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问题
【作者】 杨加梅
【机构】 神木县第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实施素质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核心问题。数学作为小学新课程体系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数学学困生时刻困扰着农村初级学校的教学,学生在小学阶段如果没有打好数学基础,那么在进入初中阶段时就会对学习产生逆反的情绪,这将会影响到整体的教学水平。因此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无疑给我们一线数学教师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关键词:学困生 转化 情智 活动
数学学困生时刻困扰着农村初级学校的教学,学生在小学阶段如果没有打好数学基础,那么在进入初中阶段时就会对学习产生逆反的情绪,这将会影响到整体的教学水平。
我校是一所乡镇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造成我校班额过大,其中民族学生占80%,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前没有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甚至有部分民族学生在进入一年级学习时没有汉语基础,任课教师的教学那难度大,工作任务繁重所以班级的平均成绩一直处于全县中下游水平。
学习困难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教育、有社会教育、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方面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大部分学困生都是后天形成的。通过近一两年的调查,以及与其他任课教师教师、学生座谈,我了解到同学们不喜欢数学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理解能力差,50%的学生汉语基础差,其中有10%的民族学生在一年级时根本听不懂汉语,一直被动学习。
2、学生自制能力差、学习积极性差、缺乏好学数学的信心。
3、教师不注意批评方式,经常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4、家长思想观念陈旧,对学生的学习不太重视、家长自身没有汉语基础,在学习上不能帮助孩子等
总之,在他们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恶,而后放弃,为了考试只得硬着头皮去学,升入初中后干脆就放弃不学,自暴自弃。正是由于基础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严重影响了学困生的智力发展,阻碍了学困生的进步,因此,如何转化学困生、点燃他们学好数学的希望之火成了我们探讨研究的重点。
下面就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讲究语言艺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讲究语言艺术。大部分学生学习困难就是因为听不懂,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知识、描述事物、揭示规律,使学生接受知识轻松愉快。同时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情趣,将普通的应用题儿童化、创造情境,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愿意去解决数学问题。
2、重视教具的应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教具的应用。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帮助学生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特别是对较抽象的内容,通过直观教学,使其具体化、形象化、化抽象为直观。对于学困生来说直观的内容比抽象的内容更容易理解。当然,我们在选择教具的时候,应当选择儿童所熟悉的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具。
3、运用情感原理,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所谓情智管理,就是管理者通过自己的感情与智慧作用于被管理者,营造出富有浓郁的人情味的和谐、高效的集体氛围,充分激发被管理者的情智潜能,让每个人的情智潜能得到优化发展的管理。
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情感原理,把广大学生吸引到教师周围。学困生的情感都较丰富,他们需要教师对他们多关心、多爱护,当他们有所进步时,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肯定时应该及时给予表扬。只要学困生接受教师,那就会极大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要始终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不能责怪学生,教师首先要自己找原因,教师的责任就是从不懂教懂,从不会到教会。学生回答不好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首先要检查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没有漏洞,教师发现学生中有普遍性错误,不要急于讲评,可以利用作业批改激励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自己去改正,然后再给学生评分,要让学生认识到,作业做得差的学生,通过老师的鼓励和自己的努力同样可以做好。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坚定自己的学习信念。
课堂上教师亲切、和蔼的语言是增进师生情感,沟通师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当一个学生没有回答上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感到不安时,教师轻轻的对他说“请坐下”,一个“请”字,没有责怪,没有讥讽,表示了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学生会从心里感受到教师对她的关怀爱护,尊重之情油然而生,当学生对教师讲的表示疑惑时,老师说“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好吗?”完全是商量的口吻,没有教师的威严,体现了师生之间平等民主、互相尊重的关系。
4、运用活动原理,变被动听为主动参与
学困生往往有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比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交头接耳开小差,有时为了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课下东问西抄,这不仅对学生无益,而且还会危及到其他同学。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不应该采用硬性压制的手段,而要运用活动原理,让学生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体。对学困生从“不让说”到“敞开说”,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教学过程的讨论。为了给他们“敞开说”创造条件,教师把前后相邻的四名学生编成一组,注意各组生源的搭配和组长的带动作用。教师思考提问,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里发言热烈、活跃,有争有论,有时教室里好像有点“乱”,但是这种“乱”却一变过去学生被动听讲、课堂气氛呆板的局面,特别是学困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参与意识。
5、运用成功原理,变厌学为乐学。
数学学困生由于在学习中屡遭失败,使他们心灵上受到了严重的“创伤”。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脑子“笨”,不是“学数学的料”,甚至失去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勇气,要克服这种心灵深处“伤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给他们创设成功感,让他们也能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在教学中,重视运用成功原理。在组织课堂教学时,给学困生创设成功的机会,提问较容易回答的问题,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方法,即以大多数学生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为教学起点,将教学目标按由易到难,有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把学生的挫折降到最低限度,使学生有能力自觉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把握住也困生生的每一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闪光点,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形成乐学的氛围,在每个目标层次做到快速反馈、激励评价。
6、运用创造原理,变呆板的学习为创造思维
有些学生一般不愿意自己动脑筋,一切知识总是老师的硬性“灌输”,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根据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一特点,运用创造原理,引导学生遇到问题如何观察、分析、思考和训练。尝试获得成功体验,采用了“问、想、做、评”的创造思考教学模式。(1)问:就是问题,创设问题的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尝试新的解题方法。(2)想:就是“思考”,鼓励学生思考、想象,并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3)做:就是“活动”,运用各种活动方式,让学生从“做”的过程中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设计一些活动方式,如:让学生看书自学、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交谈,让他们亲身赶我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而让学生将思维过程展现出来。(4)评:就是“评价”,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及时给予鼓励、表扬,让学生体验到创造带来的乐趣,看到自己有进行创新、创造的能力,增强进行创造的信心和决心。
总之,任何事物都是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学困生只是相对的。充分运用数学心理原理来指导教学,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特别关心,课下加强个别辅导,扶正他们已“扭曲”的心理,从而让每个学生都会拥有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数学,让每一个学生的心底都有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李吉林与情境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
2、孙双金,《孙双金与情智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
3、魏书生,《魏书生与民主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
4、《列宁选集》,第二卷,商务出版社
关键词:学困生 转化 情智 活动
数学学困生时刻困扰着农村初级学校的教学,学生在小学阶段如果没有打好数学基础,那么在进入初中阶段时就会对学习产生逆反的情绪,这将会影响到整体的教学水平。
我校是一所乡镇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造成我校班额过大,其中民族学生占80%,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前没有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甚至有部分民族学生在进入一年级学习时没有汉语基础,任课教师的教学那难度大,工作任务繁重所以班级的平均成绩一直处于全县中下游水平。
学习困难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教育、有社会教育、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方面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大部分学困生都是后天形成的。通过近一两年的调查,以及与其他任课教师教师、学生座谈,我了解到同学们不喜欢数学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理解能力差,50%的学生汉语基础差,其中有10%的民族学生在一年级时根本听不懂汉语,一直被动学习。
2、学生自制能力差、学习积极性差、缺乏好学数学的信心。
3、教师不注意批评方式,经常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4、家长思想观念陈旧,对学生的学习不太重视、家长自身没有汉语基础,在学习上不能帮助孩子等
总之,在他们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恶,而后放弃,为了考试只得硬着头皮去学,升入初中后干脆就放弃不学,自暴自弃。正是由于基础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严重影响了学困生的智力发展,阻碍了学困生的进步,因此,如何转化学困生、点燃他们学好数学的希望之火成了我们探讨研究的重点。
下面就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讲究语言艺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讲究语言艺术。大部分学生学习困难就是因为听不懂,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知识、描述事物、揭示规律,使学生接受知识轻松愉快。同时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情趣,将普通的应用题儿童化、创造情境,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愿意去解决数学问题。
2、重视教具的应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教具的应用。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帮助学生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特别是对较抽象的内容,通过直观教学,使其具体化、形象化、化抽象为直观。对于学困生来说直观的内容比抽象的内容更容易理解。当然,我们在选择教具的时候,应当选择儿童所熟悉的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具。
3、运用情感原理,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所谓情智管理,就是管理者通过自己的感情与智慧作用于被管理者,营造出富有浓郁的人情味的和谐、高效的集体氛围,充分激发被管理者的情智潜能,让每个人的情智潜能得到优化发展的管理。
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情感原理,把广大学生吸引到教师周围。学困生的情感都较丰富,他们需要教师对他们多关心、多爱护,当他们有所进步时,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肯定时应该及时给予表扬。只要学困生接受教师,那就会极大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要始终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不能责怪学生,教师首先要自己找原因,教师的责任就是从不懂教懂,从不会到教会。学生回答不好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首先要检查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没有漏洞,教师发现学生中有普遍性错误,不要急于讲评,可以利用作业批改激励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自己去改正,然后再给学生评分,要让学生认识到,作业做得差的学生,通过老师的鼓励和自己的努力同样可以做好。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坚定自己的学习信念。
课堂上教师亲切、和蔼的语言是增进师生情感,沟通师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当一个学生没有回答上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感到不安时,教师轻轻的对他说“请坐下”,一个“请”字,没有责怪,没有讥讽,表示了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学生会从心里感受到教师对她的关怀爱护,尊重之情油然而生,当学生对教师讲的表示疑惑时,老师说“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好吗?”完全是商量的口吻,没有教师的威严,体现了师生之间平等民主、互相尊重的关系。
4、运用活动原理,变被动听为主动参与
学困生往往有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比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交头接耳开小差,有时为了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课下东问西抄,这不仅对学生无益,而且还会危及到其他同学。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不应该采用硬性压制的手段,而要运用活动原理,让学生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体。对学困生从“不让说”到“敞开说”,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教学过程的讨论。为了给他们“敞开说”创造条件,教师把前后相邻的四名学生编成一组,注意各组生源的搭配和组长的带动作用。教师思考提问,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里发言热烈、活跃,有争有论,有时教室里好像有点“乱”,但是这种“乱”却一变过去学生被动听讲、课堂气氛呆板的局面,特别是学困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参与意识。
5、运用成功原理,变厌学为乐学。
数学学困生由于在学习中屡遭失败,使他们心灵上受到了严重的“创伤”。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脑子“笨”,不是“学数学的料”,甚至失去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勇气,要克服这种心灵深处“伤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给他们创设成功感,让他们也能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在教学中,重视运用成功原理。在组织课堂教学时,给学困生创设成功的机会,提问较容易回答的问题,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方法,即以大多数学生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为教学起点,将教学目标按由易到难,有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把学生的挫折降到最低限度,使学生有能力自觉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把握住也困生生的每一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闪光点,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形成乐学的氛围,在每个目标层次做到快速反馈、激励评价。
6、运用创造原理,变呆板的学习为创造思维
有些学生一般不愿意自己动脑筋,一切知识总是老师的硬性“灌输”,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根据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一特点,运用创造原理,引导学生遇到问题如何观察、分析、思考和训练。尝试获得成功体验,采用了“问、想、做、评”的创造思考教学模式。(1)问:就是问题,创设问题的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尝试新的解题方法。(2)想:就是“思考”,鼓励学生思考、想象,并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3)做:就是“活动”,运用各种活动方式,让学生从“做”的过程中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设计一些活动方式,如:让学生看书自学、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交谈,让他们亲身赶我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而让学生将思维过程展现出来。(4)评:就是“评价”,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及时给予鼓励、表扬,让学生体验到创造带来的乐趣,看到自己有进行创新、创造的能力,增强进行创造的信心和决心。
总之,任何事物都是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学困生只是相对的。充分运用数学心理原理来指导教学,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特别关心,课下加强个别辅导,扶正他们已“扭曲”的心理,从而让每个学生都会拥有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数学,让每一个学生的心底都有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李吉林与情境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
2、孙双金,《孙双金与情智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
3、魏书生,《魏书生与民主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
4、《列宁选集》,第二卷,商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