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析文化翻译观视域下的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

【作者】 赵国强

【机构】 青海民族教材编译中心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我国55个少数民族,表现出和而不同的特点,共同构建了中国大家庭。因历史、地理、习俗、制度等多种差异,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都受到了影响,在兼具共性的同时也表现出本民族的特色。近年来我国实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措施,民族文化对外输出的内容,受到了国内各行业、各领域人员的重视,少数民族的对外输出内容也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要想将少数民族的文化有效地对外输出,就需要进行关键步骤——翻译。但是不同的少数民族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都给翻译者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挑战。所以针对文化翻译观视域下的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具有极大的必要性。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翻译;文化缺失;文化差异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各个少数民族的发展历程当中,因为受到地理位置、生产特点的影响,使得他们都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特别是在民族服饰和民族饮食方面具有不同的典型民族特点。在如今世界文化快速交融的背景下,人类的发展也逐渐朝着文化融合的方向前进,所以近年来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越加重视。其主要原因是少数民族的文化翻译工作能有效的促进世界文化的交融。但是在实际操作期间可以发现,翻译者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翻译时对很多本民族文化的内容产生了误解,导致翻译时出现错误。所以少数民族文化翻译工作是整体翻译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少数民族文化翻译的障碍。
  一、巴斯奈特及其文化翻译观
  巴斯奈特是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英国的学者。在针对反映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时,他说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它可以包括文化内部的交流,也可以包括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以他的观点为基础,针对翻译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我们可以认为翻译它并不仅仅是纯语言行为,除了涉及到语言所处的文化系统之外,也涉及到了语言之外的内容。巴斯奈特和勒夫菲尔对翻译文化与历史等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在他们合编的文章当中提出,文化的转向基础在于翻译。从他们的观点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文化在翻译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重视文化在翻译当中的地位和作用,其实就是对文化转向的发生进行关注。文化转向的发生改变了人们对翻译的理解,也改变了之前把翻译研究放在语言学科和文艺学科之中,他的观点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途径,也促进了翻译理论的发展。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有关包含的内容比较复杂。例如翻译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的层面,而是应该以文化作为基础,对翻译的单位进行研究,如词组、词语、句子和拼装等等这些都曾经当做了翻译的基本单位,但是随着文化学派的不断兴起,对文化语言学的研究,遇到了其他的挑战。除此之外文化翻译观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翻译过程和文化重组过程,更是一种交流的行为,是文化内部和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和语言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从某一角度来看,我们可认为文化是语言的表现,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
  巴斯奈特的观点是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他认为翻译的目的在于促进文化的交流,他的主旨是对文化进行移植以及融合,所以翻译者在对相关的语言进行翻译的过程当中,应该保证翻译之后的语言和他原本的语言在文化方面能够画上等号。
  二、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
  以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点作为基础,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外宣翻译进行考察,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翻译的基本单位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巴斯奈特对翻译和文化的思考,他认为文化是翻译的基本单位。从属性的角度进行分析,其实翻译并不仅仅是语言上的交际,它更是文化上的交流。人们通过翻译对不同的语言进行转换,并不是为了在语言上将障碍进行突破,其目的在于对文化的交流进行促进。所以我们以巴斯奈特的观点作为基础,可以认为翻译的重点在于不同的文化之间是否能够进行移植以及交融。所以在于针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翻译的过程当中,我们并不只对字面上的意义进行传递,更重要的是对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入的了解,从而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也就是说,为了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我们在针对少数民族的文化与之字词进行翻译时,翻译者应该尽可能的将原文特有的文化移植过来。但是在进行实际翻译的过程当中,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经济水平以及风俗习惯都具有明显的差异,所以在民族文化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同,如果翻译者无法针对这些文化的深层含义进行了解,那么他们就只能按照字面的意义对文化的词语进行翻译。最终翻译出来的内容,要么弄巧成拙,要么张冠李戴,最终让读者不知所云。不管是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特殊时期的产物,例如服装、生活习惯都是在特定的生活环境和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所产生一种产物,每个少数民族都具有其独特的文化结构使得它的文化意义更加受人民的欢迎。但是翻译者在对其进行翻译操作时,仅仅是将字面的意思翻译过来,并不能真正的将它蕴含的丰富文化信息传达给读者。
  2.翻译的标准文化功能等值
  要想保证翻译的效果达到相应的目标,并且保证翻译达到相同的文化功能,那么翻译者在对部分文字和语言进行翻译的过程当中,就需要将原文当中的文化功能在语言当中展现出来。所以翻译者在开展少数民族文化的翻译工作时不仅需要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更应该考虑到翻译原文以及翻译之后的文章,是否能够将语言的功能充分的翻译出来。整个翻译的活动对翻译者赋予了极大的权力,他们可以根据原文的字词进行删减,甚至进行改写,但是这种翻译必须要保留原有的文化内涵,这样才可以达到原有文化功能等值的目的。
  例如我国侗族地区具有一种非常有特色的民歌:大歌。翻译者在对这种类型文体进行翻译时,直接将其翻译成big song,这种翻译的方式只会让读者认为这种类型的民歌是用很大的声音唱出来的歌。其实事实并非如此,侗族地区特有的民歌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歌,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合作形式,这种民歌与其他类型的民歌相比,它没有伴奏,属于合声歌唱的形式。因为一直以来侗族人民始终相信歌能养生,歌能养心,所以在重大节日或者在招待贵重宾客时,会通过唱大歌的方式赞颂大自然的美丽。
  3.少数民族文化翻译中译者主体性
  少数民族文化翻译的过程是对相关的字词进行文化转向的工作,翻译者的文化身份以及翻译者的主体性问题,影响到最终的翻译结果,所以翻译者的文化身份及其主体问题,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其实从定义的角度进行分析,所谓的翻译者主体性是指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的过程当中自身具备的主观能动性。更加简单的说翻译者主体性是指翻译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当中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选用特定的的策略和方法进行翻译操作。要想确立翻译者的主体性地位,那么我们就需要将传统的翻译者理论推翻并且给予翻译者独立的主体性,保证翻译者的目的兴趣,知识结构和艺术修养,能够对翻译的过程产生影响。
  翻译者在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翻译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并且尊重原有语言的文化。如果翻译者在对这两种类型的文化进行翻译的过程当中,没有有效的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存在文化信息不平衡的状态,那么最终翻译出来的内容也无法被大众认可。
  三、少数民族文化误解的应对措施
  1.加强翻译人才的培养
  通过对目前很多汉语译成外文的优秀作品的数量以及具体的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些优秀作品大部分都是由外国人完成的,或者由中外合作实现的。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些常规的汉语翻译比较实用,但是从少数民族文化的角度分析,由外国人完成翻译的过程,会使少数民族文化本身具有的鲜明特点、中国特色、民族特色等等逐渐流失。所以少数民族文化的翻译应该由母语为汉语的翻译者承担。那么国家就应该对翻译人才的培养力度进行提升,在培养方向上适当倾斜,促进本土优秀翻译学者的积极性,引导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素养水平高且具有高翻译水平的综合性人才,能够积极主动的为少数民族文化翻译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2.注重翻译内容的选择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同一类型的内容进行翻译结果会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在文化朝着世界多元化方向发展的背景之下,文化翻译和文化传播必然会受到各种文化的冲击。如果不能注重文化翻译的效果,那么文化的交流以及融合也会受到消极的影响。对于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容进行选择,具有极高的必要性。我们在针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翻译内容进行选择时,应该首要选择有利于树立中国形象的经济、文化内容,这是保证少数民族文化对外翻译的根本,也是保证文化能够引起共鸣的基础。
  3.翻译方式的应用
  民族文化是国家文化的基础,同时也是将我国综合国力进行提升的主要措施,在进行民族文化翻译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将其目的进行明确,保证民族文化翻译的过程,能够树立积极向上的国家形象。一直以来世界文化的格调就是求同存异,保证文化的多样性。所以在开展少数民族文化翻译工作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要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以及历史文化的完整性进行重点关注,不能一味的对文化进行翻译,而是保证文化等语言特色和表达形式,能够最大限度的得到保留。
结束语
  巴斯奈特提出的文化翻译观,对翻译工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他认为翻译是一种文化行为,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行为。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少数民族文化翻译的过程当中,应该将文化作为基本的翻译单位保证翻译的目的可以达到文化功能等值的效果,这些观点的提出,对语言学派翻译的研究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突破,同时也对翻译研究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虽然到目前为止,仍然有很多学者对文化学派的翻译提出批判性的观点,他们认为文化学派的翻译对文化的内容过分强调使得翻译研究的本体,也就是语言出现了偏离的情况。翻译者在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翻译的过程当中,应该充分结合翻译的目的、读者的需求,具体的语境等多种因素思考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并且灵活应用不同类型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保证翻译的文章能够与原文在文化功能上画上等号。
  参考文献:
  [1]黄威.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少数民族文化翻译[J]. 海外英语, 2017, 341(01):109-110.
  [2]夏飞飞. 从文化翻译观看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空缺词的英译[J].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7, 000(002):165-167.
  [3]张威. 市场化环境下的少数民族文化英语翻译技巧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 2018, v.39;No.206(04):149-152.
  [4]俞晓红. 少数民族文化翻译的受众迎合策略[J]. 贵州民族研究, 2018, v.39;No.212(10):242-245.