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英语教学中“隐性分层”和“显性分层”相结合的尝试
【作者】 王国静
【机构】 神木第三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在英语教学中如果用同一目标来要求全体学生,必然与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可能性不相适应,从而使一些学生或轻易达标,或难以达标。他们的学习活动不能有效展开;他们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采用“隐性分层”和“显性分层”相结合的方式,能使各层次学生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积极、有益的学习氛围,从而能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有效学习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关键词:隐性; 显性; 结合
为全体适龄青少年创造接受良好基础教育的机会,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较好的发展,这大概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诚然,在班级授课制条件这个问题是有困难的。在通常情况下,班内学生的原有基础,即他们达到某一目标的可能性、学习的具体准备状态,总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在英语教学中如果用同一目标来要求全体学生,必然与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可能性不相适应,从而使一些学生或轻易达标,或难以达标,他们的学习活动不能有效展开,他们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主张在课堂中实行与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可能性相适应的、着眼于促进学生在各自自愿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的教学策略,这就是分层递进教学。实施分层教学,能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可能性发挥出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一、学生分层
处于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具有相当大的共性,但是由于遗传因素,家庭因素、教育条件等方面的不同,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差异。差异体现在知识准备、行为习惯、智力水平、身体素质、个性品质等方面。分层教学是一种强调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着眼于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它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强调教师的“教”一定要是适应学生的学。我在学生分层上采用“隐性分层”,所谓“隐性分层”,是指学生分层的情况只有教师心中有数,这是一种动态的,模糊的分层。人们通常用A代表最高等级,B为次之,C更次。而我把低层称为A层,中层称为B层,高层称为C层。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表明分层不是为了给学生评价好、中、差的等级,另一方面是为了给各层次学生的“递进”留有余地,在大家都努力递进的情形下,A层的学生可以升到B、C层,C层学生也可以D、E层。这样做的优点是有利于保护中、低层学生的自尊心,而我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准备状况,灵活地采取各种教学措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问题分层
“问题分层”就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与他们的学习可能相适应的问题。这些层次并不是明显地用标题标出,而是在一个问题里设计三个层次。这个问题我并不指定A、B、C哪一层回答,而是要求三个层次的学生共同思考,使他们在思考、回答中进行隐性互补合作学习。所谓互补合作学习就是具有不同的智慧水平、相互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更有效。因此在回答问题时,我总是先请A层 学生回答,再请B层学生补充,最后由C层回答。
例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下册UNIT4的阅读课文时,是杨雷在甘肃当自愿者老师的一个故事。在教学时,我先不讲解,而是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进行快速阅读,然后我提问:“What did Yang Lei’s mother say about her daughter’s volunteer work?”我先请A层学生回答,他只用中文回答说“ This was a good idea.”,而当我继续追问时,他却不知道了。于是我又请一位B层的学生,他说“This was a good idea, needed to experience different things.”可是不完整,最后由C层的一位同学补充,“She thought this was a good idea. Young people today needed to experience different things.”完全正确。A、B、C三层学生都针对这个问题动了脑筋,并通过互补把问题回答完整了。
三、评价分层
分层评价上,我采用“显性分层“,对低成就学生以表扬为主,使其得到了成功的激励。同时,对中等生以鼓励为主,对高层次的学生则用评价提高其竞争意识。例如,每一次的听写,A层学生写对5个单词既得满分,B层则是8个,C层则是10个全对才可以得满分。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特别是A层学生,原来从未及格,现在可以得到60分,80分甚至满分,他们认为自己并不差,在得到从未得到的高分后,也就增加了学习英语的兴趣。一段时间后,A层的个别学生对我说:“老师,听写5个单词我已经得满分了,我要求听写8个得满分。”这无形中形成了动态分层,这样,使A层学生有一个递进的机会。有时在一堂课中根据学习困难学生达标情况,及时地表扬,使学生有了奔头,很多学生的积极性由“分数”和“递进”中得到。对每一个学生的进步,我总是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要让学生感到轻松,学有所获。在每个单元的课文背诵问题上,我也采取这一方法,A层学生只要求熟读,B层学生在背书过程可以提醒3次,C层学生必须达到流利地背诵。 通过一段时间,学生的成绩达到我的预期目标。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尝试,证实了“隐性分层”和“显性分层”在教学中的可行性和优越性,由于每个学生都有一种奋发向上的良好心理,所以,这样做能使各层次学生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积极、有益的学习氛围,从而能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有效学习能力。
关键词:隐性; 显性; 结合
为全体适龄青少年创造接受良好基础教育的机会,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较好的发展,这大概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诚然,在班级授课制条件这个问题是有困难的。在通常情况下,班内学生的原有基础,即他们达到某一目标的可能性、学习的具体准备状态,总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在英语教学中如果用同一目标来要求全体学生,必然与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可能性不相适应,从而使一些学生或轻易达标,或难以达标,他们的学习活动不能有效展开,他们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主张在课堂中实行与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可能性相适应的、着眼于促进学生在各自自愿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的教学策略,这就是分层递进教学。实施分层教学,能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可能性发挥出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一、学生分层
处于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具有相当大的共性,但是由于遗传因素,家庭因素、教育条件等方面的不同,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差异。差异体现在知识准备、行为习惯、智力水平、身体素质、个性品质等方面。分层教学是一种强调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着眼于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它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强调教师的“教”一定要是适应学生的学。我在学生分层上采用“隐性分层”,所谓“隐性分层”,是指学生分层的情况只有教师心中有数,这是一种动态的,模糊的分层。人们通常用A代表最高等级,B为次之,C更次。而我把低层称为A层,中层称为B层,高层称为C层。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表明分层不是为了给学生评价好、中、差的等级,另一方面是为了给各层次学生的“递进”留有余地,在大家都努力递进的情形下,A层的学生可以升到B、C层,C层学生也可以D、E层。这样做的优点是有利于保护中、低层学生的自尊心,而我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准备状况,灵活地采取各种教学措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问题分层
“问题分层”就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与他们的学习可能相适应的问题。这些层次并不是明显地用标题标出,而是在一个问题里设计三个层次。这个问题我并不指定A、B、C哪一层回答,而是要求三个层次的学生共同思考,使他们在思考、回答中进行隐性互补合作学习。所谓互补合作学习就是具有不同的智慧水平、相互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更有效。因此在回答问题时,我总是先请A层 学生回答,再请B层学生补充,最后由C层回答。
例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下册UNIT4的阅读课文时,是杨雷在甘肃当自愿者老师的一个故事。在教学时,我先不讲解,而是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进行快速阅读,然后我提问:“What did Yang Lei’s mother say about her daughter’s volunteer work?”我先请A层学生回答,他只用中文回答说“ This was a good idea.”,而当我继续追问时,他却不知道了。于是我又请一位B层的学生,他说“This was a good idea, needed to experience different things.”可是不完整,最后由C层的一位同学补充,“She thought this was a good idea. Young people today needed to experience different things.”完全正确。A、B、C三层学生都针对这个问题动了脑筋,并通过互补把问题回答完整了。
三、评价分层
分层评价上,我采用“显性分层“,对低成就学生以表扬为主,使其得到了成功的激励。同时,对中等生以鼓励为主,对高层次的学生则用评价提高其竞争意识。例如,每一次的听写,A层学生写对5个单词既得满分,B层则是8个,C层则是10个全对才可以得满分。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特别是A层学生,原来从未及格,现在可以得到60分,80分甚至满分,他们认为自己并不差,在得到从未得到的高分后,也就增加了学习英语的兴趣。一段时间后,A层的个别学生对我说:“老师,听写5个单词我已经得满分了,我要求听写8个得满分。”这无形中形成了动态分层,这样,使A层学生有一个递进的机会。有时在一堂课中根据学习困难学生达标情况,及时地表扬,使学生有了奔头,很多学生的积极性由“分数”和“递进”中得到。对每一个学生的进步,我总是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要让学生感到轻松,学有所获。在每个单元的课文背诵问题上,我也采取这一方法,A层学生只要求熟读,B层学生在背书过程可以提醒3次,C层学生必须达到流利地背诵。 通过一段时间,学生的成绩达到我的预期目标。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尝试,证实了“隐性分层”和“显性分层”在教学中的可行性和优越性,由于每个学生都有一种奋发向上的良好心理,所以,这样做能使各层次学生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积极、有益的学习氛围,从而能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有效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