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对如何加强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探究

【作者】 蔡 英

【机构】 珠藏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化学是初中学生从初三开始学习的一门学科,是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由于其学科的一些特征,所以在刚开始学习时,学生往往觉得既陌生又新奇。尤其是渗透在各个实验当中的有趣的实验现象,更使得学生对这门学科抱有极大的学习兴趣,在此时,教师应因势利导,像学生渗透化学的原理和概念,让学生在抱有学习兴趣的前提下,掌握并运用化学知识。由于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他们很难对许多概念进行深层把握,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影响学生正确解答习题和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教师应该教学中通过各种手段优化化学的概念教学,本文拟从提高化学概念教学的几个方法进行论述,希望能够更好的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化学  化学概念 
  在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中,有许多精炼的化学概念,这些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有待培养和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同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
  对于化学课程来讲,其是一门应用性较强、实践性较强的科学,同人们的生活存在密切的关联,作为化学老师,应善于发现化学教学中的内容,同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从而消除学生对化学知识的陌生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讲解“常见的酸和碱”课程时,就可以让学生思考生活中遇到的酸及碱,同学生的日常生活关联在一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发展。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
  伴随着当前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并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能够通过色彩艳丽的图片、生动灵活的视频等帮助学生将复杂、抽象的化学知识转变为具体、形象的知识,从而帮助学生进行理解,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多媒体技术还对学生树立绿色化学观念有积极作用。例如:教师在讲解“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课程时,就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一些环境的图片,并放映一些燃料燃烧的视频,让学生对燃烧有初步的认知,再进行理论知识讲解,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教师还可以自制一些Flash动画,将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变得更加形象,帮助学生理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及效率,树立学生绿色化学的观念。
  三、解剖概念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化学概念不仅用词严密,而且非常精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另外如“催化剂”概念也是学生难以掌握的概念之一。在讲解时要阐明催化剂是相对于特定的化学反应才有意义,它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决定反应能否发生,也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
  四、加强理论教学是环保意识教学的基础
  环保理论教学是环保意识形成的基础。初中生知识结构比较简单,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结构,对环保概念和环保行为的认识相对缺乏。因而,初中化学教师要充分重视,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加强理论教学,将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学生只有对环保形成系统认识,才能对自身或他人的环保行为做出判断,从而养成环保的行为习惯。在教学中,化学教师可立足于化学,阐述污染产生的原因及人体造成的危害等,让学生掌握污染的原理和反应机制,从而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在学习《水的净化》这个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发表关于对水的认识和理解,然后结合学生的发言,对水的分子组成、作用功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做进一步介绍。待学生明白水的重要性之后再引入水污染、水资源短缺的理论知识,阐述水污染产生的原因、影响及危害,水资源短缺对生活的重要影响等等。通过环保意识的无形灌输渗透,让学生明白环保的重要性,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思想意识。教师还可以通过生活中节约用水的实例,让学生效仿学习,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如,养成洗手后关掉水龙头的习惯,洗衣服、洗脚、洗菜的水用于冲厕所,促进水的再利用,保护水资源。
  五、强化训练,加强学习后的知识巩固
  在讲授每一个概念后,注意整理一些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例如,学习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后,为使学生能根据实验得出概念的意义,正确的区分这三种混合物,列出下列混合物,让学生区分:①石灰乳,②牛奶,③敌敌畏乳油,④敌敌畏与水的混合液,⑤敌敌畏的酒精溶液,⑥把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后的液体,⑦白磷与二硫化碳溶液,⑧食醋,⑨石灰沙浆,⑩爆鸣气。学生回答后,根据掌握程度进行讲评、分析、纠正错误。还有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概念,都可以适当安排这样的巩固性习题,对学生掌握、深化基本概念是行之有效的。
  总之,充分认识“过渡性”概念特征及其课程功能定位,准确把握“过渡性”概念教学的深广度,避免概念教学因为追求一步到位而造成学习困难,或因为淡化概念教学而制造认识盲区,既是初中阶段化学概念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一个教师比较普遍疑惑的问题,需要广大化学教学工作者在充分理解课程标准精神的前提下,切实加强教材概念内容体系和学生认知发展的研究,统筹化学概念教学指标体系和不同阶段化学概念的呈现特征与具体教学目标,惟其如此,才能有效达成概念教学与学生认知的有序推进和课程目标的合理实现,同时,正确认识初中化学“过渡性”概念特征,有利于与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胡建丽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体会  [J] 教学与管理 2001 (06)
  [2]侯希才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初探  [J] 教学与管理 2004(06)
  [3]刘知新 化学教学论  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