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语言
【作者】 李 燕
【机构】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语言 教师的语言 思维 发展
语言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主要载体,是人们交流的工具。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传递、信息反馈以及情感的交流都是借助于数学语言来进行的。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因此,笔者觉得学生的数学语言的培养在小学阶段非常重要。
数学语言可分为抽象性数学语言和直观性数学语言,包括数学概念、术语、符号、式子、图形等。数学语言作为数学理论的基本构成成份,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应用的广泛性”。简单的讲,数学语言科学、简洁、通用。
针对数学语言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一、教师要用规范的语言,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
教师的言语和行动,是一种不可估量的无形教材。数学语言是最精确的,在这个方面教师的语言应做表率,教师的语言应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数学语言规范的教师他的学生表达能力也较强,表达也较准确、清楚、简练。有些教师偶尔也把不规范或不科学的语言带进课堂,如“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长加宽乘以2”,“任何整数都可以化为分母为自然数的假分数”,这些不科学、不规范的语言,也给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二、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
1、学会阅读数学,从中感悟数学语言。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书本知识的本真正理解。同时数学有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错对分明,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想。在教学中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思想。
2、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语言。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3、启动学生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般来说,应用题都是先题后算,而在这里从反面来解它。首先,让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应用题的解法之后,适当地做一些补充条件或问题的训练,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然后,可以故意安排一些条件和问题不能搭配的应用题让学生去组合。激发学生在辨别和判断中积极参与说理的欲望。最后看算式,创设情境编应用题的训练,也是丰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
4、在操作中强化学生的数学语言。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在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
三、采取各种形式,让学生发展数学语言
1、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同桌交流
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别是新授课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地总结。如名数之间的化法:2米6厘米=( )厘米,可让学生叙述:2米就是200厘米,200厘米加上6厘米等于206厘米。简单的两句话,通过同桌间的互相交流,使学生掌握思路,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而班级中的学习困难生,也可在同桌的带动下,逐步学会叙述,正确地解答。
3、让学生小结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小学生虽然表达能力有限,但只需正确引导,学生便能正确地概括。如在学习了小数的大小比较之后,课堂小结时,我问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在回忆整理之后,纷纷举手发言,而且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和一些后进生也很积极。有些学生话虽简洁,却抓住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经常进行有目的的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目的。多种形式的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学生把思维说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总之,数学语言的培养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的任务。它使学生获得数学交流的机会,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发展。它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了听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语言 教师的语言 思维 发展
语言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主要载体,是人们交流的工具。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传递、信息反馈以及情感的交流都是借助于数学语言来进行的。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因此,笔者觉得学生的数学语言的培养在小学阶段非常重要。
数学语言可分为抽象性数学语言和直观性数学语言,包括数学概念、术语、符号、式子、图形等。数学语言作为数学理论的基本构成成份,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应用的广泛性”。简单的讲,数学语言科学、简洁、通用。
针对数学语言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一、教师要用规范的语言,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
教师的言语和行动,是一种不可估量的无形教材。数学语言是最精确的,在这个方面教师的语言应做表率,教师的语言应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数学语言规范的教师他的学生表达能力也较强,表达也较准确、清楚、简练。有些教师偶尔也把不规范或不科学的语言带进课堂,如“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长加宽乘以2”,“任何整数都可以化为分母为自然数的假分数”,这些不科学、不规范的语言,也给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二、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
1、学会阅读数学,从中感悟数学语言。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书本知识的本真正理解。同时数学有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错对分明,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想。在教学中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思想。
2、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语言。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3、启动学生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般来说,应用题都是先题后算,而在这里从反面来解它。首先,让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应用题的解法之后,适当地做一些补充条件或问题的训练,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然后,可以故意安排一些条件和问题不能搭配的应用题让学生去组合。激发学生在辨别和判断中积极参与说理的欲望。最后看算式,创设情境编应用题的训练,也是丰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
4、在操作中强化学生的数学语言。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在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
三、采取各种形式,让学生发展数学语言
1、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同桌交流
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别是新授课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地总结。如名数之间的化法:2米6厘米=( )厘米,可让学生叙述:2米就是200厘米,200厘米加上6厘米等于206厘米。简单的两句话,通过同桌间的互相交流,使学生掌握思路,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而班级中的学习困难生,也可在同桌的带动下,逐步学会叙述,正确地解答。
3、让学生小结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小学生虽然表达能力有限,但只需正确引导,学生便能正确地概括。如在学习了小数的大小比较之后,课堂小结时,我问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在回忆整理之后,纷纷举手发言,而且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和一些后进生也很积极。有些学生话虽简洁,却抓住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经常进行有目的的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目的。多种形式的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学生把思维说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总之,数学语言的培养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的任务。它使学生获得数学交流的机会,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发展。它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了听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