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合作性学习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现

【作者】 包春梅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合作性学习方式是近年来备受重视的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互助性,主体性,自主性是其突出特点,符合人本主义的教育要求,因而正在被广泛引入各科各年级的教学中。本文采用文献查阅对合作性教学在高中,尤其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作了一定研究,从合作性学习开展的基础,合作性学习的基本原理,高中生物合作性教学的现状以及意义,高中生物合作性教学的组织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合作性学习  高中生物
        1.引言
        合作性学习方式是今年来备受重视的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互助性,主体性,自主性是其突出特点,合作学习的理念符合人本主义的要求,实践也证明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课业成绩、培养学生健康心态和交际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符合国家新课改的要求,因而正在广泛引入各科各年级的教学中。本文旨在通过对合作性学习理论与实践的分析,针对性地探讨合作性学习方式对高中生物教学的影响。
       2合作性学习的理论简介
        2.1合作性学习的概念
        合作性学习是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一般以2至5人为一个小组,在合作性学习的过程中,共同探讨、相互帮助,弥补各自在理解上的不足,达到集体的学习目标。
        2.2合作性学习的特点
        合作性学习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把教学的侧重点转向学生,合作性学习要本着集体中的所有成员对教师负责,对小组负责的原则,使得小组中所有成员为完成某一项学习任务而献计献策,共同活动。教学过程中应明确规定每个成员的职责,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鼓励他们积极创造条件,参与到学习中去。因而,合作性学习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2.2.1互助性
        在合作性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共同讨论、相互帮助,弥补各自在理解上的不足,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合作性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利益而一起工作”,“集体为个人、个人为集体”是其基本原则。
        2.2.2主体性
        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学习,要求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欲望,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合作学习成员的行为规则的要求是:“个人责任感、个人与小组的义务与责任、.对小组成员的支持和帮助、同伴帮助与辅导,以及合作”。
         2.2.3自主性
        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既是一个团体,又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原则,即每一个成员都是责任的承担者,要努力的完成自己承担的工作。
        2.3合作性学习的基本要素
        合作性学习是以小组为基础的学习,因此就存在着一种误解,似乎只要是学生划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让每个小组学生能够经常性地坐在一起学习就是合作性学习了。实则不然。学习小组中同学们虽然坐在了一起,但是他们却没有在一起学习的需求和愿望,教室也很少提供一些小组任务增加学生共同学习的机会,即使学生们在一个小组学习,也没有一个小组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学习。所以,教师在运用合作性学习组织教学时,必须包括以下5个要素:
         2.3.1相互依靠
        这意味小组成员组成一个具有共同目标的命运共同体,每个学生必须从内心你相信他们必须真正做到浮沉与共,同舟共济,才能走向成功。积极的相互依靠使学生在小组里分享资源,彼此提供支持,庆祝他们的共同成功。
        2.3.2建立个体责任
        为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融入小组学习中去,必须对每个学生都进行适当的工作分派,责任明确,这就要求构建个体责任。为建立个体责任,必须做到小组规模要小,较小的小组规模可以加强学生的责任感,减少搭便车行为的发生,对每个学生进行测验,教师要善于发现隐藏在学习小组中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
        2.3.3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
        在合作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口头解释个体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讨论教师传授的知识的难点。由于每个学生都承担起个人责任,他们面对面的交流将会影响到对方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过程、思维方法、考虑问题的角度这些东西远比一个答案要重要得多。
        2.3.4适当的使用人际和小组相处技能
        在合作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们学会彼此理解和信任,互相接纳、互相支持,使其能够正确、清楚地与其他成员交流,学会理解性地解决冲突。
  2.3.5小组过程
  在合作性学习中,当小组成员在小组共同目标实现过程中取得进步,在同学间建立有效率的工作关系式时,就存在着小组过程。小组过程表现为在小组会议中,小组成员对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并对各种解决问题的路径进行分析、判断和选择。
  2.4合作性学习的作用
  2.4.1发挥了课堂教学的情意功能
  传统教学理论大多只重视教学的认知功能,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对教学的情意功能重视不足,忽视了学生非认知品质的发展。合作性学习则不同,它不仅使学生获得认知方面的发展,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乐趣,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突出了教学的情意功能,以情育智,追求学生智与情的和谐发展,使本来没有学习动机的学生乐于学习,最终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在小组实验中,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乐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当学生们在一起合作融洽,工作出色时,他们得到的更多,学得也更加愉快。
  2.4.2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
  提倡学习方式的多元化,以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单一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接受与体验、研究、发现相结合的学习;二是从单一的个体学习转变为独立自主与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使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获得生物学知识。合作性教学正是这方面有更好的体现。
  2.4.3较好地处理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合作教学在强调合作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并没有否定竞争与个人的活动价值,而是将之纳入了合作学习的过程之中,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例如,合作性教学中小组活动的展开,就融合了竞争与合作这两个因素, 它强调小组之间进行竞争,小组内部进行合作,由此推动小组活动的进程。合作性教学并不是不要竞争,合作与竞争可以并存。小组竞争不同于个人竞争,如果某个小组赢的次数太多,教师可以改组它的组成人员,从而使合作学习的竞争趋于合理和公平。
  参考文献:
  【1】谢子远,徐祺娟。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效果分析与改进对策【N】浙江万里学院报,2009-11-7(6):109-110
  【2】初中生物教学合作性学习的策略与实践【J】.读与写杂志,2007-1-23(1):78-79
  【3】池瑾,合作性学习的原理与方法【N】。中华女子学院报,2008-2-5(11):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