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加强时事政治在新课程中的有效运用
【作者】 白 媛
【机构】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新课程的三贴近原则要求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应更有时效性和针对性,因此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就是对时事材料的合理选择和分析,这样才能达到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合作、探究、分析时事得到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让学生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关键词:新课程 时事政治 有效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在新课程实践中,对于时事政治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广大教师遇到了许多困惑,但大家都痛并快乐着,在快乐中演绎教育的故事,追求教学的艺术性。而新课程又具有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淡知识难度、轻逻辑体系的特点,因此课堂教学目的就是重在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合作、探究、分析时事得到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让学生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因此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引用时事这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那如何选择时事并引用得恰到好处,是我们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要体现生活性
生活是个十分宽泛的概念,生活的内容十分丰富,在政治课教学中,特别是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用的事例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因为作为学习者的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比较丰富的经验,而且,有些问题他们即使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他们接触到这些问题时,往往也会从有关的生活经验出发,形成对这些问题的某种自己认为合乎逻辑的解释。所以引用时事进行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只有这样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学生才会集中注意力听课,才会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才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政治课教学中,引用事例注重生活性,就是要注意所引事例与学生生活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贴近,注意事例的具体性,注意事例本身的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材与学生的生活零距离接触。
二、要重视针对性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政治课教学中的有关理论与现实生活中的时事总能找到联系的切入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引用时事演绎政治原理时,必须精心选择,把最能说明问题的事例引入到教学中,这就是针对性。引用时事材料具有针对性,课堂教学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引用时事注重针对性,就是要针对教材内容、针对学生的理解水平、针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针对教师特长与经验,只有这几方面紧密结合,相互兼顾,才能使引用的事例起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就容易出现越描越黑的现象,教师费时费力、广征博引,学生听起来却不知所云,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要强调正面性
思想政治课教学承担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和实际运用,更重要的是还肩负着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这一使命。特别是当今的中学生在这样一个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获得信息途径的多样性,思考问题的片面性,加之其心理发展的特点都决定了学生对社会问题认识的不全面。而思想政治课又是解决一个人思想认识、世界观、人生观等问题的重要学科,因此在引用事例时要注意从正面阐述,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同感,使他们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这样才能实现政治课教学的真正目的。
引用时事注重正面性,事实上就是要注重引用的事例与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相一致,与培养学生的方向原则相一致。每位思想政治课教师都要有高度的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使下一代健康地成长。但是,当前有些教师自身对社会有偏见,并且容易将这种情绪带入课堂,对学生的教育起到一定程度的负面作用,这种做法应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克服。
四、要注重综合性
一个事件的发展,往往是综合因素的作用结果,要正确地分析这一事件的本质就需要从各个方面、多种角度去认识,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将书本知识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增强理论的说服力。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在自身经验、信念和背景知识的基础上,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因此,教学中的事例一定要全面地反映社会现实和学生的思想实际。
在政治课教学中,注重引用事例的综合性,就是要综合分析事件内部的各个方面,运用多种理论去解释事件,要将这一事件与相关事件联系起来分析。要避免的是单一、片面地看问题,反对用僵化的态度去对待教材内容。
五、要达到互动性
“师生互动”作为新课程的一个价值取向,是作为一种教学观念或教学的思想而存在的。在教学实践中,其也可作为一种教学的行为方式。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交流、沟通、合作的方式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毋庸置疑,它是一种主体性课堂教学。
教学的互动原则,这在当前教育界是得到广泛认可的。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因此,学生必须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要根据自己先前的经验来建构新知识,必须通过对话、沟通的方式,大家提出不同看法以刺激个体反省思考,在交互质疑辨证的过程中,以各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澄清疑虑,逐渐完成知识的建构,形成完整的科学知识。,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以学习者为中心,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其中,将教材中的理论转化为经过学生自己思考的认识,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会对知识的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政治课教学中,容易给人说教的印象,就是因为没有充分调动学生互动参与,没有尊重学生的思考。
在互动过程中,始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闪光点,通过挖掘,就可以形成燎原之势,带动全班同学的积极参与,营造轻松平等的课堂环境,让学生畅所欲言,从而激发学生的认识力和创造力。
总之,引入时事政治材料是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常用教学手法,但要运用得当还是要讲究一些原则的。新课程是一门艺术,是一门行进的艺术,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反思、改进、提高,就必然能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和艺术性。
关键词:新课程 时事政治 有效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在新课程实践中,对于时事政治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广大教师遇到了许多困惑,但大家都痛并快乐着,在快乐中演绎教育的故事,追求教学的艺术性。而新课程又具有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淡知识难度、轻逻辑体系的特点,因此课堂教学目的就是重在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合作、探究、分析时事得到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让学生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因此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引用时事这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那如何选择时事并引用得恰到好处,是我们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要体现生活性
生活是个十分宽泛的概念,生活的内容十分丰富,在政治课教学中,特别是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用的事例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因为作为学习者的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比较丰富的经验,而且,有些问题他们即使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他们接触到这些问题时,往往也会从有关的生活经验出发,形成对这些问题的某种自己认为合乎逻辑的解释。所以引用时事进行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只有这样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学生才会集中注意力听课,才会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才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政治课教学中,引用事例注重生活性,就是要注意所引事例与学生生活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贴近,注意事例的具体性,注意事例本身的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材与学生的生活零距离接触。
二、要重视针对性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政治课教学中的有关理论与现实生活中的时事总能找到联系的切入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引用时事演绎政治原理时,必须精心选择,把最能说明问题的事例引入到教学中,这就是针对性。引用时事材料具有针对性,课堂教学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引用时事注重针对性,就是要针对教材内容、针对学生的理解水平、针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针对教师特长与经验,只有这几方面紧密结合,相互兼顾,才能使引用的事例起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就容易出现越描越黑的现象,教师费时费力、广征博引,学生听起来却不知所云,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要强调正面性
思想政治课教学承担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和实际运用,更重要的是还肩负着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这一使命。特别是当今的中学生在这样一个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获得信息途径的多样性,思考问题的片面性,加之其心理发展的特点都决定了学生对社会问题认识的不全面。而思想政治课又是解决一个人思想认识、世界观、人生观等问题的重要学科,因此在引用事例时要注意从正面阐述,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同感,使他们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这样才能实现政治课教学的真正目的。
引用时事注重正面性,事实上就是要注重引用的事例与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相一致,与培养学生的方向原则相一致。每位思想政治课教师都要有高度的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使下一代健康地成长。但是,当前有些教师自身对社会有偏见,并且容易将这种情绪带入课堂,对学生的教育起到一定程度的负面作用,这种做法应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克服。
四、要注重综合性
一个事件的发展,往往是综合因素的作用结果,要正确地分析这一事件的本质就需要从各个方面、多种角度去认识,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将书本知识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增强理论的说服力。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在自身经验、信念和背景知识的基础上,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因此,教学中的事例一定要全面地反映社会现实和学生的思想实际。
在政治课教学中,注重引用事例的综合性,就是要综合分析事件内部的各个方面,运用多种理论去解释事件,要将这一事件与相关事件联系起来分析。要避免的是单一、片面地看问题,反对用僵化的态度去对待教材内容。
五、要达到互动性
“师生互动”作为新课程的一个价值取向,是作为一种教学观念或教学的思想而存在的。在教学实践中,其也可作为一种教学的行为方式。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交流、沟通、合作的方式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毋庸置疑,它是一种主体性课堂教学。
教学的互动原则,这在当前教育界是得到广泛认可的。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因此,学生必须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要根据自己先前的经验来建构新知识,必须通过对话、沟通的方式,大家提出不同看法以刺激个体反省思考,在交互质疑辨证的过程中,以各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澄清疑虑,逐渐完成知识的建构,形成完整的科学知识。,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以学习者为中心,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其中,将教材中的理论转化为经过学生自己思考的认识,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会对知识的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政治课教学中,容易给人说教的印象,就是因为没有充分调动学生互动参与,没有尊重学生的思考。
在互动过程中,始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闪光点,通过挖掘,就可以形成燎原之势,带动全班同学的积极参与,营造轻松平等的课堂环境,让学生畅所欲言,从而激发学生的认识力和创造力。
总之,引入时事政治材料是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常用教学手法,但要运用得当还是要讲究一些原则的。新课程是一门艺术,是一门行进的艺术,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反思、改进、提高,就必然能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和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