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对《孔乙己》中掌柜与酒客几句对话的思考
【作者】 解雪莲
【机构】 固安县第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授课过程中,学生的一点争论,引起了我的思考。细读文本,更深入的理解了文章所反映的人情之冷,封建等级观念之重。。
关键词:孔乙己 权威 冷漠 新思考
十余年来《孔乙己》一课我教了六七遍,每次都能有新的体会与思考。
一次上课,在与学生一起探讨掌柜对孔乙己态度时,一生举手发言道:“掌柜对孔乙己漠不关心,十分冷漠。文中写道‘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时,掌柜只说了一个‘哦!’,这一个‘哦’字足见掌柜并不关心孔乙己的死活。”我还没来得及肯定这名学生的解读,另一名学生站起来反驳道:“我不这么认为,掌柜其实很关心孔乙己,你们看,文中不是写道掌柜三次追问孔乙己的情况‘后来怎么样?’,‘后来呢?’,‘打折了怎样呢?’这连续的追问如果不是非常关心又怎么理解呢?”问题一出,班里同学们有的凝眉沉思,有的迟疑地点点头又摇摇头,有的面面相觑。前一名回答问题的同学明显不服气,挺了挺胸,欠了欠身,但又无奈地低下头。我此前无数次读文却并未思考过掌柜缘何先是漠不关心,突然又急着追问。于是带着大家一起重读这段对话,我欣喜地发现了掌柜转变态度的契机。于是,我提示大家反复读这段对话,找出导致掌柜一再发问的那句话,仔细思考。几名学生若有所悟,与同桌前后桌窃窃私语。一番交流讨论后,许多学生纷纷举手,我让之前发言的两名学生再次发言,看看他们有没有新的领悟。两生分别作出回答,现总结如下:在掌柜发出“哦”这一令读者失望更令酒客扫兴的声音后,酒客为炫耀自己的“见多识广”,说出了孔乙己这次的“非常之举”——偷到了丁举人家。此言一出,掌柜开始追问孔乙己的下落。由此可见:
一、 权力的至高无上。平日孔乙己也常偷窃,众人更是常借此奚落他,但从未有人像这次这样满怀怨气,怪他不识时务,不分对象。怪他昏了头,胆大妄为,太岁头上动土。掌柜先是漠不关心,闻听这次孔乙己的“非常之举”料定他凶多吉少,这关乎掌柜的十九个钱的下落,故而步步紧逼。连连追问。这可见丁举人在大家心目中具有绝对的权威,甚至掌握着生杀大权,“许是死了”的推断足可证明。他的威严断不可轻易冒犯。同样是读书人,顺着科举制度爬了上去,地位便高高在上,正是这样的远大前景召唤着孔乙己这样的文人们飞蛾扑火般义无反顾的固守着读书人的身份,须臾不肯放弃。真正爬上去,拥有了金钱、地位、权利后丧失的是人性,爬不上去的,空守着善良的人性,其余的一无所有。而这种绝对的权威已完全被社会认同,不但不会因有权者滥用私刑而不满、反抗,反而认为触犯当权者尊严、利益的人十恶不赦。于是,整个社会失去了起码的道德、法律准则,失去了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
二、 人情的冷漠。酒客对孔乙己这样的受害者毫无同情心,甚至心存埋怨。对行凶者毫无指责反而认为理所应当。今日酒客提到孔乙己仅仅为炫耀自己所知甚广,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掌柜听到孔乙己被打折了腿毫无惋惜同情,淡淡的一个“哦”令人心寒意冷。考虑到孔乙己可能性命不保,自己的十九个钱可能就此泡汤,这才连珠炮式的发问。人命与十九个钱相比究竟还有多少分量?丁举人仅为丢掉点财务,(从孔乙己平日偷窃习惯看,无非笔墨纸砚,书,并无贵重之物)对同是读书人的孔乙己如此凶残,也许为杀一儆百,让他人引以为戒;或许因穷酸的乞丐居然蔑视了举人的权威而恼羞成怒;或许觉得孔乙己这般落魄丢了读书人的面子……人命与面子相比究竟还有几多尊严?
作者简介:解雪莲,1978年12月出生,女,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第二中学工作,邮政编码:065500,中学一级教师,本科。
关键词:孔乙己 权威 冷漠 新思考
十余年来《孔乙己》一课我教了六七遍,每次都能有新的体会与思考。
一次上课,在与学生一起探讨掌柜对孔乙己态度时,一生举手发言道:“掌柜对孔乙己漠不关心,十分冷漠。文中写道‘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时,掌柜只说了一个‘哦!’,这一个‘哦’字足见掌柜并不关心孔乙己的死活。”我还没来得及肯定这名学生的解读,另一名学生站起来反驳道:“我不这么认为,掌柜其实很关心孔乙己,你们看,文中不是写道掌柜三次追问孔乙己的情况‘后来怎么样?’,‘后来呢?’,‘打折了怎样呢?’这连续的追问如果不是非常关心又怎么理解呢?”问题一出,班里同学们有的凝眉沉思,有的迟疑地点点头又摇摇头,有的面面相觑。前一名回答问题的同学明显不服气,挺了挺胸,欠了欠身,但又无奈地低下头。我此前无数次读文却并未思考过掌柜缘何先是漠不关心,突然又急着追问。于是带着大家一起重读这段对话,我欣喜地发现了掌柜转变态度的契机。于是,我提示大家反复读这段对话,找出导致掌柜一再发问的那句话,仔细思考。几名学生若有所悟,与同桌前后桌窃窃私语。一番交流讨论后,许多学生纷纷举手,我让之前发言的两名学生再次发言,看看他们有没有新的领悟。两生分别作出回答,现总结如下:在掌柜发出“哦”这一令读者失望更令酒客扫兴的声音后,酒客为炫耀自己的“见多识广”,说出了孔乙己这次的“非常之举”——偷到了丁举人家。此言一出,掌柜开始追问孔乙己的下落。由此可见:
一、 权力的至高无上。平日孔乙己也常偷窃,众人更是常借此奚落他,但从未有人像这次这样满怀怨气,怪他不识时务,不分对象。怪他昏了头,胆大妄为,太岁头上动土。掌柜先是漠不关心,闻听这次孔乙己的“非常之举”料定他凶多吉少,这关乎掌柜的十九个钱的下落,故而步步紧逼。连连追问。这可见丁举人在大家心目中具有绝对的权威,甚至掌握着生杀大权,“许是死了”的推断足可证明。他的威严断不可轻易冒犯。同样是读书人,顺着科举制度爬了上去,地位便高高在上,正是这样的远大前景召唤着孔乙己这样的文人们飞蛾扑火般义无反顾的固守着读书人的身份,须臾不肯放弃。真正爬上去,拥有了金钱、地位、权利后丧失的是人性,爬不上去的,空守着善良的人性,其余的一无所有。而这种绝对的权威已完全被社会认同,不但不会因有权者滥用私刑而不满、反抗,反而认为触犯当权者尊严、利益的人十恶不赦。于是,整个社会失去了起码的道德、法律准则,失去了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
二、 人情的冷漠。酒客对孔乙己这样的受害者毫无同情心,甚至心存埋怨。对行凶者毫无指责反而认为理所应当。今日酒客提到孔乙己仅仅为炫耀自己所知甚广,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掌柜听到孔乙己被打折了腿毫无惋惜同情,淡淡的一个“哦”令人心寒意冷。考虑到孔乙己可能性命不保,自己的十九个钱可能就此泡汤,这才连珠炮式的发问。人命与十九个钱相比究竟还有多少分量?丁举人仅为丢掉点财务,(从孔乙己平日偷窃习惯看,无非笔墨纸砚,书,并无贵重之物)对同是读书人的孔乙己如此凶残,也许为杀一儆百,让他人引以为戒;或许因穷酸的乞丐居然蔑视了举人的权威而恼羞成怒;或许觉得孔乙己这般落魄丢了读书人的面子……人命与面子相比究竟还有几多尊严?
作者简介:解雪莲,1978年12月出生,女,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第二中学工作,邮政编码:065500,中学一级教师,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