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小学数学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作者】 洛桑卓玛
【机构】 西藏日喀则市第一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条基本理念是:探究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又成为课程规定的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依赖教师精心创设的探究活动才能得以实现。但是,数学的探究活动如何设计和实施才能让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特别强烈。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主 探究 学习 能力
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源,故君子欲其得之也。”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有较深的造诣,须用自学的方法达到。郭沫若说过:“教育的目的就是养成自己学习,自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和自己的学习能力,自主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自我监控和调节学习过程的一种学习方式。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一般都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运用材料学习的方法,独立获取知识,且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需要,不仅有助于学生终生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探究的起点。儿童年龄小,见识少,好奇心强,对未曾见过的事物或现象都感兴趣,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征、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思维活动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有趣的教学情境和氛围,使其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乐于去探究。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请你们随意说一个数,老师便能很快的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不信就来试一试。”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为了难住老师,他们从二、三位数,说到了十位以上的自然数,结果都被我准确的判断出来。此时学生的好奇心被老师的快速回答所折服,心里非常的好奇,惊讶!此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诱惑力促使学生探究和发现其中的奥秘,同时也诱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将学生自然的带入到对新知的探究中。
二、加强学法指导,增强学生的探究方法
学习方法是完成任务的途径和手段,它的实质可以概括为“会学习”,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一旦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好比掌握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就可以不断地获取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给学生方法的指导,交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指头,比给金子要好得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获得具有选择和运用适当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一般可按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是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引导学生掌握具体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明了各种学法的运用范围,使学生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能够选择有效地方法进行学习。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赞可夫认为:“学生不只是掌握学习内容,而且要自我观察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这里的学习过程正是学习方法指导的重要途径。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一个关键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如在课堂提问时部分教师往往满足学生正确的答案,一个或几个学生答对,别的学生为什么答错,则一概不予追究,由于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次答对,下次不定答对。
三、放手操作,培养学生积极操作的能力。
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在知识的构建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设置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使课堂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有序状态。如教学《分数初步认识》的“几分之几”时,教师在讲完之后,让学生用纸折出 ,并用阴影表示,学生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折出了很多不同形状的 ,让学生通过说折的方法,然后说出所表示的分数的意义。又如,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学生通过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再如,学习《厘米、米的认识》时,低年级学生对长度单位缺乏感性认识,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米尺、卷尺等工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量一量课桌边的长度、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和宽等,通过动手操作,多种感官互相协调配合,使学生对厘米、米有了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多让学生在课堂上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摸一摸、数一数、涂一涂、拼一拼,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自主探索新知识,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放手操作,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学习的时空。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又能在实际的生活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么数学知识才能成为活生生的知识,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够达到在用中学,在学中用的境界。这些实际生活问题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学生真正教活。学生在生活中,在操作中学,其自主学习能力定会得到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主 探究 学习 能力
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源,故君子欲其得之也。”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有较深的造诣,须用自学的方法达到。郭沫若说过:“教育的目的就是养成自己学习,自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和自己的学习能力,自主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自我监控和调节学习过程的一种学习方式。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一般都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运用材料学习的方法,独立获取知识,且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需要,不仅有助于学生终生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探究的起点。儿童年龄小,见识少,好奇心强,对未曾见过的事物或现象都感兴趣,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征、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思维活动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有趣的教学情境和氛围,使其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乐于去探究。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请你们随意说一个数,老师便能很快的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不信就来试一试。”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为了难住老师,他们从二、三位数,说到了十位以上的自然数,结果都被我准确的判断出来。此时学生的好奇心被老师的快速回答所折服,心里非常的好奇,惊讶!此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诱惑力促使学生探究和发现其中的奥秘,同时也诱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将学生自然的带入到对新知的探究中。
二、加强学法指导,增强学生的探究方法
学习方法是完成任务的途径和手段,它的实质可以概括为“会学习”,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一旦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好比掌握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就可以不断地获取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给学生方法的指导,交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指头,比给金子要好得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获得具有选择和运用适当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一般可按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是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引导学生掌握具体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明了各种学法的运用范围,使学生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能够选择有效地方法进行学习。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赞可夫认为:“学生不只是掌握学习内容,而且要自我观察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这里的学习过程正是学习方法指导的重要途径。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一个关键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如在课堂提问时部分教师往往满足学生正确的答案,一个或几个学生答对,别的学生为什么答错,则一概不予追究,由于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次答对,下次不定答对。
三、放手操作,培养学生积极操作的能力。
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在知识的构建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设置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使课堂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有序状态。如教学《分数初步认识》的“几分之几”时,教师在讲完之后,让学生用纸折出 ,并用阴影表示,学生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折出了很多不同形状的 ,让学生通过说折的方法,然后说出所表示的分数的意义。又如,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学生通过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再如,学习《厘米、米的认识》时,低年级学生对长度单位缺乏感性认识,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米尺、卷尺等工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量一量课桌边的长度、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和宽等,通过动手操作,多种感官互相协调配合,使学生对厘米、米有了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多让学生在课堂上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摸一摸、数一数、涂一涂、拼一拼,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自主探索新知识,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放手操作,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学习的时空。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又能在实际的生活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么数学知识才能成为活生生的知识,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够达到在用中学,在学中用的境界。这些实际生活问题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学生真正教活。学生在生活中,在操作中学,其自主学习能力定会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