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作者】 王其洪

【机构】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绵虒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初中历史新课改推行数年后,成果巨大,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底子薄,历史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在教学中面临着一些问题与困惑。本文在对初中历史新课改中教师、学生情况的分析的基础上,对历史新课改提出几点建议,探讨推进新课改进入良性循环的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历史教学,民族地区,乡镇中学,民族学生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国际改革浪潮的涌动,我国紧跟步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目前历史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行好些年,今日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老师,深知肩负着为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和承载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重大使命,工作以来一直努力让自己适应新课改的发展步伐,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虽感觉有着许多的困惑与迷茫,但也有一些小小的收获,本文结合自己在历史课堂的所见所闻和教学实践,谈一下在新课改背景下对民族学校初中历史教学的一点思考。
  一、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一)对学生的分析
  少数民族学生生活的地区,气候恶劣,道路崎岖,条件艰苦。就像我们阿坝州整个地区,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从小形成了不怕吃苦不畏困难的特点,但是他们这种勤奋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为了求生存的勤奋,与内地学生相比,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思维习惯都有一定的差距。再加上山区各种信息闭塞,使少数民族的学生多了一分纯朴,而少了一分对外面世界的敏感。在课堂上他们极少主动回答问题,极少主动参与讨论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所教的知识。学生历史基础差,阐释历史事实及历史概念的能力差,语句表达逻辑混乱,错漏百出;史论结合的能力差,许多学生就事论事,或空谈议论,而不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学生对历史的喜欢程度不高,大部学生认为历史都是过去的事情,对现实的作用不大,有人认为从电视上看到的连续剧就是历史,并且认为是老古董,跟现代生活格格不入,因此对历史的兴趣并不浓厚。
  (二)对教师的分析
  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师资力量薄弱,流动性大。而在学校里重视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传统思想,而对于历史教育不是很重视。甚至是缺乏专业教师,没有足够的历史知识做底蕴,知识储备不能满足新课改的需求。这些状况反映在教学上有以下三种表现:
  1.完全依赖教参,缺乏教学创新能力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教学参考书。一般情况下,教材配有的教师教学用书,都较为详细地列出各章节的教学目的教学要点教学要求和建议,甚至连板书都有提示,但是教学参考书仅供参考而已,仅仅是为教学提供了一种设计方式,对教学起着引导作用,授课教师应该根据学情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加以改革和发挥。
  2.照本宣科,缺乏知识拓展能力
  近年来历史教材的变化很大,新课改又实施了一标多本,不同的版本的表述也不尽一致,新旧观点的碰撞也会出现在不同版本中,有些历史教师为了省事,采取了不严格、不认真、不规范的教学态度,经常蜻蜓点水般的选择部分内容教教而已。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不知“天南地北”。这样的教学态度,教学质量又怎能得到提高?
  3.专业知识狭窄,缺乏知识的综合能力
  教师就事论事,就史论史在教学中是常见的现象。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任何一个历史阶段,政治、哲学、文化都是相互影响,共同存在的,所以要求历史教师要善于综合分析历史现象,体现出它的兼容性和互动性。
  二、与新课程改革目标相结合,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1.落实课前预习工作,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弱,方法落后的特点,采取开放式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课前根据课标的要求,指导学生提前看书预习。这样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学生不再是零起点,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自己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在学习时能使自己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上,并为学习探索积累经验。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提问
  因为少数民族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薄弱,学生层次也参差不齐,所以很多学生对学习没有信心,甚至有自卑的心理存在。教师应经常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情况,鼓励学生多问问题,同时对于学生取得进步的地方要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逐渐对学习产生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正确的评价,并进行表扬。不要因为学生的回答不是自己满意的结果就不予表示,甚至是吝啬对学生的表扬。让学生发现原来并不是想象中那么难,这样学生会逐渐养成科学思考的习惯。
  3.寻找学生的兴趣点,合理的开展课堂讨论
  考虑到少数民族学生在兴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我们要面对现实,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因人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注意鼓励勇于发言的学生,引导说法错误的学生,形成良好的相互交流的讨论氛围,让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历史讨论中来。
  三、新课程改革对少数民族地区历史老师的素质要求有以下几点:
  1.深化专业素养,拓宽知识面,提高业务水平
  俗话说: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科学的新课改理念,这都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新课标要求老师依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特点,探索历史教学规律;发扬其社会功能;培养学生探索历史问题,提高创新意识的能力。
  2.更新教学理念,提高创新意识
  在新课改中,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改变过去以纲为纲,以生为本,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形成以课标为指导,教材为载体,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方式。工作中要有认真、负责、踏实、创新的工作态度,这样才能适应新时期新课改的教育教学工作,创造性的开展历史教学。
  3.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为使每一堂课上得更好,每一节课课后我们都要静心沉思。反思的同时,我们应该及时记下得失,重新设计教案,这样才能不断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才能把教育手段与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从中概括提炼出有明显个人特色的经验,有助于初中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有助于教师的加速成长。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历史教师工作任重道远。我将和全体同仁一道,更新观念,坚定信念,提高认识,抓住机遇,为雪山草地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为民族地区初中历史教学的前进而努力,为把雪域高原的孩子培养成为爱国家、爱民族、爱家乡,有知识、能创新、会做人的新一代藏羌儿女应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黄牧航,《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版。
  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