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
【作者】 李 宁
【机构】 诸城实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高中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不仅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增长知识和才干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学生心理容易出现问题的时期。世界卫生组织也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自我调整;教育渗透;家庭环境
高中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不仅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增长知识和才干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学生心理容易出现问题的时期。世界卫生组织也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当代高中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未来祖国和民族振兴崛起的中坚力量,他们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其特有的表现形式,他们的心理状况如何,不仅影响其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因此,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的一项新课题,关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疏导,已经成为我们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俗话说:“心病还需要心药治”。心理问题虽然形成原因复杂,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但是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不可救治的。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本,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在实践中,可采取以下方法:
(一)学生学会自我调整,增强自我健康意识
高中生自身要加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改造,注意培养锻炼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健全高中生心理健康自我救助体系。高中生作为生活的主人,首先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来缓解自身的压力,比如:向老师或父母求助,正确认识事物,以减轻心理压力;找朋友谈心或者写写日记,发泄内心的烦恼;通过锻炼身体、听音乐等途径学会释放内心的消极情绪。其次,要加强自我健康意识的培养,面对新问题、新情况要学会客观理性的分析,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当受到挫折时不悲观,不失望,而能从中找到光明和温暖及令人鼓舞的一面;在胜利和成功的面前,也不可忘乎所以,妄自尊大,正确协调自己和环境的关系。正确的对待学习、爱情等问题,遇到问题积极地调整自我,使自己有良好的心态。
(二) 教师渗透心理健康,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整体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教师教书育人,要端正教育观念,转变观念,多跟学生谈心,多跟学生交朋友,改变过去用分数、是否听话等人为把学生分为优生、差生的错误做法。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鼓励,把情感心理学运用于教学中,顾及到学生的心理层面。一方面要减少对优秀生的过分呵护,让他们正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我们不妨有意设置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不怕失败,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注意挫折教育的实施,真正做到“教育”学生,从而创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气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师生间才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驱力才能激发。另外,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中学生实施自觉地、有意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比如,历史课中英雄人物的坚强意志和英雄事迹、语文课文中人物心理的描写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鼓励各类型学生参加演讲、书法、篮球等社团和校园文化活动,使大部分学生在各类型的群体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既为学生创造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保持愉快、积极的情绪,又可促进建立团结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有利于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做好疏导工作。
(三)学校改进教育方式,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高中阶段作为学生世界观形成和成人成才的重要时间段,学校要更加注重素质教育的落实,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不要只注重学习成绩的提升,对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要有足够的重视。我校已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咨询辅导纳入了教学轨道,开设了心理辅导课,设立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室,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学生应对外界刺激的能力得到了一定提高。
(四)家庭改变家庭环境,缓解学生心理压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家庭是学生成长的关键环境,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压力的缓解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作为父母,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业以外,应更加关注孩子健康心理的发展。父母对子女进行教育时,要避免两个极端:一是在生活上不能一味溺爱孩子,不要给子女包办一切,给予子女促进自我发展所需要的磨练机会,使其在心理上有充分的准备,不至于遭到问题便束手无策;二是在学习上不能寄予其过高的期望,把孩子当争面子的工具,不能对子女不理不睬,要给予子女必要的关注,注意激励教育的作用,少埋怨,耐心与孩子沟通。只有沟通顺畅,才能了解子女不良情绪的起因,从而对症下药,使子女的消极情绪得以释放。另外,家长要多读家教书籍、报刊,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多与老师进行沟通,使自己深入了解自己的子女,履行起对自己子女监护的神圣职责。如果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要更多地关心其成长,要与老师一起共同商定、共同采取措施来解决,使其心理得到及时疏导,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总之,人体缺钙会得软骨症,心灵缺钙会造成心理脆弱。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可怕,只要学校、家长、教师和学生本人高度关注,通力合作,坚持给心灵“补钙”,中学生就会健康成长,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自我调整;教育渗透;家庭环境
高中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不仅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增长知识和才干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学生心理容易出现问题的时期。世界卫生组织也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当代高中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未来祖国和民族振兴崛起的中坚力量,他们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其特有的表现形式,他们的心理状况如何,不仅影响其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因此,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的一项新课题,关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疏导,已经成为我们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俗话说:“心病还需要心药治”。心理问题虽然形成原因复杂,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但是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不可救治的。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本,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在实践中,可采取以下方法:
(一)学生学会自我调整,增强自我健康意识
高中生自身要加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改造,注意培养锻炼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健全高中生心理健康自我救助体系。高中生作为生活的主人,首先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来缓解自身的压力,比如:向老师或父母求助,正确认识事物,以减轻心理压力;找朋友谈心或者写写日记,发泄内心的烦恼;通过锻炼身体、听音乐等途径学会释放内心的消极情绪。其次,要加强自我健康意识的培养,面对新问题、新情况要学会客观理性的分析,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当受到挫折时不悲观,不失望,而能从中找到光明和温暖及令人鼓舞的一面;在胜利和成功的面前,也不可忘乎所以,妄自尊大,正确协调自己和环境的关系。正确的对待学习、爱情等问题,遇到问题积极地调整自我,使自己有良好的心态。
(二) 教师渗透心理健康,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整体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教师教书育人,要端正教育观念,转变观念,多跟学生谈心,多跟学生交朋友,改变过去用分数、是否听话等人为把学生分为优生、差生的错误做法。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鼓励,把情感心理学运用于教学中,顾及到学生的心理层面。一方面要减少对优秀生的过分呵护,让他们正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我们不妨有意设置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不怕失败,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注意挫折教育的实施,真正做到“教育”学生,从而创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气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师生间才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驱力才能激发。另外,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中学生实施自觉地、有意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比如,历史课中英雄人物的坚强意志和英雄事迹、语文课文中人物心理的描写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鼓励各类型学生参加演讲、书法、篮球等社团和校园文化活动,使大部分学生在各类型的群体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既为学生创造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保持愉快、积极的情绪,又可促进建立团结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有利于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做好疏导工作。
(三)学校改进教育方式,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高中阶段作为学生世界观形成和成人成才的重要时间段,学校要更加注重素质教育的落实,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不要只注重学习成绩的提升,对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要有足够的重视。我校已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咨询辅导纳入了教学轨道,开设了心理辅导课,设立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室,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学生应对外界刺激的能力得到了一定提高。
(四)家庭改变家庭环境,缓解学生心理压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家庭是学生成长的关键环境,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压力的缓解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作为父母,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业以外,应更加关注孩子健康心理的发展。父母对子女进行教育时,要避免两个极端:一是在生活上不能一味溺爱孩子,不要给子女包办一切,给予子女促进自我发展所需要的磨练机会,使其在心理上有充分的准备,不至于遭到问题便束手无策;二是在学习上不能寄予其过高的期望,把孩子当争面子的工具,不能对子女不理不睬,要给予子女必要的关注,注意激励教育的作用,少埋怨,耐心与孩子沟通。只有沟通顺畅,才能了解子女不良情绪的起因,从而对症下药,使子女的消极情绪得以释放。另外,家长要多读家教书籍、报刊,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多与老师进行沟通,使自己深入了解自己的子女,履行起对自己子女监护的神圣职责。如果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要更多地关心其成长,要与老师一起共同商定、共同采取措施来解决,使其心理得到及时疏导,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总之,人体缺钙会得软骨症,心灵缺钙会造成心理脆弱。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可怕,只要学校、家长、教师和学生本人高度关注,通力合作,坚持给心灵“补钙”,中学生就会健康成长,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