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体验,让枯燥的初中数学生动起来

【作者】 洪 英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为适应新时期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喜欢你的数学课,运用教学案例在数学课堂中发挥作用,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课堂氛围  体验  思维  评价 
  一提到数学,学生们感到的就是枯燥的计算、刻板的公式、远离现实生活的应用题,初中生学习数学是脱离于生活的一种纯符号的逻辑演绎,学生怕学,甚至厌学。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学生怕学数学,认为数学太抽象,不易理解。而面对新课程的改革的大潮中,被传统教材培养长大,已经非常习惯了传统教材的我,一度也很迷茫,如何才能有效的实施课堂教学?如何让学生从怕学、厌学到不怕,甚至喜欢数学?如何使数学课堂能够充满活力呢?以下是我对这一问题的初探。
  一、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不适时宜地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1、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如:趣味问题导入,实用事例导入,实验猜想导入,直观教具演示,设置悬念等。例如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教师可让学生观察预先准备好的等腰三角形,先猜想它的两个底角有何关系,后折叠实验,最后推导证明。
  2、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和巧妙设计问题,情境应是学生熟悉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有用。
  3、课内练习精而有梯度,有层次,使不同学生都能尝试,都有收获。同时方法“活”,灵活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如:小组竞赛,交流讨论,互评互批,互作评价等,把练习巧妙地安插在游戏竞赛中。例如:对“翻折问题”的教学可处理为:学生动手折纸,体验并画出图形,激发学生主动探知的兴趣,然后交流讨论,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新的发现。
  4、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二、在课堂教学中,多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之中去发展智力,提高数学能力。
  《整式的乘法》是七年级上的重要内容,它是初中阶段数学运算的重要基础,其中包括的基本运算很多,如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在此阶段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当然直接告诉学生运算法则,然后死记硬背也能让学生开展计算,这样的教学也容易简单的多,但是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暂时的,不持久的。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通过观察一系列的式子,让学生猜测其中可能包含怎样的运算法则,然后再验证同学所作的猜测,整个过程始终让学生交流,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对于知识的把握有实际理解何感受,由于这样的授课方式,在我讲到《积的乘方》这一节课时,学生已经学会了“观察——猜测——验证”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通过这些数学活动,学生对知识的产生有一个直观、清醒的知识体验过程,虽然我从没让学生默写背诵过这些公式,但是这些公式却在学生心里扎下了根。
  三、适时点拨,训练思维,指导学法,让学生“想”起来,达到“会学”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在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适时帮助是必要的,以为学生自主探索就不需要教师的引导,或是知识是学生自己建构而放弃帮助是不合适的。通常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正确地思维,但有时由于问题的难度导致学生思维受阻,或迷失了思维方向,这时需要教师的适时点拨和鼓励,并进行合理的思维引导,引导学生下一步应该做什么,有几种做法,不能做下去的原因是什么,回过头来看看条件的利用等,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的障碍,使他们有信心朝着目标继续探索。另外,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索思维受阻进行启发时,应把握好“度”,启发过之,则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启发不及,则又起不到预期的作用和效果。
  教学中,抓住机会适时渗透教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实际上是思维方法的发生过程,思考过程,因此,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问题的发现过程,教师应及时向学生分析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只有注意思想方法的分析,教师才能把课讲活、讲懂、讲深。“讲活”就是让学生看到活生生的来龙去脉、形成过程,而不是死的数学知识;“讲懂”就是让学生真正理解有关的教学内容,而不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讲深”就是指学生不仅能掌握具体的数学知识,而且也能感受、领会、形成、运用内在的思想方法。
  四、让教学评价“活”起来
  数学教学过程是思维活动的过程。评价是联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思维情感的重要纽带,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活动,影响着课堂气氛。因此教师要牢牢把握评价促发展的本质,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1、分层评价,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知识结构、智力因素、思维发展等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异。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去寻找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不同角度对学生作出不同层次的评价。让不同的人在课堂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真正体现“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5]的教学理念,使每个学生都在课堂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对上课产生兴趣,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出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让学生参与评价,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身和同伴的表现有着自觉、能动的反应,尽管程度不同,范围有限,这些反应往往稍纵即逝。如果学生参与评价活动,这种反应能被动加强和发展。在同学评同学的同时,学生还学会了相互欣赏。因此在新课程下,课堂评价应融入同学之间的评价。另外还应该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的过程中来。
  3、延迟评价,激活创造性思维
  传统的即时评价是学生发表了一两个见解后,教师就急于作出“对”或“不对”的评判。这种教师权威性的评判级易挫伤学生深入探究的积极性,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助长学生“唯师是从”的依赖性。如果教师能把握好评价时间的度,合理推迟评价就能更多学生拥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使之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就问题展开自由讨论,互相取长补短,形成正确的观点,这时教师再评价,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疏导,这样就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中来,使课堂更活跃。
  通过在新教材中尝试让学生体验性学习,我有了一定的收获,在某种程度上更新了教学观念,对于什么样的知识需要学生体验获得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我也注意到在对学生进行体验式教学时也要防止对接受式学习的全盘否定,有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讲还需要接受式学习。另外我们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把握好课程标准,吃透教学内容,吃透学生,并结合具体的课时内容进行选择,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一味地追求体验性,生活化,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落实。在体验性学习过程中,要关注到每一位学生,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能力参与到体验性学习中,能从中收获成功,得到鼓励,培养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开始阶段千万不可将体验性学习的难度要求提的过高,更多的以鼓励同学参与体验、参与学习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