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作者】 李 静 张守勇
【机构】 北马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极为重要,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不良现象原因,并根据其提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认识
在小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是教师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理论,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的课堂教学、游戏或者其他活动类的辅导过程,帮助小学生正确的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并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分析不良心理现象,有针对性的提出改善措施。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也逐渐发生变化,对小学生的影响除了学校本身,还包括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所以分析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家庭教育是学生的启蒙教育,而学校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正规教育,社会教育则在日常的生活中形成耳濡目染的教育作用。
第一,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小学生群体中,家庭的经济实力、思想态度、文化修养及人际关系等都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家庭生活中,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生活压力不断提高,很多父母将子女交给爷爷奶奶抚养,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没有相应的重视。虽然祖父母在生活上比较照顾子孙,但是在情感上和心理上都较少沟通,缺乏交流。导致学生在自主能力和受压能力等方面相当欠缺,不会恰当的处理人际关系。
第二,学校教育也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大影响因素。小学阶段是学生奠定人生发展的基础阶段,在学校受到的教育会影响其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而在一般的小学教育当中,较多的强调学生的成才教育,而对成人教育相对来说重视强度不够,甚至有些教师的思想不够端正,教育方法有待加强,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小学教学当中,学校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不仅要强化成才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同样重要。
第三,社会教育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另一大影响因素。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很多小学生都是家中的宝贝,社会上的风气往往很容易影响到学生,物质排场,攀比较劲,将很多传统美德抛之脑后。从而形成不健康的生活行为,因此要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要科学的进行社会教育的引导。根据当前社会小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自我表现的欲望都很强,希望得到周边人群的肯定,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引导教育措施,促进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如何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以上分析,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取决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主要的方面。但是在小学教育中,教师需要根据这以特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一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掌握学生的心理;二要尊重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三要形成多样化的教育方式,进行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加强交流,掌握心理。教育活动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的活动,需要教师正确的认识学生的情感,并顺从学生的情感出发,进行教育。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家要从各方面培育人,那么他首先要在各方面了解学生。”因此,教师不仅是要多学生多方面的关怀,同时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信念,多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多沟通,与学生打成一片。
教师根据学生的特别要经常的深入班级,采取适当的时机与学生谈心,并且让学生能够自由的表达思想情感,教师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并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第二,尊重学生并给予关爱。在小学教育中,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要建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够构建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环境,通过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特别是在对某些敏感的学生来说,教师的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可能影响其一辈子,比单纯的学校成绩的影响更加深刻。所以说小学教育过程中需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保障人格平等,在正常教学的基础上,实行民主治理,平等的对待所有学生,并且设置师生互评,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要尊重其人格和成绩,并保证其隐私权利,特别是对那些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通常会难以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只有在被人接受和关爱的过程中,才能接受自己,如果得不到教师的尊重,也就感受不到自我的价值,对于这类学生,教师需要进行正面引导,做到不当面批评。
第三,创造环境进行多样化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在教学中需要创造有利于学习的环境,并建立起合作的精神。通过团结合作的教育模式,更大效能的发挥学生的团队学习能力,通过竞争机制,设置激励法和得分制,进行综合的评比,促进学生竞争意识的建立,提高团队协作精神。
在常规的小学教育之外,需要建立健康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耳濡目染中发展健康的心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一般来说,可以通过开展班级活动,促进学生的情绪发泄,在文体活动中,学生能够较好的克服自卑和焦虑的心理,对于学生的进步,要适当的采取鼓励措施,冲扽调动其积极性。营造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的班级,使学生能够看到学习的希望,更加努力勤奋。
同时经常开展集体活动的另外一个优势,是能够树立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荣誉感,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能够发挥团结友爱的精神,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并形成具有稳定向心力的班级凝聚力,使孤立的学生能够感受到温暖,矫正不健康的心理现象。
开展励志班会也是健康心理教育的一种方式,能够有效的消除学生的虚荣骄傲心理,通过开展系列活动,使其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并提供心理素质,促进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需要综合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面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认识
在小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是教师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理论,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的课堂教学、游戏或者其他活动类的辅导过程,帮助小学生正确的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并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分析不良心理现象,有针对性的提出改善措施。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也逐渐发生变化,对小学生的影响除了学校本身,还包括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所以分析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家庭教育是学生的启蒙教育,而学校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正规教育,社会教育则在日常的生活中形成耳濡目染的教育作用。
第一,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小学生群体中,家庭的经济实力、思想态度、文化修养及人际关系等都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家庭生活中,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生活压力不断提高,很多父母将子女交给爷爷奶奶抚养,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没有相应的重视。虽然祖父母在生活上比较照顾子孙,但是在情感上和心理上都较少沟通,缺乏交流。导致学生在自主能力和受压能力等方面相当欠缺,不会恰当的处理人际关系。
第二,学校教育也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大影响因素。小学阶段是学生奠定人生发展的基础阶段,在学校受到的教育会影响其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而在一般的小学教育当中,较多的强调学生的成才教育,而对成人教育相对来说重视强度不够,甚至有些教师的思想不够端正,教育方法有待加强,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小学教学当中,学校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不仅要强化成才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同样重要。
第三,社会教育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另一大影响因素。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很多小学生都是家中的宝贝,社会上的风气往往很容易影响到学生,物质排场,攀比较劲,将很多传统美德抛之脑后。从而形成不健康的生活行为,因此要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要科学的进行社会教育的引导。根据当前社会小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自我表现的欲望都很强,希望得到周边人群的肯定,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引导教育措施,促进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如何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以上分析,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取决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主要的方面。但是在小学教育中,教师需要根据这以特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一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掌握学生的心理;二要尊重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三要形成多样化的教育方式,进行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加强交流,掌握心理。教育活动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的活动,需要教师正确的认识学生的情感,并顺从学生的情感出发,进行教育。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家要从各方面培育人,那么他首先要在各方面了解学生。”因此,教师不仅是要多学生多方面的关怀,同时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信念,多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多沟通,与学生打成一片。
教师根据学生的特别要经常的深入班级,采取适当的时机与学生谈心,并且让学生能够自由的表达思想情感,教师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并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第二,尊重学生并给予关爱。在小学教育中,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要建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够构建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环境,通过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特别是在对某些敏感的学生来说,教师的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可能影响其一辈子,比单纯的学校成绩的影响更加深刻。所以说小学教育过程中需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保障人格平等,在正常教学的基础上,实行民主治理,平等的对待所有学生,并且设置师生互评,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要尊重其人格和成绩,并保证其隐私权利,特别是对那些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通常会难以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只有在被人接受和关爱的过程中,才能接受自己,如果得不到教师的尊重,也就感受不到自我的价值,对于这类学生,教师需要进行正面引导,做到不当面批评。
第三,创造环境进行多样化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在教学中需要创造有利于学习的环境,并建立起合作的精神。通过团结合作的教育模式,更大效能的发挥学生的团队学习能力,通过竞争机制,设置激励法和得分制,进行综合的评比,促进学生竞争意识的建立,提高团队协作精神。
在常规的小学教育之外,需要建立健康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耳濡目染中发展健康的心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一般来说,可以通过开展班级活动,促进学生的情绪发泄,在文体活动中,学生能够较好的克服自卑和焦虑的心理,对于学生的进步,要适当的采取鼓励措施,冲扽调动其积极性。营造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的班级,使学生能够看到学习的希望,更加努力勤奋。
同时经常开展集体活动的另外一个优势,是能够树立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荣誉感,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能够发挥团结友爱的精神,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并形成具有稳定向心力的班级凝聚力,使孤立的学生能够感受到温暖,矫正不健康的心理现象。
开展励志班会也是健康心理教育的一种方式,能够有效的消除学生的虚荣骄傲心理,通过开展系列活动,使其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并提供心理素质,促进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需要综合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面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