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作者】 卢 露
【机构】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幼儿期是一个人一生很关键的阶段。如果我们在这个时期就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么就会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使之形成完善的人格。但值得一提的是对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幼儿来说,他们的身体状况、智力开发已被家庭、社会、教育机构非常关注,而心理健康教育往往被忽视,没有得到与前者同等的重视。我认为影响幼儿心理健康有下面几个因素: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幼儿心理健康的特征是与其身心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表明为整个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和相对稳定、相互协调、充分发展,并与客观环境相统一.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呢?它包括:1、智力发展正常.2、情绪反应适度.3、人际关系融洽.4、行为统一协调.5、性格特征良好.
(二)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1、遗传因素
遗传是指父母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遗传因素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幼儿是在这种生物的物质前提下形成自己的心理.遗传的不同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每个幼儿都具有他自己的遗传特性.这些遗传特性会影响该幼儿心理发展,如某个幼儿气质是多血质,容易形成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的心理特征.某个幼儿气质是粘液质的,容易形成稳重有余而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的心理特征.
2、家长的教养方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在家庭中生活,都离不开父母的教养,从吃喝拉撒到游戏活动无一不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家长的教育方式也时时刻刻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用什么教育方式,在孩子的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在一个民主和谐家庭环境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勤奋、勇敢、诚实、自信等心理;在专制粗暴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对家庭、社会容易产生故意,形成粗暴性格,或者容易导致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
3、生活环境
好的生活环境能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不好的生活环境则会阻碍孩子发展,他们的进步.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中能与孩子相互之间友爱、和睦,孩子在家中有民主平等的地位,孩子有一个自由的生活环境,那样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就能快快乐乐、无优无虑的成长.
二、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环境因素
环境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孩子的乐园,幼儿的学习乃至整个发展都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完成.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也就是说,幼儿可以依据不同的环境,建立起新的行为习惯和方式.
第一、要加强外部环境建设.幼儿园的园舍建设应有足够的空间,满足幼儿正常的活动及起居的需要,应尽量保证幼儿园内及周围的空气清新、光线充足、无噪声污染.园内应有足够的绿化面积,室内外装饰和布置应烘托出一种促使儿童积极向上的气氛.如果幼儿园为了经济效益而一味地扩大招生,使25人左右的一个班扩编到30到40人一个班,甚至更多,就会造成人员密度过高,空间减少,噪声污染大,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增多,社会交往行为减少,不主动参与活动的比率提高,从而对幼儿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搞好外部环境建设使促进和保证幼儿心理健康所必需的.
第二、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必须渗透在一个富有情感色彩的心理氛围之中,幼儿期是情感体验迅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社会性要求开始增强,伙伴之间的情感交往、教师的和谐可亲都是他们渴望得到的心理环境,而只有在这种心理环境支配下,孩子才会安全、自信、大胆的进行游戏,因此我们教师要真正读懂孩子这本书,一切为孩子出发,多给孩子一些微笑与鼓励,以一个孩子的身份去观察孩子,了解孩子,尊重他们的意愿.充分开发孩子智力,调动挖掘每一个孩子的长处,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与竞争意识.
三、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因素
家庭是一个人最初的生活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课堂,社会和时代的要求都通过家庭在儿童的心灵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在家庭因素中,父母对子女的教养与态度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有些父母过分迁就和袒护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满足他们的一切欲望,这往往使孩子形成唯我独尊、固执、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的不良品性.有些家长只顾忙自己的事,对孩子漠不关心,任孩子自由发展不加引导,认为教育是幼儿园的事与已无关,这种心态极易使孩子加负,希望自己的孩子样样比其他孩子强,稍有差错就斥责、打骂,使其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还有些家长则不了解孩子的真实能力,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低,孩子极易完成,使孩子慢慢地失去兴趣,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从而缺乏上进心和求知欲,所有这些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家长在教育中,只有尊重孩子意愿,尊重的权利,对孩子适度地要求,孩子才会健康地发展.
家庭气氛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因素.研究发现,生活在宁静而愉快的家庭中的孩子与生活在气氛紧张家庭中的孩子,性格上有很大差别.如果家庭中父母关系融洽,孩子在家里愉快,就会有安全感,信心十足.如果父母关系紧张,经常发生口角,则会使孩子情绪不稳定、紧张和焦虑,缺乏安全感,对人不信任,长期忧心忡忡,担心家庭悲剧发生,害怕父母迁怒于自己而受处罚,严重影响了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家长,要着力于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气氛,要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消除不良情绪的干扰,保持良好的心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总之,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是否顺利健康正常,直接影响我们民族未来的素质.因此,必须注重培养幼儿的心理,把自尊、自信、独立性、责任感、创造性和社交能力等作为重要教育目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幼儿从小开始学习做人,成为具有健康心理的、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朱智贤著,《儿童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3版
2.方平、熊端琴、罗峥、蔡红,《认知发展研究趋势的探讨》,《心理学探新》,2000年第74期
3.潘绍典,《维果茨基儿童言语的发生和发展》,《心理学探新》,2000年第74期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幼儿心理健康的特征是与其身心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表明为整个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和相对稳定、相互协调、充分发展,并与客观环境相统一.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呢?它包括:1、智力发展正常.2、情绪反应适度.3、人际关系融洽.4、行为统一协调.5、性格特征良好.
(二)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1、遗传因素
遗传是指父母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遗传因素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幼儿是在这种生物的物质前提下形成自己的心理.遗传的不同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每个幼儿都具有他自己的遗传特性.这些遗传特性会影响该幼儿心理发展,如某个幼儿气质是多血质,容易形成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的心理特征.某个幼儿气质是粘液质的,容易形成稳重有余而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的心理特征.
2、家长的教养方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在家庭中生活,都离不开父母的教养,从吃喝拉撒到游戏活动无一不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家长的教育方式也时时刻刻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用什么教育方式,在孩子的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在一个民主和谐家庭环境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勤奋、勇敢、诚实、自信等心理;在专制粗暴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对家庭、社会容易产生故意,形成粗暴性格,或者容易导致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
3、生活环境
好的生活环境能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不好的生活环境则会阻碍孩子发展,他们的进步.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中能与孩子相互之间友爱、和睦,孩子在家中有民主平等的地位,孩子有一个自由的生活环境,那样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就能快快乐乐、无优无虑的成长.
二、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环境因素
环境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孩子的乐园,幼儿的学习乃至整个发展都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完成.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也就是说,幼儿可以依据不同的环境,建立起新的行为习惯和方式.
第一、要加强外部环境建设.幼儿园的园舍建设应有足够的空间,满足幼儿正常的活动及起居的需要,应尽量保证幼儿园内及周围的空气清新、光线充足、无噪声污染.园内应有足够的绿化面积,室内外装饰和布置应烘托出一种促使儿童积极向上的气氛.如果幼儿园为了经济效益而一味地扩大招生,使25人左右的一个班扩编到30到40人一个班,甚至更多,就会造成人员密度过高,空间减少,噪声污染大,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增多,社会交往行为减少,不主动参与活动的比率提高,从而对幼儿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搞好外部环境建设使促进和保证幼儿心理健康所必需的.
第二、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必须渗透在一个富有情感色彩的心理氛围之中,幼儿期是情感体验迅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社会性要求开始增强,伙伴之间的情感交往、教师的和谐可亲都是他们渴望得到的心理环境,而只有在这种心理环境支配下,孩子才会安全、自信、大胆的进行游戏,因此我们教师要真正读懂孩子这本书,一切为孩子出发,多给孩子一些微笑与鼓励,以一个孩子的身份去观察孩子,了解孩子,尊重他们的意愿.充分开发孩子智力,调动挖掘每一个孩子的长处,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与竞争意识.
三、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因素
家庭是一个人最初的生活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课堂,社会和时代的要求都通过家庭在儿童的心灵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在家庭因素中,父母对子女的教养与态度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有些父母过分迁就和袒护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满足他们的一切欲望,这往往使孩子形成唯我独尊、固执、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的不良品性.有些家长只顾忙自己的事,对孩子漠不关心,任孩子自由发展不加引导,认为教育是幼儿园的事与已无关,这种心态极易使孩子加负,希望自己的孩子样样比其他孩子强,稍有差错就斥责、打骂,使其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还有些家长则不了解孩子的真实能力,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低,孩子极易完成,使孩子慢慢地失去兴趣,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从而缺乏上进心和求知欲,所有这些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家长在教育中,只有尊重孩子意愿,尊重的权利,对孩子适度地要求,孩子才会健康地发展.
家庭气氛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因素.研究发现,生活在宁静而愉快的家庭中的孩子与生活在气氛紧张家庭中的孩子,性格上有很大差别.如果家庭中父母关系融洽,孩子在家里愉快,就会有安全感,信心十足.如果父母关系紧张,经常发生口角,则会使孩子情绪不稳定、紧张和焦虑,缺乏安全感,对人不信任,长期忧心忡忡,担心家庭悲剧发生,害怕父母迁怒于自己而受处罚,严重影响了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家长,要着力于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气氛,要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消除不良情绪的干扰,保持良好的心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总之,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是否顺利健康正常,直接影响我们民族未来的素质.因此,必须注重培养幼儿的心理,把自尊、自信、独立性、责任感、创造性和社交能力等作为重要教育目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幼儿从小开始学习做人,成为具有健康心理的、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朱智贤著,《儿童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3版
2.方平、熊端琴、罗峥、蔡红,《认知发展研究趋势的探讨》,《心理学探新》,2000年第74期
3.潘绍典,《维果茨基儿童言语的发生和发展》,《心理学探新》,2000年第7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