而自我控制能力差的未成年人由狂热沦为追捧低俗、由“试试水深”到深涉其中,由向往虚幻到是非美丑不分,使美好的心灵在浑浑噩噩中被“吞噬”,进而看不惯社会现状、道德沦落,难道庸俗读物的作者及出版部门、不良文化场所、“明星”就不是 “始作俑者”而承担责任吗?
第三负责的应当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教育的行政机关高高在上,只管发号施令,深入了解学校、教师、学生甚少。形式化、数字化的检查、评比,走马观花、下车伊始的听课,使学校、师生学会了应付与表演;“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做教育家,不做教书匠”,“做研究型教师”的空论,使“教”“研”分化,教师“重研轻教”使学生在疏于管教中放任自流;至于公开课、说课、演讲大赛也只是树几个典型,“热烈”的大赛过后,一切照旧;至于组织教师培训,也只是走走过场,装装门面;还有什么“第二课堂”、“兴趣小组”、“学科竞赛”都是以牺牲学生的“兴趣”和活动时间为代价。学生由紧张、焦虑、长期的身心压抑到学会敷衍塞责而导致的心理失衡直至道德失衡,教育主管部门、“纸上谈兵”的各类教育督查者难道就没有责任吗?
第四承担责任的应当是校长。学校是教育学生全面发展的主阵地。校长是教育行政部门任命的全权负责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基础性培养和开发的学校行政负责人。校长的思想品德修养、教育教学及行政管理能力直接关系着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校长在学校至高无上的权力常使其个人行为基本成了学校的教改方向,在一些学校,“素质教育”喊在嘴上,“挂在墙上”,实则进行着“更为残酷”的“应试教育”。校长对课改“朝秦暮楚”,改去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思维活动,老师成了检查预习、督导自学的督师,学生则变成上课忙应答,下课忙预习,回家忙查阅的学习“机器”,成了老师争名夺利的工具。由校长重智轻德迫使只知学习的学生在而后并不一帆风顺的人生旅途中烦厌人生,校长就不感到愧疚吗?
第五承担责任的当然是教师。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的重任,享受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崇高美誉,每个人都敢问心无愧地说,我的职业无愧于称号吗?面对现今教育的难题,有的教师不是去深入学习、研究现代教育教学与现代学生,而是随波逐流、一心为高级职称而“明哲保身”、讨好、迎合学生,一旦“高职”到手,就努(下转第25页)(上接第20页)力脱离教学一线,以避免与学生正面接触;有的教师则为使学生考出好成绩而不惜他人的快乐与健康施压加餐,使学生沉溺在超负荷的“题海战术”中,在有限的睡眠中甚至梦中也在做题;而有的教师则又以新课改自主学习为招牌,课堂忽悠学生,课外开班辅导。由教师的不负责任造成学生的道德滑坡,难道就不是教师的责任吗?
未成年人可塑性强,教育是否得法不仅关系着个人的命运,而且影响着家庭及社会,关系着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未来。从父母到教师乃至每一个与青少年成长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只有从内心深处审视自己,遵循孩子的成长和认知规律,在关注孩子的现实中注重孩子的精神和人格培养,在尊重孩子的兴趣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孩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主确定人生目标,使孩子在目标导引下自主、自愿做好每一件事,尊严而幸福地生活。否则,在输掉快乐、输掉人格、输掉精神的“名利”竞争中,即使赢得了高考而最终输掉的将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