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初中语文自主性学习初探

【作者】 张 维

【机构】 茅坝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四条基本理念中,第三条中有这样一段话:?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下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那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一、什么是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传统的数学教学强调的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现在我们提倡自主学习,是否就是否定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一概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只是要改变过去的那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倾向,而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但要倡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式。
  二、明确“自主学习”的教学特点。
  1、师生观的变化。
  作为课堂教学,教师的基本作用还是需要的,控制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活动,制定教学内容等。不同的是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同时教师参与学习,理解学生的感受。
  2、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学习个性,有的喜欢阅读学习,有的喜欢听讲学习,有的喜欢操作学习等。如果课堂限制得过多,学生把大部分注意力用于控制自身的“秩序”反而妨碍了学习的顺利进行。
  3、教学过程的交互性,老师应积极利用课堂偶发教育机会。
  教师应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理解他们的感受,而不是权威和评判者。人的学习过程并不是完全的被动地接受过程,而是通过主体的行为来实现。如果教师执着于既定的具体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时由于缺乏时间及弹性,便不能利用偶发的教育机会。新的课程要求教师能及时判断偶发教育机会的价值,掌握一定的利用技巧来加以发挥,从而实现真正的教学成果。
  4、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是必然。
  初中生具有好奇好胜的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欲望。如果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地更新和变化,就可以有效地激发新的探究活动,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还要积极地开展各项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由地、富有个性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如分角色朗读、诗歌朗诵、戏剧表演、讲故事、小型辩论等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都是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并能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拓宽学生学习空间是保障。
  拓宽学生学习空间,加强课内课外的联系是实现语文培养目标的重要一步。语文与生活同在,把学生束缚于教室,捆绑于书本,必然使他们远离实践。教师要抓住两个板块不放松:一是课内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主表达,多读多写,不可越俎代庖,削弱学生的语文实践;一是抓住课外阵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写作、活动。读写是语文的双翅,一定要打开课外生活的大门,让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三、“自主学习”的策略。
  1、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认知动机的着力点很多,需要努力挖掘下列三种可能性:
  (1)以问题作为出发点。教师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逐渐造成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和要求,进而自主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2)设题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力求新颖。问题有了一定难度、启发性和新颖性,才能激发学生的新奇感,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有助于达到获取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双重目的。
  (3)根据结果调整学习。防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新内容有“高不可攀”的心理或满足于既得知识从而出现热情下降的现象。
  2、开展课堂辩论。
  新课标下学习方法转变的关键是提升学生学习的本质,解决怎样学的问题。新课程标准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发挥学生主体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离不开课堂讨论和课堂辩论这种教学形式。但是,教师必须在策划、组织学生学习活动上多下工夫,促进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求教师真正作到“以学定教”,学生已理解的坚决不讲,不是教学重点的不讲或少讲,应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鼓励他们质疑问难的探索,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帮助学生摆脱“尽信书”、“尽信教师”的思维桎梏,并通过与老师、同学的交流激活思维,发展创新能力。
  3、创设合作情境。
  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外,要善于创设条件,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给学生提供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让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学习活动,体验互相帮助、共同分享的快乐,在教学中,我采用小组合作式教学,在开展小组合作时,我认真编设学习小组,按座位就近六人一组,按学习能力有机组合,指定组长负责本组学习讨论活动的开展,发挥“小能手”作用。集体交流时,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六名成员先后分别汇报发言,也可以先由组长主要发言,其他成员补充。这样,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就多了。
  实际上,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的过程,还涉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种互动过程。所以在具体教学中,要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性,教师有必要对学生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的环境下,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学生共同设置学习目标,互相引导、独立思考、交流后解决问题过程,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中能围绕主题、深入独立思考、引经据典、踊跃发言,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他们自主思考的过程,也是相互学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