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议小学作文有效教学的策略
【作者】 贺玉军
【机构】
【摘要】【关键词】
【正文】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基础教育的课程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变,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已成学习语文主要的学习方法。而小学作文教学又是教师在教学中最棘手的,怎样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呢?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实践,就新课标下小学作文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小学生对任何新的事物都有感兴趣的一面,并且有探知的欲望。三年级的学生,此时还未接触作文,真希望自己快点知道,作文究竟是怎么回事。是难是易?是有趣还是乏味等等一系列问题存在他们的思维空间时,我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觉得特别要引导好第一节作文课。这就是激发好学生的作文兴趣。
第一次给学生上入门作文时,我没有照章地按作文要求让学生作文,而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作文”。并且是在谈话中用最熟悉、最形象的事物,通过设置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自己理解“作文”的含义。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的:也许同学们很想知道怎样写作文,其实作文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比如你们的妈妈在自己心目中漂亮吗?有多漂亮?你想告诉你的同学、老师吗?怎样说才能把漂亮的妈妈让别人知道呢?听了这些问话,学生们的兴趣来了,并且各抒己见,同桌之间议论纷纷。看到这一情景我接着说,你讲的如果能写出来让人看,就成了一篇作文。学生们听了,觉得更新奇,并感觉到作文原来既有趣又简单。接着,我还告诉他们,不光写妈妈,还可以写爸爸、爷爷、奶奶------甚至你觉得有趣的事情或者是其他有意义的东西都可以写成作文,告诉别人。这时,作文的概念就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
二、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开展作文教学
作文是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的需要而作,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了作文。生活化作文的训练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探索。
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写作是作文当前教学的需要。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很严重,仿写、甚至抄袭现象还较普遍,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为了使学生能写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能及时的把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表达出来,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教会学生观察生活。
作文训练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我们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观察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日月星空……
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2、组织学生参与生活。
有意识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如组织学生开展“他真行”等演讲形式的主题活动,配合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举办联欢会,平时组织学生郊游、参观工厂、深入农村,定期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
这样,可以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产生作文兴趣。
三、 勤练笔,在实践中提高
教师精心组织的课外活动及学生积累为习作准备了丰富的材料,就像是盖楼打好了地基,但“砌楼”的方法也很重要,这就需要学生多练笔。仿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模仿是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创新的必由之路,也是小学生作文起步的台阶。以语言典范、词句优美、创作巧妙地好文章为模本,指导学生进行仿写,学习作者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方法,对学生的习作无疑是锦上添花。试看毛泽东的“丹青意造本无法”对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的改写,不正是仿写的妙处所在吗?
“而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课本中选用的文章,都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方面有独到之处。因此,我经常以课文为纽带引导学生仿写。如:学习了写景的课文,就引导学生写自己观察到的景物;学习了写人的课文,就引导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学习了童话故事,就让他们续编、改编甚至自编故事。同时鼓励学生创新,敢于改写课文。在举一反三的训练中,既让学生体验到了语言文字的乐趣,又无形中提高了习作能力。
四、 开放作文评价,构建多维度体系
评价小学生的作文,除了多给予肯定与鼓励外,还必须想办法让学生的作文有更多的倾听者、欣赏者,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满足,产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这就需要开放作文评价,构建多维度体系。
(1)评价方式多结合。对于小学生的作文,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显然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运用,对小学生尤为重要。特别是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作文过程,立足每个学生的发展点,给学生必要的写作自信心,弥补了终结性评价存在的偏颇。
(2)评价标准多角度。我们不仅可以将学生作文语言的得体性和内容的真实性作为评价的角度,更应将学生作文态度的自主性、思维的创新性、思想的健康性等作为评价角度,使评价由智力因素向非智力因素延伸。在重视学生作文能力形成的同时,也追求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新课程呼唤作文教学的开放,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重视与生活的联系,保护他们的童真,以欣赏的眼光来评判、引导学生,让学生自由地、自主地、自发地写,从而感受到作文的可亲性。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定会出现杜牧所描绘的那种可喜景象:“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果满枝。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生有所裨益。
一、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小学生对任何新的事物都有感兴趣的一面,并且有探知的欲望。三年级的学生,此时还未接触作文,真希望自己快点知道,作文究竟是怎么回事。是难是易?是有趣还是乏味等等一系列问题存在他们的思维空间时,我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觉得特别要引导好第一节作文课。这就是激发好学生的作文兴趣。
第一次给学生上入门作文时,我没有照章地按作文要求让学生作文,而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作文”。并且是在谈话中用最熟悉、最形象的事物,通过设置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自己理解“作文”的含义。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的:也许同学们很想知道怎样写作文,其实作文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比如你们的妈妈在自己心目中漂亮吗?有多漂亮?你想告诉你的同学、老师吗?怎样说才能把漂亮的妈妈让别人知道呢?听了这些问话,学生们的兴趣来了,并且各抒己见,同桌之间议论纷纷。看到这一情景我接着说,你讲的如果能写出来让人看,就成了一篇作文。学生们听了,觉得更新奇,并感觉到作文原来既有趣又简单。接着,我还告诉他们,不光写妈妈,还可以写爸爸、爷爷、奶奶------甚至你觉得有趣的事情或者是其他有意义的东西都可以写成作文,告诉别人。这时,作文的概念就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
二、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开展作文教学
作文是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的需要而作,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了作文。生活化作文的训练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探索。
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写作是作文当前教学的需要。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很严重,仿写、甚至抄袭现象还较普遍,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为了使学生能写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能及时的把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表达出来,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教会学生观察生活。
作文训练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我们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观察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日月星空……
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2、组织学生参与生活。
有意识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如组织学生开展“他真行”等演讲形式的主题活动,配合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举办联欢会,平时组织学生郊游、参观工厂、深入农村,定期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
这样,可以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产生作文兴趣。
三、 勤练笔,在实践中提高
教师精心组织的课外活动及学生积累为习作准备了丰富的材料,就像是盖楼打好了地基,但“砌楼”的方法也很重要,这就需要学生多练笔。仿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模仿是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创新的必由之路,也是小学生作文起步的台阶。以语言典范、词句优美、创作巧妙地好文章为模本,指导学生进行仿写,学习作者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方法,对学生的习作无疑是锦上添花。试看毛泽东的“丹青意造本无法”对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的改写,不正是仿写的妙处所在吗?
“而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课本中选用的文章,都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方面有独到之处。因此,我经常以课文为纽带引导学生仿写。如:学习了写景的课文,就引导学生写自己观察到的景物;学习了写人的课文,就引导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学习了童话故事,就让他们续编、改编甚至自编故事。同时鼓励学生创新,敢于改写课文。在举一反三的训练中,既让学生体验到了语言文字的乐趣,又无形中提高了习作能力。
四、 开放作文评价,构建多维度体系
评价小学生的作文,除了多给予肯定与鼓励外,还必须想办法让学生的作文有更多的倾听者、欣赏者,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满足,产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这就需要开放作文评价,构建多维度体系。
(1)评价方式多结合。对于小学生的作文,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显然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运用,对小学生尤为重要。特别是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作文过程,立足每个学生的发展点,给学生必要的写作自信心,弥补了终结性评价存在的偏颇。
(2)评价标准多角度。我们不仅可以将学生作文语言的得体性和内容的真实性作为评价的角度,更应将学生作文态度的自主性、思维的创新性、思想的健康性等作为评价角度,使评价由智力因素向非智力因素延伸。在重视学生作文能力形成的同时,也追求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新课程呼唤作文教学的开放,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重视与生活的联系,保护他们的童真,以欣赏的眼光来评判、引导学生,让学生自由地、自主地、自发地写,从而感受到作文的可亲性。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定会出现杜牧所描绘的那种可喜景象:“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果满枝。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生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