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横拓探索
【作者】 孙士强 吕洪梅
【机构】 龙港中心校 新港路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逐步成了最热门的话题。如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小学语文教育是以中国几千年所积淀的最优秀的文化作为载体,以学生基本语文能力的提高作为前提的。创新需要创造型人才,创造型人才必须具有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有着独特的开掘角度。近年来,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做了大胆地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 目标引路,贯穿课堂始终
在“创新”教学的探索中,我借鉴了目标教学的两大特点:一是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二是把反馈矫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在实施过程中,我把每课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作为课堂上学生活动的主线,每备一节课,我首先要吃透教材,把课文中隐藏的三维目标挖掘出来,分散在每一课时的教学中,每节课在导入新课后,将学习目标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整堂课的学习活动有根可循,通过教学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为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 鼓励质疑,发展求异思维
多年来占据课堂的传统教学已使师生养成了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学生听”。在创新教育的课堂中,我毅然把学生定为了课堂的主角,注重培养他们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不惟师、不惟书,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例:我在教《草船借箭》一课时,学生齐读课题之后,我问学生: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我想知道谁向谁借箭?”“我想知道为什么借箭?”“我想知道借箭的结果怎样?”……学生提出问题后我把问题进行了梳理,引导学生通过读文一一解决。当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评价文中的人物时,有同学评价周瑜阴险狡诈,不讨人喜欢。而马上有同学反驳说周瑜的机智过人还是蛮让人佩服的。有同学评价曹操谨慎多疑,说他是三国时期的坏蛋,而马上就有学生替曹操申辩:“不对,曹操是为了统一国家而战。秦朝的皇帝秦始皇是个暴君,杀人不眨眼,但他统一了六国,历史上评价他功大于过。而曹操也是为了国家统一,谁能说他没有功劳呢?”这孩子语出惊人,我当时也为之一震,随即我表扬了他,并适时引导孩子们:“评价人物确实该本着一分为二的原则,不能单纯地评价好或坏,对于本课中的人物我想大家一定想有更多的了解,老师建议你们课下读读《三国演义》。”课堂上激起的这一小小的浪花无疑激起了孩子们阅读名著的兴趣,更激起了他们大胆质疑的信心和勇气,同时,学生的求异思维得以发展。
三、 巧设课后作业,激发求知欲
课后作业在课堂教学中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课后作业如果设计得好,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拓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都大有益处。因此,我特别注重对课后作业的探究。例:在学习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之后,我为学生分别布置了这样的作业:A摘记感受最深的段落并背诵;B复述本文给父母听,与父母一起探讨教育子女的艺术; C作文:父母的爱;D写读后感。
在教学《桃花心木》后,我为学生留了这样几个可供选择的作业:A学了本文后,你想对自己的父母说些什么?B如果你是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C阅读林清玄的《心田上的百合花开》,对比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哪些异同点。D写读后感。这些分层次梯度性作业的设计,既让学生对课本知识得到了巩固,而且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自主发展的机会。
四、课内课外知识结合,强化语文教学延伸
课内教学要提高成效,离不开课外延伸学习。课外语文学习应以阅读学习为主,在课外阅读教学活动中,应将课内阅读教学与经典诵读、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体现大语文教学的特点。如在讲《草房子》一课中,我要求学生在概括杜小康当时的生活环境时,除了让学生利用书本中的句子来回答,还让学生用课外积累的名言警句以及精彩的歌词来进一步加深对当时环境的理解与巩固,真正做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以课内教学促课外阅读学习,以课外学习促进课内教学成效。
总之,我在语文创新教学的研究中不断摸索,不断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重视,学生在课内、课外都获得了主动发展的契机。
一、 目标引路,贯穿课堂始终
在“创新”教学的探索中,我借鉴了目标教学的两大特点:一是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二是把反馈矫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在实施过程中,我把每课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作为课堂上学生活动的主线,每备一节课,我首先要吃透教材,把课文中隐藏的三维目标挖掘出来,分散在每一课时的教学中,每节课在导入新课后,将学习目标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整堂课的学习活动有根可循,通过教学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为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 鼓励质疑,发展求异思维
多年来占据课堂的传统教学已使师生养成了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学生听”。在创新教育的课堂中,我毅然把学生定为了课堂的主角,注重培养他们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不惟师、不惟书,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例:我在教《草船借箭》一课时,学生齐读课题之后,我问学生: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我想知道谁向谁借箭?”“我想知道为什么借箭?”“我想知道借箭的结果怎样?”……学生提出问题后我把问题进行了梳理,引导学生通过读文一一解决。当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评价文中的人物时,有同学评价周瑜阴险狡诈,不讨人喜欢。而马上有同学反驳说周瑜的机智过人还是蛮让人佩服的。有同学评价曹操谨慎多疑,说他是三国时期的坏蛋,而马上就有学生替曹操申辩:“不对,曹操是为了统一国家而战。秦朝的皇帝秦始皇是个暴君,杀人不眨眼,但他统一了六国,历史上评价他功大于过。而曹操也是为了国家统一,谁能说他没有功劳呢?”这孩子语出惊人,我当时也为之一震,随即我表扬了他,并适时引导孩子们:“评价人物确实该本着一分为二的原则,不能单纯地评价好或坏,对于本课中的人物我想大家一定想有更多的了解,老师建议你们课下读读《三国演义》。”课堂上激起的这一小小的浪花无疑激起了孩子们阅读名著的兴趣,更激起了他们大胆质疑的信心和勇气,同时,学生的求异思维得以发展。
三、 巧设课后作业,激发求知欲
课后作业在课堂教学中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课后作业如果设计得好,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拓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都大有益处。因此,我特别注重对课后作业的探究。例:在学习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之后,我为学生分别布置了这样的作业:A摘记感受最深的段落并背诵;B复述本文给父母听,与父母一起探讨教育子女的艺术; C作文:父母的爱;D写读后感。
在教学《桃花心木》后,我为学生留了这样几个可供选择的作业:A学了本文后,你想对自己的父母说些什么?B如果你是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C阅读林清玄的《心田上的百合花开》,对比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哪些异同点。D写读后感。这些分层次梯度性作业的设计,既让学生对课本知识得到了巩固,而且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自主发展的机会。
四、课内课外知识结合,强化语文教学延伸
课内教学要提高成效,离不开课外延伸学习。课外语文学习应以阅读学习为主,在课外阅读教学活动中,应将课内阅读教学与经典诵读、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体现大语文教学的特点。如在讲《草房子》一课中,我要求学生在概括杜小康当时的生活环境时,除了让学生利用书本中的句子来回答,还让学生用课外积累的名言警句以及精彩的歌词来进一步加深对当时环境的理解与巩固,真正做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以课内教学促课外阅读学习,以课外学习促进课内教学成效。
总之,我在语文创新教学的研究中不断摸索,不断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重视,学生在课内、课外都获得了主动发展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