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论“学工融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作者】 杨春梅

【机构】 伊春林业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工融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是通过建立企业技师工作室、企业大师工作室 、学生创业工作室,让学生在工作室里即能学习,又能工作,与企业生产环境一致,让学生学习与企业生产零距离,就学生上岗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采取“校中厂”办学模式,共建平面设计类公司,即“校中厂”。通过与伊春市生生喷绘有限责任公司校企合作,加强专业和企业的沟通,实现了企业岗位与教学内容有利对接。在学校建设企业化“生产车间”,创办名师工作室、企业技师工作室,学生创业工作室。引入企业文化与设备,营造工作环境,模拟企业运行,仿真企业生产。聘请企业的经理、能工巧匠、技术能手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引进企业技师进入课堂,采用大量工作案例,讲解企业生产流程,让生产实训与专业技能紧密相连,使专业实践更贴近企业岗位,达到学生上岗就业的能力;融入企业文化,使得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有效培养学生企业文化素养。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利益双赢,共同发展。
  通过校企合作,完善“学工融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建立名师工作室、企业技师工作室、学生创业工作室,实施一带一或一带多的师徒学习方式,采用项目为引领、任务为驱动、案例为载体教学方法,进行企业生产流程岗位培养,让学生在企业化生产中学习和提高,使学生通过生产实训与企业岗位“零距离”接触。学校在企业组建教学式“岗位培训区”、“教师企业实践区”,实现企业和专业的深度对接,提高学生顶岗实习效果,有效促进专业发展。校企合作充分的发挥两种资源、两种环境的育人功能,使教学更贴近企业岗位需求,达到学生上岗就业的能力。
  (一)校企合作,共同育人
  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是我校与伊春市生生喷绘有限公司联合办学。通过校企合作,引进企业的设备,聘请企业的技师,让企业的技师走入课堂,讲解生产技术。企业技师带领学生到“学工融合工作室”进行生产,仿真企业生产真实过程,让企业人员工作过程变为学生学习过程,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启动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实现全方位培养。学生在“学生创业工作室”进行工作,在企业技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逐项完成每一个任务,实现学生学习与企业岗位培训相对接,与达到共同育人的效果。
  指导学生生产实践,全方位培养学生,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同时也为企业培养员工。学校派教师赴企业实践,了解企业生产环境,提高实践操作水平,全面打造双师型教师同时,也为企业员工培训提供了方便和支持。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很好地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以上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拓展学校的办学空间,也为企业带来效益,达到校企互惠双赢的目的,实现共同服务社会的目标。
  (二)优势互补,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加强企业和学校的沟通,教师可直接接触企业生产实际,有利提高专业教师操作水平,加强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技师和专业教师进行较好交流,充分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有效指导学生生产实践,全方位培养学生,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学校派教师赴企业实践,了解企业生产环境,提高实践操作水平,全面打造双师型教师同时,也为企业员工培训提供了方便和支持。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很好地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以上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拓展学校的办学空间,也为企业带来效益,达到校企互惠双赢的目的,实现共同服务社会的目标。
  (三)培养企业岗位实用性人才
  通过校企合作,加强了学校和企业办学能力。在学校建立“校中厂”,引进企业设备,聘请企业技师,直接参与学校教学。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建立企业大师工作室、学生创业工作室,企业技师实现一对一的教学,一对一的指导,让学生学习与企业岗位零距离。学生原来在教室呆板的学,操作技能不熟,厌学的情况少了;学生在工作室里认真操作、动脑创新、学习兴趣高的人多了。通过“学工融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学校就学习了企业生产的全过程,了解企业操作标准,有效提高学生上岗竞争力,为学生上岗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类别:省重大项目,课题名称:职业学校专业规范化建设问题的研究,课题批准号:QDA121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