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基于“关注学生发展”的优质课反思

【作者】 连 兰

【机构】 防城港市实验高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关注学生发展”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理念。无论是常态课,还是优质课,教师都需要关注学生发展,以此来设计教学。本文阐述了参加全市优质课比赛的反思。
  关键词:优质课;学生发展;新课改
  新课改理念下,优质的教学是教师在教学中追求的目标,而为了实现优质的教学,其主渠道是实现优质的课堂教学。优质课比赛一直是一个能让教师切磋、学习、提高的平台,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实现更为优质的教学。在2014年的全市优质课比赛中,笔者有幸代表学校参加,并且在全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高中数学科的第一名。比赛方式是同课异构,课题为《向量加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每个参赛老师都精心准备,充分地展现了各自学校集体备课的力量以及自身扎实的教学功底。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大理念是: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重视以学定教。我校集体设计的教学课堂在基于“关注学生发展”上展现出了几个亮点。
  一、 导入——引人入胜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授课都有一个导入的教学环节,而且导入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目的都是吸引和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热身活动。这次课采用的是情境导入。老师的第一句话是:“同学们,大家近来最关注的国际大事是什么?”学生立即反应:“马航”。老师就势创设第一个情境:马航失联客机可能飞行路线,并给同学们观看了46秒的视频。由位移的合成引导学生归纳出了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在学生兴趣正浓之时,接着创设第二个情境:中国搜救船——雪龙号在搜救中的行驶速度。由速度的合成引导学生归纳出了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利用近期发生的国内外大事导入,能激发学生情感和探究的欲望。这样的导入真实而又新鲜,感染力比较强,可以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同时也能够促使学生关心国家大事,而不再是以前的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这也符合了新课程倡导的“关注学生的发展”理念。
  二、 过程——精导妙引
  课堂教学过程需要老师的精导妙引,就是要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引导、启发。其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更高层次的思维。在这节《向量加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优质课中,强调的是学生对新知识建构,以及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老师通过启发式问题、比较教学和梯度性强的练习设置,引导学生去发现新知识,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从情境启发得到向量加法的两个法则,进而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个法则的异同;从两个不共线向量的加法到两个共线向量的加法;从两个向量的加法到多个向量的加法;从有图的向量加法到没图的向量加法,通过老师的启发、引导,使学生在知识的比较中构建新知识。在随堂检测中,设置了有层次的课堂练习,依次为巩固训练、强化提升、拓展迁移和挑战高考,这样有效贯彻“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三、 结尾——情感升华,师生共鸣
  新课的导入是为了把学生更好地引到课堂教学的胜境之中,以达到最好的效果,而结尾的艺术,则是要让学生将教学的小课堂带入到人生的大课堂,将最好的效果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所以,结尾也是一节课至关重要的环节。
  在这节《向量加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优质课的结尾,老师设置了三个逐渐递进的小问题。第一个小问题是“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点?”,由学生自己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概括和提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第二个小问题是“在生活中,你遇到哪些可以用向量求和来解释的现象吗?”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生活中的实例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这个问题上,由于有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学生非常踊跃地发言,紧接着老师展现一组图片,“合力提水浇花”,“齐力推车助人”,特别是具有本市特色的图片“端午节龙舟赛”,“金滩海边拉大网”,这使得学生更加深了对本课知识点的理解。最后,老师抛出了第三个小问题:“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感悟呢?”当时有一个学生立即说“人多力量大”。老师反问:“人多,真的会力量大吗?”又有学生答:“不是。我们刚刚学了向量的合成,只有当向量的方向相同时,合向量的大小才是最大的!”老师接着问“那我们怎么说才更合适呢?”此时,部分学生齐声说“团结就是力量”。老师趁热打铁:“是的,小到一个班级,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那么就能使我们的班级团结,民族昌盛,国家富强!”伴随着老师激昂的语调,教室里沸腾起来了,同学们都用劲鼓掌!此时,整节课达到了高潮,师生达到了共鸣。
  一堂课的结尾通常都是课堂小结这一个环节,课堂小结同其它教学环节一样,需要老师的精心设计。一个精彩的课堂小结,能有画龙点睛之妙用,能促使学生的智能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养成,锻炼学生的思维深度。课堂小结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知识的概括能力,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新的理念,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所以,无论是常态课,还是优质课,教师都需要关注学生发展,以此来设计教学。
  参考文献:
  [1] 王继业. 谈一节优质课的标准[J].教育革新,2007,9
  [2] 路文友. 新课改理念下的优质课[J].赤子(中旬),2014,1
  [3] 陈鹤琴. 活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连兰(1981-),女,汉族,广西宾阳,广西防城港市实验高级中学工作,目前是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1级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硕士学员,高中数学教师,中学一级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