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建构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作者】 赵敏辉
【机构】 坪地乡民族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的思想方法渗透进一切领域,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数学的教育功能逐渐转向关注数学工具性、数学方法的应用性。在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明确强调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并且提出了 “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要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意识;重要性;原则;培养策略
一、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这样能帮助学生对数学的内容、思想和方法有一个直观生动而深刻的理解,它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用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可以使学生真正懂得数学究竟是什么。因此,本人认为教育必须重视在“做中学、学中做”,突出应用数学的重要性。数学课堂还应该海纳百川,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课堂是生活的课堂,它所探究的问题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课堂中,教师要本着探究的目的,数学教学生活化,生活材料数学化,努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而从整体上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从而让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拥有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的头脑。
二、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原则
1.生活性原则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在教学中,注重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挖掘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物作为教学的素材,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乐趣,从而愿学、想学、会学、乐学、学好。
2.探究性原则
现实世界许多现象和问题隐含着一定的数学规律,需要人们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去探索、去寻求解决策略。坚持探究性原则,要求学生从复杂的现象中寻找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建构对生活图景的数学理解.可以说,基于生活场景与实际问题的探究是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有效方式.
3.适切性原则
适切性原则指的是在小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上,应该把目标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不能要求太高,也不能太低,精心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策略,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富有成效得到共性与个性的发展。
三、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
1.引导学生感知数学源自生活,感受数学应用价值
在过去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对于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很少提及,即便是应用题教学,也只是把事先编好的现成的题目出示给学生,学生只是根据几个必需的条件套用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却不知道解决某一问题需要处理哪些信息和数据,更没有领悟到数学对于这一问题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提倡在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感受数学源自生活,感受数学应用价值。
2.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渗透数学应用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需要我们尽量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注重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小学数学中,许多知识的来源于生产、生活,通过展示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生活现象的数学信息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应用的神奇与普遍,并且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3.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实践活动,强化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数学需要在应用与实践活动中不断感知和经历,将生活实例引入课堂,进行情境模拟,把学习内容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让学生参与具有相关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中应用数学,强化数学应用意识,初步培养数学应用能力。
这一实践活动有的部分课内进行,有的需要课外进行。达到虽课已尽,但学习仍在延伸的效果。通过类似的课,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并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自己提出解决方案。并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内心的感受、体验结合起来,不仅扩大了数学教学的容量,而且也发展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当然,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高和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也绝非靠讲几节数学应用专题课所能解决的,不要期望在一两次的解决问题中就能培养起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也不要认为简单的数学问题(包括生活中的问题)对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毫无帮助,它需要较长的时间,只要我们在适当的时机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应用意识,经历渗透、反复、交叉、逐级递进、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的过程。使学生的应用意识逐步由不自觉或无目的状态,进而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应用。
总之,通过各种载体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加大学生体验成功的频率,提高他们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意识;重要性;原则;培养策略
一、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这样能帮助学生对数学的内容、思想和方法有一个直观生动而深刻的理解,它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用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可以使学生真正懂得数学究竟是什么。因此,本人认为教育必须重视在“做中学、学中做”,突出应用数学的重要性。数学课堂还应该海纳百川,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课堂是生活的课堂,它所探究的问题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课堂中,教师要本着探究的目的,数学教学生活化,生活材料数学化,努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而从整体上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从而让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拥有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的头脑。
二、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原则
1.生活性原则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在教学中,注重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挖掘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物作为教学的素材,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乐趣,从而愿学、想学、会学、乐学、学好。
2.探究性原则
现实世界许多现象和问题隐含着一定的数学规律,需要人们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去探索、去寻求解决策略。坚持探究性原则,要求学生从复杂的现象中寻找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建构对生活图景的数学理解.可以说,基于生活场景与实际问题的探究是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有效方式.
3.适切性原则
适切性原则指的是在小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上,应该把目标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不能要求太高,也不能太低,精心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策略,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富有成效得到共性与个性的发展。
三、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
1.引导学生感知数学源自生活,感受数学应用价值
在过去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对于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很少提及,即便是应用题教学,也只是把事先编好的现成的题目出示给学生,学生只是根据几个必需的条件套用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却不知道解决某一问题需要处理哪些信息和数据,更没有领悟到数学对于这一问题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提倡在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感受数学源自生活,感受数学应用价值。
2.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渗透数学应用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需要我们尽量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注重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小学数学中,许多知识的来源于生产、生活,通过展示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生活现象的数学信息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应用的神奇与普遍,并且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3.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实践活动,强化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数学需要在应用与实践活动中不断感知和经历,将生活实例引入课堂,进行情境模拟,把学习内容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让学生参与具有相关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中应用数学,强化数学应用意识,初步培养数学应用能力。
这一实践活动有的部分课内进行,有的需要课外进行。达到虽课已尽,但学习仍在延伸的效果。通过类似的课,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并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自己提出解决方案。并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内心的感受、体验结合起来,不仅扩大了数学教学的容量,而且也发展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当然,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高和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也绝非靠讲几节数学应用专题课所能解决的,不要期望在一两次的解决问题中就能培养起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也不要认为简单的数学问题(包括生活中的问题)对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毫无帮助,它需要较长的时间,只要我们在适当的时机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应用意识,经历渗透、反复、交叉、逐级递进、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的过程。使学生的应用意识逐步由不自觉或无目的状态,进而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应用。
总之,通过各种载体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加大学生体验成功的频率,提高他们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