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论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作者】 刘艳茹
【机构】
【摘要】【关键词】
【正文】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十分严峻的生存挑战。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既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带来环境污染问题,同时还存在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导致的生态破坏问题。目前,环境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民族兴衰的关键。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宣传保护环境,向广大学生传授环境知识,使他们认识保护自然资源,控制人口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1.国内外环境教育政策动态
环境教育源于并发展于西方国家,现已成为一种国际化教育潮流。1995年6月,联合国教课文组织机构在希腊雅典召开“环境教育重新定向,以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研讨会,明确指出,应该将关于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
2.中学环境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
中学阶段正处于一个人长身体、长知识,意识观念逐步成熟的重要时期,此阶段学生的理解、判断等能力增加,对环境问题也有一定的理解。所以说中学阶段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培养各方面人才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实施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环境意识的关键阶段。而环境教育是落实我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措施之一,是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开展环境文化教育的重要形式。而抓好中学环境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未来国民的环保素质。
3.中学生物教学进行环境教育的基本途径
针对我国教育实际,环境意识的培养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实施的基本途径,在不增加学生负担,不打乱课堂完整性的基础上,把环境教育贯穿于知识教育中,从而渗透每个教学环节及每节课。
利用好“绪论”,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只有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才能使学生对环境问题有足够的认识,使他们产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迫切感。通过具体事例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紧迫性,从而唤起学生对环境的忧患意识、危机感和责任感。
在讲解“生物与环境”时,帮助学生树立生态意识。同时也可向学生补充下例信息,据推测,在未来的40年内,亚洲象、华南虎、东北虎等十几种珍稀动物将在中国消失,生物资源急需保护和发展,以这种能源危机感染、激发学生爱我资源、爱我中华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样一来课堂教学不仅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主要场所,也是渗透环境教育的主要阵地。
环境教育不仅仅是课堂内的知识教育,还有必要走出学校,把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作为环境教育的场所和教材,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并重视价值观和行为教育。如我校所开展的科研课题“农村高中生物课外探究活动校本开发与研究”对高二年级设立生物兴趣小组,带领学生考察校园植被的分布状况,并进行调查、分析,指导学生撰写出小论文等。通过此活动不但可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其环保能力,同时对提高其他同学起到榜样作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热情与自觉性。
4.生物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环境教育是一门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很有必要加强环境教育的意识,平时注意收集相关资料,为环境教育的渗透做好准备工作,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要有主次之分。作为中学教育,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适当延伸和扩展环境教育方面的知识。
再次,要突出培养中学生的环境意识。在环境教育过程中不能只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应该在生物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渗透教育,使环境教育由宣传型向实验型、参与型转变。使学生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这样才能把环境保护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
5.思考与展望
由于环境危机的加深,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变化越来越复杂,这就导致有益于良性环境和生态的决策越来越困难,可持续发展教育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途径,其目的是通过教育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与社会的永续发展,提高每个人现在的和未来的生活质量,所以环境教育必须以个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所以环境教育应该面对社会事实,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再以课堂渗透为主,课外实践为辅,二者有机结合,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热爱生物科学,热爱家乡的思想品质,树立保护环境、创造美好世界的雄心壮志和长大后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的远大理想,为将来环保事业的蓬勃发展打下基础。
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宣传保护环境,向广大学生传授环境知识,使他们认识保护自然资源,控制人口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1.国内外环境教育政策动态
环境教育源于并发展于西方国家,现已成为一种国际化教育潮流。1995年6月,联合国教课文组织机构在希腊雅典召开“环境教育重新定向,以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研讨会,明确指出,应该将关于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
2.中学环境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
中学阶段正处于一个人长身体、长知识,意识观念逐步成熟的重要时期,此阶段学生的理解、判断等能力增加,对环境问题也有一定的理解。所以说中学阶段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培养各方面人才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实施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环境意识的关键阶段。而环境教育是落实我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措施之一,是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开展环境文化教育的重要形式。而抓好中学环境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未来国民的环保素质。
3.中学生物教学进行环境教育的基本途径
针对我国教育实际,环境意识的培养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实施的基本途径,在不增加学生负担,不打乱课堂完整性的基础上,把环境教育贯穿于知识教育中,从而渗透每个教学环节及每节课。
利用好“绪论”,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只有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才能使学生对环境问题有足够的认识,使他们产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迫切感。通过具体事例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紧迫性,从而唤起学生对环境的忧患意识、危机感和责任感。
在讲解“生物与环境”时,帮助学生树立生态意识。同时也可向学生补充下例信息,据推测,在未来的40年内,亚洲象、华南虎、东北虎等十几种珍稀动物将在中国消失,生物资源急需保护和发展,以这种能源危机感染、激发学生爱我资源、爱我中华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样一来课堂教学不仅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主要场所,也是渗透环境教育的主要阵地。
环境教育不仅仅是课堂内的知识教育,还有必要走出学校,把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作为环境教育的场所和教材,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并重视价值观和行为教育。如我校所开展的科研课题“农村高中生物课外探究活动校本开发与研究”对高二年级设立生物兴趣小组,带领学生考察校园植被的分布状况,并进行调查、分析,指导学生撰写出小论文等。通过此活动不但可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其环保能力,同时对提高其他同学起到榜样作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热情与自觉性。
4.生物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环境教育是一门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很有必要加强环境教育的意识,平时注意收集相关资料,为环境教育的渗透做好准备工作,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要有主次之分。作为中学教育,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适当延伸和扩展环境教育方面的知识。
再次,要突出培养中学生的环境意识。在环境教育过程中不能只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应该在生物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渗透教育,使环境教育由宣传型向实验型、参与型转变。使学生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这样才能把环境保护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
5.思考与展望
由于环境危机的加深,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变化越来越复杂,这就导致有益于良性环境和生态的决策越来越困难,可持续发展教育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途径,其目的是通过教育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与社会的永续发展,提高每个人现在的和未来的生活质量,所以环境教育必须以个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所以环境教育应该面对社会事实,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再以课堂渗透为主,课外实践为辅,二者有机结合,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热爱生物科学,热爱家乡的思想品质,树立保护环境、创造美好世界的雄心壮志和长大后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的远大理想,为将来环保事业的蓬勃发展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