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
【作者】 吴健华
【机构】 姚渡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甚至会达到入迷入神的状态,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学生就能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索,并在探索中形成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关键词 : 小学数学教学;学习兴趣;培养
激发学习兴趣,对创新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甚至会达到入迷入神的状态,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学生就能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索,并在探索中形成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如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的问题。尽管帮助学生逐步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和提高学习数学知识意义的认识,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对小学生来说,更重要的要靠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即如何结合小学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有效的教学。
更新教学观念,启发求知兴趣。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总想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发现来获取知识。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启发学生怎样去理解知识。如在多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先列出几道一步计算题,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自编几道相关的应用题,然后组织讨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直至三步。学生通过这种实践,既掌握了多步计算解决问题的结构,又增强了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他们为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新发现感到欣慰,进而产生了浓厚的探求新知识的兴趣。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展动手操作,探索新知。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因此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结合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有目的地组织他们观察、操作,特别是多运用“摆一摆”、“算一算”等教学方法,让他们在摆算的过程中,手脑并用,以动促思,能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亲自参与操作得出的结论印象会较为深刻,整个过程学生始终怀着浓厚的兴趣,且思维活跃,积极主动,知道一题可能有多种解法,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探索知识的能力;充分利用多种媒体进行教学。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各种挂图、模型、幻灯、教学录像、VCD光盘、多媒体电脑等课程资源进行教学,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理解知识能起很大的促进作用。如讲授认识图形这一节课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出从圆柱体搬出“圆形”,从长方体搬出“长方形”,从三棱柱搬出“三角形”,从正方体搬出“正方形”,这样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形象,从而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又增长了学生的见识;积极开展游戏教学。一年级学生年龄尚小,有爱玩的特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也通常采用玩游戏的教学方法,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游戏化的学习过程中愉快地获得新知识。
联系生活,加强直观教学。数学概念是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却处于具体的形象思维占优势的阶段。因此,教学中应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具体实例联系起来,以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生动,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启发学生思考。所以我们在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直观教具、投影仪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这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学到的知识也能印象深刻,不易遗忘。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数学活动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消除了对数学的厌倦感,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巧设练习,激发兴趣。重复单调的练习,学生会产生厌烦情绪,注意力不集中,有时白白浪费时间,所以练习设计要力争新颖创新。就其教具来说,我认为习题可用小学生所喜欢的小熊猫,小白兔小猫等动物的眼睛出示数字,在动物的鼻子出示运算符号,也可以把数字卡片或题卡戴在小动物的头上或挂在其脖子上,同时习题也可以制作一些色彩鲜艳,带点魔术性和童话色彩的图片。我们也可以把本来静的,不会动,会说话的习题“乔装打扮”,予以拟人化,变成会说话的事物。如在比较数的大小时,我用语言创设情景:15,16两个数字小朋友在争吵,他们都认为自己是老大,怎么办呢?这样极富美感,为学生在想象中渗透一种内在的欣喜和满足。在练习的设计上,我们要讲究形式多样,可以进行听音,对口令,看誰爬得高,开火车等生动活泼的练习。如教数的组成时,可以让学生边打手势边对口令,再穿插接力赛,小猫凑数等有趣的练习,使学生的思想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
贯穿实践性,发展学习兴趣。《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这就要求教师要让学生经历实践的过程,在实践中理解数学,学习数学。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然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在教学统计时,就布置学生调查统计各学生家庭成员所喜欢的电视专栏及收看时间的情况,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并提出问题:根据统计表的情况,若你是电视台台长,你会怎样安排电视节目。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并提出了非常多的设想。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知识非常有用。”等等。提倡对数学知识“学以致用”,这样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不是空洞无味的,是具体有趣的,有学习意义的。既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
获取成功喜悦,让学生体验学习兴趣。任何人都渴望成功。成功会给学生在学数学时心理求知的厚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创造出更多的表现的机会,充分利用“低、小、全、快”的方法,阶段型的开放学生的梯级思维。由浅显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对习题作出正确的解答。学生经过对问题的独到见解或创造性的思维取得一次次的好成绩,并为获取的成功渐进式地感到高兴和骄傲,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最终让学生明白只要开启心智就有希望,就能成功。当失败时,会加倍努力,直到成功为止。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板书、作业时要因人而异,分层次地提出切合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他们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如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的问题。尽管帮助学生逐步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和提高学习数学知识意义的认识,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对小学生来说,更重要的要靠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即如何结合小学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有效的教学。
关键词 : 小学数学教学;学习兴趣;培养
激发学习兴趣,对创新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甚至会达到入迷入神的状态,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学生就能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索,并在探索中形成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如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的问题。尽管帮助学生逐步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和提高学习数学知识意义的认识,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对小学生来说,更重要的要靠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即如何结合小学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有效的教学。
更新教学观念,启发求知兴趣。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总想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发现来获取知识。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启发学生怎样去理解知识。如在多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先列出几道一步计算题,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自编几道相关的应用题,然后组织讨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直至三步。学生通过这种实践,既掌握了多步计算解决问题的结构,又增强了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他们为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新发现感到欣慰,进而产生了浓厚的探求新知识的兴趣。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展动手操作,探索新知。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因此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结合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有目的地组织他们观察、操作,特别是多运用“摆一摆”、“算一算”等教学方法,让他们在摆算的过程中,手脑并用,以动促思,能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亲自参与操作得出的结论印象会较为深刻,整个过程学生始终怀着浓厚的兴趣,且思维活跃,积极主动,知道一题可能有多种解法,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探索知识的能力;充分利用多种媒体进行教学。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各种挂图、模型、幻灯、教学录像、VCD光盘、多媒体电脑等课程资源进行教学,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理解知识能起很大的促进作用。如讲授认识图形这一节课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出从圆柱体搬出“圆形”,从长方体搬出“长方形”,从三棱柱搬出“三角形”,从正方体搬出“正方形”,这样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形象,从而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又增长了学生的见识;积极开展游戏教学。一年级学生年龄尚小,有爱玩的特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也通常采用玩游戏的教学方法,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游戏化的学习过程中愉快地获得新知识。
联系生活,加强直观教学。数学概念是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却处于具体的形象思维占优势的阶段。因此,教学中应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具体实例联系起来,以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生动,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启发学生思考。所以我们在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直观教具、投影仪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这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学到的知识也能印象深刻,不易遗忘。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数学活动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消除了对数学的厌倦感,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巧设练习,激发兴趣。重复单调的练习,学生会产生厌烦情绪,注意力不集中,有时白白浪费时间,所以练习设计要力争新颖创新。就其教具来说,我认为习题可用小学生所喜欢的小熊猫,小白兔小猫等动物的眼睛出示数字,在动物的鼻子出示运算符号,也可以把数字卡片或题卡戴在小动物的头上或挂在其脖子上,同时习题也可以制作一些色彩鲜艳,带点魔术性和童话色彩的图片。我们也可以把本来静的,不会动,会说话的习题“乔装打扮”,予以拟人化,变成会说话的事物。如在比较数的大小时,我用语言创设情景:15,16两个数字小朋友在争吵,他们都认为自己是老大,怎么办呢?这样极富美感,为学生在想象中渗透一种内在的欣喜和满足。在练习的设计上,我们要讲究形式多样,可以进行听音,对口令,看誰爬得高,开火车等生动活泼的练习。如教数的组成时,可以让学生边打手势边对口令,再穿插接力赛,小猫凑数等有趣的练习,使学生的思想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
贯穿实践性,发展学习兴趣。《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这就要求教师要让学生经历实践的过程,在实践中理解数学,学习数学。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然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在教学统计时,就布置学生调查统计各学生家庭成员所喜欢的电视专栏及收看时间的情况,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并提出问题:根据统计表的情况,若你是电视台台长,你会怎样安排电视节目。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并提出了非常多的设想。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知识非常有用。”等等。提倡对数学知识“学以致用”,这样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不是空洞无味的,是具体有趣的,有学习意义的。既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
获取成功喜悦,让学生体验学习兴趣。任何人都渴望成功。成功会给学生在学数学时心理求知的厚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创造出更多的表现的机会,充分利用“低、小、全、快”的方法,阶段型的开放学生的梯级思维。由浅显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对习题作出正确的解答。学生经过对问题的独到见解或创造性的思维取得一次次的好成绩,并为获取的成功渐进式地感到高兴和骄傲,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最终让学生明白只要开启心智就有希望,就能成功。当失败时,会加倍努力,直到成功为止。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板书、作业时要因人而异,分层次地提出切合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他们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如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的问题。尽管帮助学生逐步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和提高学习数学知识意义的认识,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对小学生来说,更重要的要靠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即如何结合小学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有效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