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是形式更要内容——语文课堂教学有感
【作者】 翟兴涛
【机构】 弘德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大形势下,语文教学就显得尤其被人们所重视。课堂是重视内容和还是要讲究形式这一问题是教学以来一直困扰我的一个问题。
语文是百科之母,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语。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立足于世界第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有自己的语言,她是我们民族文化源源流长的根本动力,也是我们民族团结和凝聚的力量之所在。其重要性我们不言而喻。那么对于我们这些和母语打交道的语文教师的责任更是重大!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人性美和人格美的陶冶,用我们光耀千古的灿烂的传统文化去感染学生的文化素养,用我们的富于魅力的人格去同化学生不够成熟的心灵。“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定论在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已经不能够充分定位我们语文教师的职业特点了。我们应该成为学生心灵的导师,引导学生把握好我们自己的灿烂文化。
通过几年教学过程的积累我切实地受到了不少的启发和感悟,特别是在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这方面我觉得有必要拿出自己的一点点看法,当然还有不少地方值得商榷。
我们的语文课堂是重形式呢还是要内容?这个问题是我在语文课堂上所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要让每一堂课都非常的精彩,四十五分钟都能吸引学生的眼球那是很不容易的,我们不应该忽略形式的作用。多媒体的运用,切合文本的音乐导入,场景的布置,课堂剧的表演,听、说、读、写的渗透,可以说能够用上的我们不妨都试一下。我们大部分老师在准备课的时候都会在形式上下大量的功夫,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能够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所谓先声夺人是很重要的,这本身无可厚非。一堂课要出彩,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
拿《散步》这篇课文来说吧,我们能用的导入就有很多种。我们可以用音乐——阎维文的《母亲》来导入,也可以用一首孟郊的《游子吟》来导入。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用到创设情景剧,分角色阅读等方式。就一篇课文来言,有个好的课堂形式是使这堂课进行下去的一个重要前提。课堂不是一个教师表演的舞台,它不同于演讲。它的接受群体不是听者而是学生。所以课堂的任务不是简单把自己的见解表述出来,而是要引起学生的共鸣或争鸣。
共鸣就是通过教师的讲课传授使学生接受你的知识和见解,信服你的诠释。所谓争鸣就是你的课堂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使学生有你的见解深入进去获得自己的独到诠释。要使课堂产生共鸣或争鸣,课堂形式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
但是,当形式影响到我们的内容时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呢?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没有对学生形象思维、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要求,最重要的就是渲染和熏陶学生的文学修养。积累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无积累何谈运用。我们知道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单单为学而教,而是为用而教,语文对于学生来说运用更为重要。无论优秀还是一般的学生在语文的运用上都是平等的。不像其他学科那样有较大差异。针对于此,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就必须有形式而深入到内容上来。对于内容的把握教师是很应该深入进去的,教师无法深入文本就不能把握文本的内涵,把握不住内涵就无法感染学生。没有感染,那么学生就不能在文本中体味真谛,难于积累。
还拿《散步》来说,我们要按照传统的形式讲下来的话,无非能够让学生看到温馨的一家,更好一点的话可能会使学生认识到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那么我想这是不够的,我们的课堂不应该就在这里打住。我们要看到文中“父亲”这个形象的责任,我们应该让学生体味自己父亲的艰辛。如果更深一步的话,我们还要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我们中国式的家庭伦理观念。有一个散步而上升到家庭,有家庭而上升到传统道德,有传统道德在回到现实中来体味人家至情。在这一连串的感悟中,教师是要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的。如果教师不深入到文本之中,不自己体味感悟一下,仅仅停留到形式层面上,那么就不能正确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无引导何谈感悟?
有必要说一下“积累”这个词。我所说的学生的积累包括基础知识即字、词、音、句、章的积累,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学深入进去感悟文本的一个重要前提。“九层之台起于篑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说的就是基础的重要性。落实基础是语文教学形式重要一步,更是语文教学能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忽略了基础就没有了下面的感悟。
积累更包括情感方面的积累。尤其是情感的积累是至为重要的,一种感情,一种感受,一种体味,一种熏陶都能够成就一个人格,成就一个奇迹,成就一个人才。在情感积累方面教师的作用就更大了,这需要教师平时对专业知识的深入了解,对文化层面认识的感悟。所以说积累就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点,我如此认为。
当然,要内容并不是说不注重形式,毕竟我们的课堂还是需要形式的,没有形式这个大的框架如何去填充我们的内容呢?现在的学生众口难调,若在形式上不采取多样的方式是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的。所以,我们的形式也是很重要的。
总而言之,形式多样,内容充实。让学生在基础积累和情感积累方面都要有不少的收获,可以说是非常困难的。有句话说的好“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审美角度和价值取向。我们应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有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的语文教育才会真的走进“悟得”这个高深的层面。
语文是百科之母,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语。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立足于世界第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有自己的语言,她是我们民族文化源源流长的根本动力,也是我们民族团结和凝聚的力量之所在。其重要性我们不言而喻。那么对于我们这些和母语打交道的语文教师的责任更是重大!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人性美和人格美的陶冶,用我们光耀千古的灿烂的传统文化去感染学生的文化素养,用我们的富于魅力的人格去同化学生不够成熟的心灵。“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定论在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已经不能够充分定位我们语文教师的职业特点了。我们应该成为学生心灵的导师,引导学生把握好我们自己的灿烂文化。
通过几年教学过程的积累我切实地受到了不少的启发和感悟,特别是在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这方面我觉得有必要拿出自己的一点点看法,当然还有不少地方值得商榷。
我们的语文课堂是重形式呢还是要内容?这个问题是我在语文课堂上所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要让每一堂课都非常的精彩,四十五分钟都能吸引学生的眼球那是很不容易的,我们不应该忽略形式的作用。多媒体的运用,切合文本的音乐导入,场景的布置,课堂剧的表演,听、说、读、写的渗透,可以说能够用上的我们不妨都试一下。我们大部分老师在准备课的时候都会在形式上下大量的功夫,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能够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所谓先声夺人是很重要的,这本身无可厚非。一堂课要出彩,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
拿《散步》这篇课文来说吧,我们能用的导入就有很多种。我们可以用音乐——阎维文的《母亲》来导入,也可以用一首孟郊的《游子吟》来导入。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用到创设情景剧,分角色阅读等方式。就一篇课文来言,有个好的课堂形式是使这堂课进行下去的一个重要前提。课堂不是一个教师表演的舞台,它不同于演讲。它的接受群体不是听者而是学生。所以课堂的任务不是简单把自己的见解表述出来,而是要引起学生的共鸣或争鸣。
共鸣就是通过教师的讲课传授使学生接受你的知识和见解,信服你的诠释。所谓争鸣就是你的课堂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使学生有你的见解深入进去获得自己的独到诠释。要使课堂产生共鸣或争鸣,课堂形式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
但是,当形式影响到我们的内容时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呢?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没有对学生形象思维、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要求,最重要的就是渲染和熏陶学生的文学修养。积累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无积累何谈运用。我们知道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单单为学而教,而是为用而教,语文对于学生来说运用更为重要。无论优秀还是一般的学生在语文的运用上都是平等的。不像其他学科那样有较大差异。针对于此,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就必须有形式而深入到内容上来。对于内容的把握教师是很应该深入进去的,教师无法深入文本就不能把握文本的内涵,把握不住内涵就无法感染学生。没有感染,那么学生就不能在文本中体味真谛,难于积累。
还拿《散步》来说,我们要按照传统的形式讲下来的话,无非能够让学生看到温馨的一家,更好一点的话可能会使学生认识到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那么我想这是不够的,我们的课堂不应该就在这里打住。我们要看到文中“父亲”这个形象的责任,我们应该让学生体味自己父亲的艰辛。如果更深一步的话,我们还要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我们中国式的家庭伦理观念。有一个散步而上升到家庭,有家庭而上升到传统道德,有传统道德在回到现实中来体味人家至情。在这一连串的感悟中,教师是要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的。如果教师不深入到文本之中,不自己体味感悟一下,仅仅停留到形式层面上,那么就不能正确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无引导何谈感悟?
有必要说一下“积累”这个词。我所说的学生的积累包括基础知识即字、词、音、句、章的积累,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学深入进去感悟文本的一个重要前提。“九层之台起于篑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说的就是基础的重要性。落实基础是语文教学形式重要一步,更是语文教学能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忽略了基础就没有了下面的感悟。
积累更包括情感方面的积累。尤其是情感的积累是至为重要的,一种感情,一种感受,一种体味,一种熏陶都能够成就一个人格,成就一个奇迹,成就一个人才。在情感积累方面教师的作用就更大了,这需要教师平时对专业知识的深入了解,对文化层面认识的感悟。所以说积累就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点,我如此认为。
当然,要内容并不是说不注重形式,毕竟我们的课堂还是需要形式的,没有形式这个大的框架如何去填充我们的内容呢?现在的学生众口难调,若在形式上不采取多样的方式是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的。所以,我们的形式也是很重要的。
总而言之,形式多样,内容充实。让学生在基础积累和情感积累方面都要有不少的收获,可以说是非常困难的。有句话说的好“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审美角度和价值取向。我们应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有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的语文教育才会真的走进“悟得”这个高深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