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和谐的智慧的数学课堂的五个需要

【作者】 次旦卓玛

【机构】 西藏日喀则市联乡华夏希望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我们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充满智慧与灵动的课堂,是为学生创设“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时空。在走进新课程的今天,在评价教学的好坏标准是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的今天。我们数学课堂仍有这样几种不应该出现的现象:或过份追求花哨的形式,或仍是教师为中心的线形传播方式。呆板的教学,禁锢的思维不仅无助于学生发展也抹杀教师创造的可能性,呆板的锁定不仅钳制学生思维释放也压抑教师智慧的自由表达。所以,打造和谐的智慧数学课堂,采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智慧教学,是当前学校教学中的一个最迫切而实际的问题。
       关键词:智慧  本真  灵动  热情  原生态
  和谐的智慧的数学课堂是学生快乐学习的沃土、是学生智慧灵感的发源地、是学生心灵的驿站;和谐的智慧的数学课堂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阵地、是教师施展才华与张扬个性的舞台、是教师生命的源泉...我们的教学也可以看成是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同样需要和谐与平衡。我们的课堂如果也能做到和谐一体,做到“课人合一”,那么我们的课堂将成为学生思想生成的“乐园”和“果园”。就相对于如何打造智慧型的数学课堂,做到师生、生本、师本和谐统一,本人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一、数学教学需要——启迪学生智慧
  学生的智慧、学生的思想,应该表现出独立性和独特性,能看到别人看不透的内容、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方法、能说出别人说不出的见解。创新是学生思想进步的一种反映。我们的课堂,有时不缺“异口同声”,而缺少“异口异声”。对此,我们在教学时不能总满足于一些封闭性问题,让学生“说一不二”,而应尽量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说三道四”。让学生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这样的教学就会时时闪现思想的“金点子”。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启迪学生智慧、催生学生思想的过程。学生有了自己的数学思想和智慧,才有可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下的新生事物。
  二、数学教学需要——把根留住
  随着当前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数学课上时常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新课引入“花里胡哨”、情景创设“牵强附会”、合作交流缺失“引领作用”、探究活动“各显个性”、生活数学丢失“数学本真”、数学评价缺失“含金量”……数学课堂上某些教学行为片面地热衷于对时尚的追求,缺失理性的思考,数学课的“本真”正在逐渐丢失,这有悖于新课改的初衷。这样无根的课堂:课堂热闹了,数学味淡了;综合性有了,学科性没了;学生真的动起来了,教师却溜走了;教师激情燃烧了,学生烟都不冒了。君子务本,本生而道立。所以我们要上有根的课,做有根的人。
  什么是数学课堂的根?根的价值是什么?怎样把根留住?数学课堂的根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科的本质,凭借教师的个性,努力提高学生未知数的值。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装满自己的一桶水,高起点的去研究教材,在创设数学情景的时候不要注重追求热闹,而应足于数学的本真,注重学生对基本数学概念的理解,把握思想方法的渗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勇敢的退、适时的进,引导学生从无知到有知在不断地追求新的无知。
  有根的数学课堂还要求我们做有根的人,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这不禁让我想起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许多的教学现象。随着新课改的推展,人们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于是许多人便人云亦云,失去了数学应有的价值,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中迷失了数学的本质,数学课堂大打折扣。综观一些名师们的课,我感觉他们在情景的创设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把握上做的非常好,他们可能没有新奇的情景,没有小组合作,但他们的课依然非常精彩纷呈,于简约中流出灵动的美,这些都得益于他们的不随波逐流有源于他们是有根的人。
  把根留住,这句话我们将会用一生:把根留住,因为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能枝壮;把根留住,因为只有根留住了,我们才能上出有根的课,做一个有根的好教师。
  三、数学教学需要——思考而灵动
  叶阑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新课程也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度动态过程,开放、互动的课堂具有较强的资源性。这种资源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教学中随机产生的,它包括学生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是课堂生命的“活水”,有效地利用能让课堂更加灿烂,更显生机。
  精巧新颖的教学设计,寓教于乐,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更灵动、更活跃,使学生参与的数学学习活动更有效。
   黄爱华老师的《数的大小比较》课以长江队和黄河队间的竞赛为“一条主线”,用自己的“两张照片”引出登山的话题,引入五岳的高度让学生去比较,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把“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巧妙地蕴含在三轮“抽数”游戏比赛中,让学生在一次次轻松而又激烈的比赛中来感悟并总结出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课上,黄老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还是认知冲突的“制造者”,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学生思维的“启发者”。好一场别开生面的“抽数”竞赛,好一节精彩纷呈的数学课!
  四、数学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热情
  教学的情景应该像“冬天里的一把火”,能够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这样的知识才会有感情,这样的课才会感染人、感动人。学生心动了,就会有积极的行动。这就需要教师以“趣”引路,以“情”导学,把僵化呆板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德国卓越的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兴趣对学好数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对数学感到有趣,才愿意学;愿意学,才能学好。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不是天生的,要靠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不断激发、培养、巩固。
  任教数学二十多年来,我发现绝大部分的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没有学会“探究”,而只是一味的凭经验。容易的问题凭借着经验可轻松过关,可当解题遇到困难凭借经验解决不了时,便常常把问题搁置一边,等待同学或老师的讲解,从而使思维再次受到束缚,周而复始,就让数学探究深深锁于心底。
  当我百思不得其解时,叶圣陶老先生的“教是为了不用再教”给了我启示。于是我决定为学生做出探究示范,教给他们探究的策略,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热情。
  教学中,在解答某些题目之前,我故意装作不明白或寻求一些错误思路,而后,沿着这条路往前探究,结果“撞得头破血流”,最终发现此路不通。这时我会及时教育学生不能泄气,应冷静之后再思考。千回百转之后终于柳暗花明,我也在学生面前尽情流露探究之后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产生探究之情。
  五、数学教学需要——原生态
  我们的教学需要“原生态”,需要一种“自然美”我们的课堂反对作秀,别让外在的功利“污染”了我们的教学。
  教学是师生的互动过程,教学现象是师生互动中具体表现。这些现象有的是可以事先预见的,而很多则是意料之外的。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创新的课堂是预计与生成的统一。预设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里的教学设计自然是需要有创新的教学情景,有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问题,还有激励学生创新的激励机制。同样,课堂生成也不一定就是有创新,它可能是学生的故意捣乱现象。 
  我们教学的设计要有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与兴趣的问题,学生才能积极守住问题思考,探讨;上黑板上做题,做不出来再思考,问同学后再做,他们在过程学习的同步中体验才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体验到了回答出问题,做对题目的快感,学生的心底一直都是溢出的是不停的思考。 
  强调的是真实,自然,追求的是师生和谐,生生和谐,执教教师巧妙处理了"问题"和"思维",让学生的思维火花不断闪出耀眼的光芒,而且处理了课堂的"根",没有忽视学生在课堂中思维的培养,煅练学生不畏挫折的精神,体现了学生自主,在朴实的课堂教学中,或许没有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或是热闹的场景,更没有令人拍案而起的设计,然而,流溢出的是教学的自然美,用"问题"的独特魅力吸引学生,有思维能力和自我煅炼式的关注。 
  教学“原生态”,是从“原生态”那里繁衍来的。它是指教师的教是尊重学生为前提,以肯定学生的充分表现为特征的课堂,并不以教学的预设来控制课堂的生成。原生态的教学也不是以他人的课件、教案为依据进行上课,而是教师自己思维在课堂中的再现,它往往以教师的追求创新课堂为目标。 
  但需要明确的是教学原生态本身并不一定是创新的课堂。教学原生态既包括创新的课堂也包括没有创新的课堂,甚至是一汰糊涂的课堂。但原生态的课堂是有价值的,它的价值主要不是表现在课堂中,而是表现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失败的课是低效度的课,但它可以成为我们研讨的课,它会促使我们思考有价值的问题。如:为什么课堂气氛如此沉闷?为什么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如此僵化?为什么会发生师生冲突的事件?等等都是值得反思的。只有经过反思,才能总结出经验,才能为今后构建高效课堂提供借鉴。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老先生曾教育我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追求“教学的原生态”,或许是教育者心中最美好的教育理想,就让我们心中点有这盏灯,让教育原生态的路走得更长,也更远! 
  综上所述,大家可以发现,其实和谐的智慧的课堂,并不需要过多的装饰,精彩往往来自于课堂上师生之间精彩的互动,来自课堂上那些看似无痕迹却有大智慧的数学思考。“教育,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启迪智慧”。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应大胆尝试、勇于探索,引导学生去开启智慧之门,为学生拥有智慧的人生而奠基。国际未来学研究所儒佛内尔博士说过:“明天的资本,就是智慧。”智慧是力量的源泉,智慧是创造的源泉。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和学生一起从思想上亲近智慧,行动上实践智慧,不断地生成智慧,给现在的课堂注入新鲜血液,让和谐的智慧型的数学课堂课堂成为学生智慧之旅。
  参考文献:
  1、李吉林 情境教育的诗篇[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2、 叶澜 “新基础教育”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9
  3、 王汉澜教育评价学[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